欧阳磊 李扬

[提要] 如何提高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水平,并减少对城市造成的负担已成为国内外研究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在深圳市范围内开展建筑拆除废弃物管理现状的调查,获取建筑拆除废弃物的流向、管理过程、管理方法及措施等信息。对废弃物管理各个阶段的管理活动进行描绘和刻画,识别出拆除废弃物管理的关键环节和管理策略,并提出优化建筑拆除废弃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拆除废弃物;循环利用;处置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28日

一、引言

持续的城镇化进程推动了大规模的城市发展与更新改造活动,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建筑废弃物。根据《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年度报告(2014)》,2013年我国共产生建筑废弃物约10亿吨,占全国城市固体废弃物的40%,然而资源化综合利用率却不足5%。其中,拆除废弃物所占比例高达70%~75%,拆除废弃物的单位面积产生量为新建建筑废弃物的50倍以上。现今的拆除及管理方式极大地加剧了废弃物回收利用的难度,增加了管理成本,在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的同时,也给城市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加重了环境治理的难度。相比之下,大多数欧盟发达国家的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率在2005年时已达到50%,其中法国、英国等国家已达到60%~70%。

实际上,95%以上的建筑废弃物经过资源化处置后可成为工程建设的原材料,若我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可直接创造产值6,000亿元,带动建筑产业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达数百亿元。可见,我国的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还存在很大的潜力和提升空间。如何提高利用率水平是城市可持续建设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只有想方设法减少建筑废弃物的产生量,提高废弃物材料的回收利用率,才能实现对建筑废弃物的有效管理。而在此之中,由于拆除废弃物管理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多个管理过程和利益相关方,只有厘清拆除废弃物管理的路径和关键环节才能有针对性地优化其管理。然而,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检索的结果表明,目前对建筑废弃物管理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建建筑,仍没有研究对建筑拆除废弃物产生后的管理路径和关键环节进行系统的梳理。

因此,为厘清建筑拆除废弃物的流向和管理过程,优化建筑拆除废弃物管理措施和方案,本文通过在深圳市范围内开展建筑拆除废弃物管理现状的调查,对15个建筑拆除项目的现场管理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获取了建筑拆除废弃物的流向、管理过程、管理方法及措施等信息。接着,对废弃物管理各个阶段的管理活动进行描绘和刻画,识别出拆除废弃物管理的关键环节和管理策略。研究表明,废弃物产生、现场管理、废弃物运输和处理处置等几个关键环节,研究所识别的管理措施和策略可以帮助项目管理者制定废弃物管理的最优策略和优化处置路径。此外,本研究在分析建筑拆除废弃物管理现状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建筑拆除废弃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为了能深入刻画建筑拆除废弃物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全过程,本研究于2015年8月至2015年11月对深圳市建筑拆除项目的直接管理人员开展了关于拆除废弃物产生及流向的调研,获取了废弃物管理路径、参与方法以及管理过程中所采用到的管理方法和措施。在此基础上,对建筑拆除废弃物全生命周期管理路径、关键环节、管理措施和方法进行刻画,并据此建立建筑拆除废弃物的处置流向模型。

通过对拆除废弃物管理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在收集拆除废弃物的流向和管理过程相关信息并定义“拆除废弃物生命周期管理”的基础上,对复杂的管理过程进行深入描绘和刻画,并对描绘的路径进行分析,识别出影响拆除废弃物管理成效的关键环节和管理策略,为改善拆除废弃物管理提供建议。该部分具体可分为以下两个步骤:首先,在深圳市选取15个城市更新拆除工程案例进行深度调研,通过与现场直接管理人员进行沟通交流获取拆除废弃物从产生、收集到最终处置的整个流程信息。依据工程项目现场观察和专家访谈的结果,并结合生命周期管理理论和建筑废弃物管理链的思想,对“拆除废弃物生命周期管理”的内容及界限进行定义;其次,由于工程项目的一次性、不可复制性和复杂性使得每个工程项目都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和管理环节,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所以研究需要对调研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理清拆除废弃物管理的关键环节和拆除废弃物管理策略及措施,构建拆除废弃物管理流向模型,对拆除废弃物的流向和管理路径进行描绘。

三、拆除废弃物管理现状

基于上述调研和研究获取了拆除废弃物流向及管理路径相关信息,首先,根据调研结果定义了拆除废弃物生命周期管理,即从建筑拆除产生建筑废弃物(包括拆除活动)到最终处理处置的管理过程。识别了管理过程活动及其中的管理策略和措施,收集了拆除废弃物管理者对拆除废弃物管理政策及措施的建议和迫切期望;其次,基于所识别拆除废弃物管理环节/过程、策略/措施等信息,构建拆除废弃物管理流向模型,对拆除废弃物的流向及管理路径进行描绘和刻画。这些成果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

(一)拆除废弃物生命周期管理过程及环节。调查发现,就不同的项目而言,废弃物管理的具体流程有所不同,但无一例外都包含了废弃物产生、现场管理、废弃物运输和处理处置等几个关键环节。废弃物产生环节是指由于建筑物的拆除而产生的建筑碎片即建筑废弃物这一活动;现场管理是指建筑废弃物产生后在施工现场的收集、分拣、分类、预处理等步骤;废弃物运输是指将建筑废弃物从施工现场运至填埋场、循环利用场、荒地等运输终点的过程;而处理处置是指承包商和拆除企业对废弃物预想的处理方式及废弃物回收厂、循环利用场、填埋场等利益相关者对所产生的建筑废弃物进行最终处理的管理措施。由此,将拆除废弃物生命周期定义为:从建筑拆除产生建筑废弃物(包括拆除活动)到最终处理处置的整个管理过程。

(二)建筑拆除废弃物管理流向模型。研究通过对建筑拆除废弃物管理各个环节所采用的策略及措施进行统计,获取了各项目的拆除方式、现场管理策略、运输方式和处理处置方式等信息。基于以上的调查和研究所识别的拆除废弃物管理环节/过程、策略/措施,构建出建筑拆除废弃物管理流向模型,对拆除废弃物的流向及管理路径进行描绘和刻画。该模型将拆除废弃管理划分成废弃物产生、现场管理、运输和处理处置四个阶段,涉及建筑拆除、收集、分拣、分类、预处理、装运等环节和循环利用、填埋、基坑回填、做路基和非法倾倒几种处理处置方式,并同时包含了各项活动所涉及的管理策略。模型如图1所示。(图1)

1、拆除废弃物的产生阶段。在废弃物产生阶段,承包商和拆除企业编制拆除方案并予以实施,由此形成拆除废弃物,对于特殊项目可能还涉及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就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建筑物采用的是机械拆除方式,占所调查项目的80%,而剩余20%的项目采取机械加人工的混合拆除方式。

2、废弃物现场管理阶段。一般而言,承包商和拆除企业会从建筑拆除所形成的大量废弃物中分拣出金属、塑料、木材和玻璃等非惰性废弃物,同时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和收集。在调查中,所有项目都采用了现场分类的管理措施。67%的调查对象从产生的废弃物中优先分选出金属、塑料、木材、玻璃这些可以直接出售的材料;而有33%的企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砖、砌块、混凝土再进行分类;有27%的受访者表示会对木材按照尺寸进行堆放,以便于回收;还有40%的受访者在处理过程中将大块混凝土打碎,以便后续运输。而对于堆置在现场的废弃物,有40%的企业采用表面洒水的方式进行防尘处理,27%的企业会在此基础上采用表面覆盖油毡布等方式进一步减少其对施工现场及周边环境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现场的分类以及预处理是废弃物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会极大地影响废弃物管理的效率。

3、废弃物运输阶段。调查显示,约有一半的项目委托专门的清运公司进行运输,另一半的项目则由承包商或者拆除企业自行运输。通常在运输的过程中,会采用洒水降尘或者覆盖的方式避免运输过程中废弃物的洒落对运输线路周边环境造成影响。由于通常废弃物处理量较大,且运输的路线长,运输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装运也是废弃物管理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4、拆除废弃物的处理处置。通常有循环利用、填埋、基坑回填、用作路基和非法倾倒几种方式。将废弃物运往填埋场是最常见的做法,而基坑回填和用作路基也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青睐,因为对承包商来说,采取该方式既能够减少运输和填埋产生的费用,又能够通过出售废弃物获得经济收益。研究发现,即使有部分惰性废弃物被运往循环利用厂进行资源化处理,但此做法仍未得到普及。相反,出于运输成本和填埋费用方面的考虑,尽管相关法律法规明文禁止,仍然有极少数的企业或清运公司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将建筑废弃物非法倾倒。

四、问题及建议

调查发现,项目现场管理人员及各参与方大多从项目本身及各自企业的利益出发,对建筑废弃物进行管理,以减少经济效益的损失。而政府部门在进行废弃物管理的监督和政策的制定时通常是从整个城市的环境和社会效益的角度进行考虑。研究人员认为,这两者间出发角度的不同也是废弃物管理实践中出现的许多问题的根源所在。

(一)资源回收利用率低,浪费现象比较严重。现阶段我国建筑废弃物管理仍属于粗放模式,通常在工程实践中,管理人员仅仅关注金属、塑料、木材等可以通过直接出售取得经济价值的废弃物,而对于拆除活动所产生的大量混凝土、砖和砌块等,只有很少的部分得以回收。加之我国建筑废弃物的产生量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这使得大量的废弃物材料无法重新投入使用,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应该想方设法提高建筑的拆除效率和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并加强现场的分类管理。

(二)填埋场需求增大,占用土地资源。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较低使得管理者不得不更多地采取填埋的方式对废弃物进行处理,这也在客观上加大了对于填埋场的需求。为了节约现场管理的成本,除了在现场进行简单的筛选和分拣外,大多数废弃物都会就近运往填埋场进行填埋。而填埋场的建设需要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这对于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是个严峻的考验。因此,政府应该设法丰富建筑废弃物的处理路径并对城市今后整体的废弃物产生量有准确的估计,在此基础上对填埋场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布局,这样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于土地资源的侵占,还能有效减少废弃物的运输成本,降低填埋所需费用。

(三)非法倾倒现象屡见不鲜,对环境造成污染。虽然目前深圳市的建筑废弃物从施工现场运至填埋场处理的总费用平均为10元/吨(远低于香港的150元/吨),但是由于废弃物总量庞大,目前建筑废弃物处理的运输和填埋的总成本仍然较高。因此,在较为偏远的郊区,由于居民较少,政府监管不周密,部分管理和运输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将废弃物随意倾倒在路边以节约经济成本。这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若将建筑废弃物随意倾倒在路边会造成严重的扬尘污染,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和周边居民的生活;若将废弃物倒入河流河谷则会严重影响水体、堵塞河道,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后果。这些都与可持续建设的宗旨背道而驰。因此,对于废弃物的非法倾倒行为,应该采取一定的经济惩罚措施,制定适当的收费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该行为的发生。

(四)废弃物再生产品社会认可度低,激励措施不足。不少受访人员表示,大多数开发商和承包商表示对废弃物再生产品的质量以及使用寿命存在担忧,从而更倾向于购买和使用原材料,这使得废弃物循环再生产品在市场上的认可度较低。市场对于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激励不足,管理者的积极性降低,这也是阻碍废弃物循环利用率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管理者看来,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分类管理会增加额外的人力、资源和时间成本;而在循环利用厂看来,处理未分类的建筑废弃物也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且由于废弃物再生材料的社会认可度较低,经济效益不佳。各方均没有足够的动力来改善建筑废弃物的管理,而政府对废弃物管理的经济补贴无疑是最直接的激励措施。此外,增加在废弃物再生产品研究方面的投入,提高其质量和使用寿命,提升市场认可度,改善参与各方对于再生材料的态度也是提高循环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五)加大政府监管力度,规范实践管理行为。目前,废弃物管理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政府缺乏有效的监管。到目前为止,虽然国家和地方都出台了一些涉及建筑废弃物管理的法律法规对建筑废弃物的管理进行指导,例如深圳市制定的《建筑废弃物减排技术规范》,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管理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政府相关部门须加大监管力度,最大限度地保障相关条例的顺利实行,规范各参与方的管理行为,提升建筑废弃物的管理水平。

五、结论

本文对拆除废弃物的生命周期管理进行了定义,即从建筑拆除产生建筑废弃物到最终处理处置的整个管理过程。厘清了管理过程活动及采取的管理策略和措施,并将拆除废弃物管理者对拆除废弃物管理的建议进行总结。基于所识别的拆除废弃物管理管理过程及策略等信息,构建拆除废弃物管理流向模型,对拆除废弃物的流向及管理路径进行描绘和刻画。研究显示,拆除废弃物的现场分类、预处理以及装运是整个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因为这些过程不确定性较大,所涉及的管理措施和利益相关者众多,对于整个废弃物管理的成败将起着决定性作用。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后续有关研究奠定基础,还能为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Lin B,Ouyang X.Energy demand in China:Comparison of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in rapid urbanization stage[J].Energy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2014.79.

[2]郭郡郡,刘成玉,刘玉萍.城镇化、大城市化与碳排放——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研究[J].城市问题,2013.2.

[3]SPC.Reducing construction waste[J].Waste management,2007.27.12.

[4]李景茹,林贞蓉.建筑垃圾减量化研究综述[J].建筑技术,2011.42.3.

[5]陈军,何品晶,邵立明等.拆毁建筑垃圾产生量的估算方法探讨[J].环境卫生工程,2007.15.6.

[6]Lu W,Yuan H,Li J,et al.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waste generation rates in Shenzhen city,South China[J].Waste Management,2011.31.4.

[7]盛广耀.城市化模式与资源环境的关系[J].城市问题,2009.1.

[8]M C,E D,A C.Estimation of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waste(C&DW)generation and multicriteria analysis of C&DW management alternatives:a case study in Spain[J].Waste and Biomass Valorization,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