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鹏

[提要] 入职培训作为新员工踏入企业的第一步,对新员工完成角色转型意义重大。本文结合现代企业培训理论与企业新员工培训项目,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模式,以更好地助力新员工成长。

关键词:入职培训;理论基础;转型成长;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2日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新鲜血液的输入,新员工作为企业的新鲜血液对于保持企业机体的活力至关重要。入职培训作为新员工了解企业的窗口,可以向其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企业文化、组织、规章及业务流程等内容,为新员工尽快融入企业文化及工作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入职培训中,由于新员工大都是新毕业的大学生,可塑性很强,通过入职培训可以端正新员工的思想,并及时发现新员工与企业发展不相符的习惯进而纠正。新员工也可以通过入职培训逐步建立自信和提升团队凝聚力。入职培训的目的在于通过集中培训使新员工在思想理论、职业素质、行业纪律、业务技能等方面得到有效提升。

一、入职培训的重要性

首先,对于企业来说,完善成熟的入职培训体系是校园招聘的延续,对于企业回收招聘投资意义重大,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对企业的第一印象往往形成于入职培训过程中。通过入职培训,企业可以将自身的优势更好地展现于新员工面前,通过培训快速高效地在员工心目中建立归属感,这不仅为员工日后高效的工作奠定基础,也能有效地防止未来企业出现人才外流等现象,只有将人才留住,企业的稳定发展才有保障。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入职培训搜集新员工的个人信息,进而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在入职培训中,可以通过培训项目的设立来观察和了解新员工的性格特点与个人能力,通过对新员工个人信息进行科学地整合与分析,不仅可以为以后的培训项目提供方向,还可以更好地安排新员工的领导、团队及岗位,将合适的人才放到与其能力相匹配的岗位上去,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

其次,对于新进员工来说,入职培训有利于新员工对企业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具体包括企业的发展理念、文化底蕴和晋升机制等,在充分了解以上信息的基础上,新员工可以合理规划未来职业发展计划,明晰自身的岗位责任,为以后工作的高效展开奠定基础。此外,入职培训作为新员工的“过渡期”,也利于新员工之间进行互相了解,通过集中培训,新员工可以较快熟悉未来的同事,尤其是在入职培训的团队项目中,新员工可以逐步探索有效的团队沟通机制,这不仅增强了新员工团队的凝聚力,也有利于之后新员工顺利开展其岗位工作。

最后,对企业与新员工双方来说,入职培训增强了企业与新员工之间的黏性。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与新员工互相了解,各取所需。企业通过其特有的企业文化,以文化留人,新员工则在了解企业过程中找到自我归属感,更好地将自我发展与企业发展相结合。

二、现代企业培训理论概述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入职培训归根到底是一种学习的实践形式,为了更好地做好目前企业的入职培训模式,这里简单介绍几个当代企业主流的企业培训理论,希望通过对理论的阐述加深对现有培训模式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而更好地指导未来入职培训的实践工作。当前主流的企业培训理论有以下三种: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又称结构主义培训理论,持该理论的主要有皮亚杰、维果斯基等学者。该理论将培训过程拆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仿真情景、团队合作、有效沟通及内涵建构。具体来说,该理论认为在培训过程中接受者应在一个与未来工作环境高度相似的环境下,借助内训师及团队合作的力量,通过有效地学习培训资料以意义建构的形式完成最终培训,这不但要求接受者学习未来工作中将要使用的操作性知识,也要求其学习大量非操作性的实践经验,这一过程的终极目标是使接受者完成对培训的意义建构,即通过培训掌握未来工作的内在规律。

(二)协作学习理论。持该理论的主要有多一奇等学者。该理论注重发挥学员自身的优势,通过活跃课堂气氛最大限度调动学员积极性以投入培训过程当中,进而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该理论强调培训内各成员间的互动,不仅仅是学员与学员,也包括内训师之间、内训师与学员之间等,这里的内训师多为引导者的角色,以学员为主体,降低原有培训模式中内训师的权威度以更大限度调动学员积极性。此外,该理论推崇集体培训模式,通过将学员细分为学习小组的形式将集体授课与小组讨论统一起来,学员在组内注重个性养成,以小组为单位参与竞争,最后以小组成绩作为优胜的参考条件。

(三)学习型组织培训理论。持该理论的主要有阿基睿斯、舍恩及彼得等学者。该理论注重企业文化的灌输,将培训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予以推动,每一个培训流程均相互联系并在培训过程中及时反馈培训效果以便开展下一个培训流程。通过建立一种学习型组织的形式,营造员工学习的氛围,在充分调动内训师及学员创造性的基础上保持整个学习组织具有不断学习的欲望和能力,进而使得该学习组织持续发展。这种培训理论要求建立的学习型组织具有自我赶超的意识,通过培训不断扩展组内成员的个人能力并不断提出新的培训目标。此外,该理论要求组织内部应确立共同的培训目标,以突破传统思维定式为思考路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最后对培训过程中每一环节反馈信息加以汇总并建立员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档案以便开展新的培训。

三、企业入职培训模式及其特点

以当代主流的企业培训理论为支撑,回顾国有商业银行新员工入职培训项目的日程安排及课堂实践我们发现,上述三种企业培训理论在此次新员工培训项目中均有体现。但总体来说,此次新员工培训项目主要与学习型组织培训理论的契合度较高。下面,笔者将重点分析此次企业新员工培训项目,重点归纳此次新员工培训的模式及其特点。(表1)

为了直观地了解此次培训课程的设计情况,这里对此次培训的各类课程的课时量进行统计。由表1可以看出,此次入职培训课程总计160学时。其中,广义的企业文化类课程(价值观+制度)约占总课时的59%。其余各类的比重由高向低分别是业务培训类、文娱活动类和杂项类(包括结业考试及入职手续办理)。另一方面,此次的师资力量也以企业自身干部为主,企业干部占师资总体的79.31%,且授课老师基本上是本条线的专业化人才或对企业内部企业文化了解很深刻的领导干部等。从此次课程实践效果来看,其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注重企业文化宣讲,提升员工自我归属。此次入职培训从课时量上看,企业文化类课程特别是价值观建构的课程占比接近一半,这与前文所述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不谋而合。在此次培训中,其重点是宣传企业的企业文化等“软实力”以增强入职员工的归属感,使学员在充分了解企业文化的基础上,逐渐接受、理解、认同企业文化,最终将自己作为一个企业人并为之自豪。

在企业文化类课程实践中,授课形式表现为集中式授课与小组研讨二合一的模式,在白天以内训师集中式授课为主,课程主要介绍企业的发展历程、企业战略、价值理念及规章制度等。其中企业发展历程和战略等主要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给新员工,价值理念则通过介绍企业成长中的优秀“典型”,以案例的形式向入职员工展现这些优秀员工的成长经历,让学员自己感受企业的软实力。规章制度的解读则以反面“典型”案例为主,通过介绍这些干部员工的违纪过程及处理结果以达到对新员工警示教育工作。

由于师资主要为企业内部领导干部,其本身发展经历和个人感悟也是培训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大部分授课老师立足于自身成长经历,其课程可信度高且易于被学员接受。晚上以小组研讨和自习为主,将学员分为五班二十组,以白天的课程设定一个研讨题目,让学员结合白天所学及个人所悟展开小组讨论,以小组的形式展示其研讨成果并在组间相互竞争,这样的课程安排符合协作学习培训理论的要求。

(二)严格规范培训纪律,提前营造“工作状态”。入职培训是员工进入企业的第一步,严格培训纪律是顺利开展培训的基础。特别是对于新员工,为了顺利使学员完成从大学生向企业人的转变,严肃培训纪律必不可少。严格培训纪律不但利于培训的顺利展开,也利于学员规范自我以便在新的岗位上开展工作。此次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项目制定了详细的培训纪律、考试纪律及团队积分管理规则等规章制度以规范新员工的日常行为。

培训过程中,每位学员上课前都需使用电子考勤设备进行人脸识别,每天进行三次考勤记录,有效地保障了教学的质量;培训纪律同时对学员的着装、个人行为及课堂纪律等做了详细的规定,从学员日常学习生活的细节入手,逐步培养其企业人的意识;团队积分管理规则明晰了学员间内部竞争的机制,为学员间合理有效的竞争提供了规则。通过此次培训,强化了学员的时间意识、着装意识及绩效考核意识等,使得新员工通过培训提前进入了“工作状态”。

(三)实施精准培训,力争结业上岗。此次培训的新员工基本上来自软件开发中心,因此培训课程特地安排了五天的业务规范课以便于新员工上岗工作。业务专业课的授课老师均为企业软件开发中心的业务骨干,其课程集中于软件开发中心业务的流程与规范。同时,授课老师充分结合各自的工作经验向新员工介绍未来的工作是什么、怎么做。这样的课程设置符合建构主义培训学说,使得新员工通过培训学习未来工作中将要使用的操作性知识与非操作性的实践经验,以达到结业上岗的要求。

(四)培训寓教于乐,坚持以人为本。此次培训过程中,培训学院始终贯彻以学员为本的工作思路,寓教于乐,丰富学员课余生活。通过发挥学员特长,以兴趣带动学习,将培训过程中学员形成的优秀文字、书画和摄影作品以班刊的形式呈现,并以微信的形式加以推广,从而达到宣传企业文化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紧张的课程之余,学院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举办了羽毛球、乒乓球及企业好声音等赛事活动,使学员通过比赛互相了解、互相切磋。

四、企业入职培训模式的有益探索

此次入职培训过程中,学院及全体学员积极探索,在现有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且反馈良好,现归纳如下:

(一)“互联网+培训”模式,多样化、碎片化学习。此次入职培训中,从第一天的微信班群到课程中的视频教学再到每天的微信班刊推送,“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已经渗入培训的方方面面,这次培训中,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使培训工作更加高效的展开,特别是在此次培训中,培训学院率先采用“互联网+选举”的模式,真正为班级营造了民主公开公平的氛围,通过完全透明公开的网上选举,使得新员工很快认同并接受班委的领导。此外,培训过程中,新员工通过“易企秀”、“美篇”等制作软件将培训的点滴记录下来并通过微信平台加以推广,不但记录其所学所思,也从侧面对企业文化进行了宣传,可以说一举数得。未来可以将培训期间新员工制作的推送形式以专题的形式记录于企业的微信平台上,以便于后期培训工作的展开。

(二)内训师从“权威者”转为“引导者”。此次培训的新员工在年龄结构上绝大部分是“90”后,其个性鲜明,善于自我思考。通过此次课堂满意度的调查及现场观察可知,小组研讨时学员的参与度最高,且这一环节学员自我思考,课堂成果最多。在小组研讨中,内训师所扮演的是课堂引导者的角色,学员们根据课程题目,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并形成小组研讨成果,内训师则是对小组研讨方向进行把控,并不过多干涉学员的研讨思路。相反,内训师采用“满堂灌”的授课形式并不能取得良好的课程效果。这其中除了课程时间过长不利于学员的听课效率因素外,还因为权威性的授课形式拉大了学员与内训师的距离,不利于学员从心理上认同内训师。

(三)完善入职培训“信息档案”,构建企业人才库。目前,企业入职培训中针对新员工的素质信息档案系统还是空白。包括新员工在入职培训中的表现,班委及小组成员对其性格、特长、行为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评价或记录。当然,由于企业员工人数庞大,针对所有新进员工建立个人素质信息档案工作量过大亦无现实意义。但是,针对总部的新进员工可以用试点的形式开展此类工作,比如在新员工的结业证书上新增一栏“带班老师及班委对该生的评价”。这样,用人的部门通过该员工的结业信息即可对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建立此类信息库还可以有效地将人才进行重组搭配,根据未来企业项目调配合适的人才进行工作,用“大数据”的思维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同时,也便于从综合素质上考察员工的能力,为以后培养其发展提供依据,便于后期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宝发,杨庆芳.企业培训模式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41.

[2]唐文君.论现代企业培训的理论基础[J].职教论坛,2008.30.

[3]刘洪清.生产型企业一线员工“以人为本”管理问题探究[J].新经济,2013.20.

[4]刘凤英,牟蕾.谈如何提升企业新员工的工作适应性[J].商业时代,2010.11.

[5]Barney,J.B.Firm resource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