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丹

[提要]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缺口日益扩大,加速了教育事业发展。高职院校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具有一定的职业性和区域性,决定了其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素质教育改革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越发贴合,其服务地方的特点愈发突出。本文以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研究课题,在对其现状作出论述与解读的基础上,就其实践优化路径进行探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路径

课题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重点课题:“东北老工业基地二次振兴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策略”(课题批准号:ZD17192)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9月7日

一、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组织的重要成员,在推动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促进了国民素质提升,继而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受多重因素影响,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价值及功能表现欠缺,其中问题有:

(一)保障不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竞争愈演愈烈,对人才的需求趋于多元化。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育阵地,由此迈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但在此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对市场经济需求认知不清,热门专业重复设置现象严重,如电子商务、工商管理、计算机技术应用等,缺乏优势特色专业,导致地方区域内时常出现人才供不应求和供大于求并存的现象,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步弱化。另外,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作为高职教育主导,其水平表现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制约影响越发突出,包括科研能力、攻关能力、教学能力等。据实践调研发现,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上岗,面向一线的实践经验匮乏,科研能力表现一般,进而影响了人才培养效力。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教学服务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层次,难以引导对经济市场需求的准确认知,因此其在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价值无法彰显。同时,对于企业而言,高职院校自身价值及合作吸引力表现不足,影响了其教育参与兴趣。

(二)机制缺失。市场经济体制变革下,我国正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的紧迫任务,对高职院校教育服务能力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事实上,受传统观念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参与程度不高,与其实际服务需求尚有较大距离。例如,高职院校虽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科技创新实力不强,加之先进设备装备不足,导致实践经验匮乏,难以为地方区域企业提供有效员工培训,对人才培育尚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所以经济发展服务功能无法体现。在这样的情势下,校企合作基础薄弱,利益未能达成共识,影响了企业的教育参与积极性,高职院校对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自是无从落脚。客观来讲,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基本流于表面,普及性和深入性表现不足,如校企合作只是停留于部分院校专业,其更多地充当学生实习基地,而没有关涉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最活跃的一分子,是专业人才的直接需求方,对经济发展需求的反馈最为直接,架通了高职院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桥梁,是其服务价值发挥的基本要素。

二、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

从人才的角度讲,高职院校对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促进作用毋庸置疑,体现了其教育价值、社会价值等。新时期,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建设,从专业设置优化、教学模式创新、师资建设加强以及校企合作深化等多维度入手,实现教育、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目标。

(一)优化专业设置。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实践的载体,其优劣表现直接影响了招生、学生培养以及毕业就业成效,与高职院校的存亡兴衰息息相关。新时期,高职院校应紧密观察经济市场动态,立足地方、服务区域,精准定位办学目标,重视专业设置优化,着力打造重点专业、特色专业集群,以满足地方区域行业发展需求,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在具体的实践中,高职院校应精准分析区域内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并借此解读人才需求状况,包括数量、类别、素质等,进而对专业设置予以动态调整,提高人才培养对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同时,高职院校还需结合产业发展、行业趋势及企业用人需求,量化专业建设目标,确定阶段性重点任务,选择一些基础条件好并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贴合的专业,倾力打造,提升特色影响力,继而夯实本校可持续发展基础,带动全面专业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人才培养效力。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优化是一个动态实施过程,需长久坚持下去。

(二)创新教学模式。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竞争加剧,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依赖性越发明显。经济市场导向下的高职院校教育,必须要坚定不移地进行“工学结合”模式改革,强调理实结合,关注学生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同步积累,尽量缩小其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引导他们实现自我价值、职业价值、社会价值的同时,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基于此,高职院校还应结合专业需求,完善课程设置,合理调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积极引入先进科技,如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既可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参与活力,又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在职业岗位上大放光彩。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需充分整合可利用资源,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吸引企业积极、主动参与,改善设备设施条件,促进师生双向发展。此外,高职院校应进一步修缮评价机制,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综合审查他们的知识、能力、素质表现水平,有针对性地组织强化训练。

(三)加强师资建设。教师作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其专业化建设尤为重要。面对高等教育普及化、大众化发展的紧迫之势,高职院校应精准定位教师功能价值,整合既有资源,加强相关建设,多渠道引入人才,采取专兼并存的方式,扩大师资队伍,并优化师资结构。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并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一轮挑战。对此,高职院校应定期开展岗位培训工作,强化教师的人才服务意识、经济发展意识,丰富他们的学识构成,促进业际交流,分享成功经验,继而提高其综合能力及素质。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应重视教师应用研发能力的提升,利用企业丰厚的生产实践资源,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助力地方产业结构升级,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奖评机制,理性分析教师行为,及时发现其中不足,组织针对性训练,并给予表现优异教师适度奖励,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四)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基础,更是其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因此,高职院校要树立良好的校企共建、共赢意识,找准双方利益共同点,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制定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此激发他们的合作热情及动力。在此过程中,校企合作要注重横向和纵深的延展,不断丰富合作项目,立足全面发展学生,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引,建立长效机制,明确各自拥有的权利及承担的责任,确保行程规范与质量。与此同时,相关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主导构建校企双方对话工作平台,统筹地方教育资源,并出台一系列惠利政策,推动校企长效合作,保证实践教育健康、持续发展,为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提供利好环境。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校企合作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定岗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培训等,不同的教学阶段各有所长。因此,高职院校需准确定位各阶段教育目标,综合分析学生个性差异,在恰当的时机选择正确的校企合作教育方式。

三、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价值毋庸置疑。在现实操作中,由于多方参与要素的影响,如学校、教师、企业等,导致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价值弱化。笔者希望高职院校准确定位自身价值,关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继而有针对性地组织专业设置优化、教学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校企合作深化等工作,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采取更多的有效举措。

主要参考文献:

[1]闫艳.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7.1.

[2]史志陶.为区域经济服务的高职院校跨地区联合办学机制探讨[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5.18.4.

[3]尹影,杨凤鸣.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以衡阳5所高职院校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6.2.

[4]冯早红.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功能探析——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