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根源 刘昱影

[提要] 自熊彼特提出的创新理论以来,创新以及创新分类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经过多年发展,创新的分类研究也有了一些新进展,首先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涌现的微创新形式;其次是区别于破坏性创新的突破性创新。本文根据创新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从目标市场、产品性能、不确定性等多个角度对比分析两种类别的创新,总结两种创新形式的特征,以期为企业在创新形式选择上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创新理论;微创新;渐进性创新;突破性创新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广西战略新兴产业创新体系研究”(15AGL002);广西科协资助青年科技工作者专项调研课题:“广西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构建战略研究”(桂科协[2017]ZA-04)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3月30日

一、创新理论的定义与发展

经济增长理论中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表明,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同时也是知识经济迅猛发展背景下企业提升绩效、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创新”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它比较全面的阐述了其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在新的体系里引入“新的组合”,是“生产函数的变动”。这种新的组合包括:一是引进新产品;二是引入新技术;三是开辟新的市场;四是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五是实现工业的新组织。在他的“创新”内容中,主要指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各种新活动,其中技术创新更是主要内容。

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之后,许多学者的研究为创新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维度对创新的种类做出了区分,其中以Freeman和Christensen最具代表性。弗里德曼将创新定义为,包括与新产品的销售或新工艺、新设备的第一次商业性应用有关的技术、设计、制造、管理以及商业活动;它包括产品创新、过程创新、扩散。克里斯滕森从创新产生的路径出发,将创新分为渐进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除创新分类的研究之外,许多学者研究环境、组织管理、创新补贴、企业家等因素对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丰富了创新理论的内容,使创新理论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创新的分类与概念界定

从不同的维度来看,创新分类也不尽相同,在学术界最具有代表性的无疑是克里斯滕森的分类方法。但是随着创新理论的完善与发展,1997年的两分法理论显然已经不利于现在的创新理论发展,有些学者甚至批评克里斯滕森等学者通过特定的“案例选择”来说明非常态的规律,对破坏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两个相近概念的混淆,更是导致了创新定量研究较低的构建效度。所以,本文完善了克里斯滕森的分类方法,在区分渐进性创新与破坏性创新的基础上梳理了突破性创新和微创新的相关研究。

(一)微创新是一种新的创新思维,它是随着互联网的普遍发展而出现的,同时它也是新时期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一种创新方式。赵付春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总结将微创新定义为基于主导创新平台以及基于主导创新设计,以员工自主的自发创新为基础,以创新流程、创新产品和创新服务等局部改善为手段,强调相关方参与和回馈的渐进式创新。微创新的主要特点有两个:第一,从细节入手,真正以客户的需求为目标导向;第二,灵活反应,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快速出击的特点使微创新在小企业中的实现更加有效,不断试错、贴近用户的特点同样适用于大企业的创新活动。结合两点认为,微创新是大、中、小型企业提升产品受众度、迅速占领市场的重要创新活动之一。

(二)渐进性创新是通过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良或进行拓展来提升主流市场产品性能的创新。尽管这些产品性能的提升有可能需要花费昂贵的成本或者需要克服很大的困难,但是它会使现有的市场规则、竞争态势得到维持和强化。也有学者称渐进性创新为维持性创新。学术界一般认为,渐进式创新是一种具有线性特征的创新活动,线性创新活动也是一种连续性的创新活动,渐进性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现有产品的性能、用途以及外观的改变相对较小,这就使得产品厂商既能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已有技术的潜能,又能经常强化现有的成熟型公司的优势,特别是能够强化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即渐进性创新目的在于给对产品性能更苛求、产品使用更高端的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所以往往大公司更擅长渐进性创新。

(三)破坏性创新是指提供一套差别较大的产品性能组合或者不同的性能实现方式。破坏性创新也被称为颠覆性创新等,它的特点是一种非连续的技术创新或者商业模式的创新。破坏性创新将不同的价值前提带入到现行的市场中,破坏性创新的发生常常会削弱现行市场中已经存在的主流产品的性能,但是仍具有被某些边缘客户(通常是新客户)所重视的产品特色。一般情况下,破坏性创新所涉及的产品种类往往是价格比较低廉,产品使用的门槛比较低的产品,它的产品主要定位是吸引一些新的消费者或被其他同业竞争者忽视的一小部分消费者。破坏性创新的特点是致力于改变原有的产品技术、生产何销售路径,创造出操作更加简洁、使用更加便利、价格更加便宜的新产品,以此吸引那些新的和低需求的顾客。正是因为破坏性创新的这些特征,决定了擅长破坏性创新的企业往往是一些小公司。

(四)突破性创新是指新技术的引入产生了新的市场,突破性创新引起了企业或者是顾客层面的创新,突破性创新的特点是一种不连续的创新。突破性创新并不是为了满足已知的需求,而是创造一种尚未被消费者认知的需求。这种需求会产生一系列相关的新产业、新市场竞争者、新加入市场的企业、分销渠道和新的市场活动。与破坏性创新能力破坏性的非连续创新不同的是,突破性创新是能力提升性的非连续性创新;突破性创新来源于技术的重大突破,对技术开发的要求很高,需要更长时间和更多资源的投入,往往由大型的、占行业主导地位的企业研发实现。

三、创新形式分类与特征分析

总结以上四种创新的概念,根据创新的技术轨道路径是否连续,创新的技术突破过程是否线性,可以将微创新、渐进性创新、破坏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分为两类:一是连续性创新活动,它包括微创新和渐进性创新;二是非连续性创新活动,它包括破坏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由于渐进性创新与破坏性创新理论提出已早,在现有研究文献中,有关渐进性创新与破坏性创新的研究成果很多,二者的对比研究更是数不胜数;而微创新与突破性创新是在近些年才有了快速的发展,因此分为连续与非连续两类创新进行分析。

(一)微创新与渐进性创新对比。不同于其他创新,微创新不再强调技术创新而是强调对技术的应用实现某种效应,主张以用户的产品的使用体验为核心,以消费者为忠实的服务目标,将厂商代入客户的角度对产品的关键地方进行细微改进。企业所进行的微创新活动既不同于破坏性创新,也不同于完全的渐进性创新,微创新更加重视产品用户、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作用,通过利益相关者对产品使用的感知来引领实现产品价值的提升和升华,通过广泛渗透和快速迭代的企业战略来挖掘消费者的消费潜能。微创新不仅不畏惧失败,反而通过不断试错的过程来推动产品的升级与发展。虽然微创新与渐进性创新都是连续性创新,但是两者所具有的不同特征见表1。(表1)

从以上分析以及微创新与渐进创新的对比特征可以总结出微创新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广泛渗透性。微创新是一个线性的渐进创新过程,他不主张激进式、全面的技术变革,而是精准发力,力图在某个方面打动用户;二是开放式。微创新是强调产品相关方参与并积极听取各方反馈的开放式创新;三是快速迭代性。微创新并不强调产品客观上趋于完美,但更重视创新的速度以产品的快速迭代获取市场;四是不断试错性。微创新过程的实现是通过不断试错的,产品厂商在不断试错中发现产品的不足并对产品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从而满足大部分用户的需求。

(二)破坏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的对比。在早期的研究中,众多学者没有很严格的区分破坏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二者之间的不同,这就使得破坏性创新、突破性创新以及非连续性创新这些概念逐渐变得模糊。笔者认为虽然破坏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都属于不连续创新,但在有关创新的概念划分与界定、创新动力的技术来源、产品所面向的目标客户、创新主体、厂商的追赶策略等多个方面均存在显着差异。(表2)

破坏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都属于不连续性创新,除了表中所分析的性质概念等的不同点,两者还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一是都建立在新产品领域全新知识或多种知识融合的基础之上;二是都将给产品带来新的功能、新的消费者使用属性,甚至带来现有市场上不曾存在的产品;三是改变行业格局,拓展或开辟新市场;四是容易被市场上领先的主导公司所忽略;五是市场不确定性高,管理更为困难,常伴随着商业模式创新;六是需要企业与同行业竞争对手、产品客户、产品供应商等发展新型的伙伴关系。

四、结论

微创新是近年来快速兴起的一种创新形态,但是到目前为止有关微创新的理论研究仍然很匮乏,作为一种新兴低门槛式的经济创新,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资源并不丰裕的中国企业来说,毫无疑问是破解发展难题的一种全新思路。微创新不仅仅是一种创新方式与潮流,更是一种创新思维。在创新驱动的新常态下,微创新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提供了破解发展难题的新思路和新方式。微创新的效果已经在实践中得到证明与检验,这一创新方式值得大力提倡和高度关注。

早期理论的混淆严重阻碍了创新理论的发展,理清破坏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的界限对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突破性创新与其他创新一样,都是技术与市场需求相互交流的结果,需求和技术的相互联系是推动突破性创新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企业而言,要具有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并合理应对突破性创新:一是要持续关注产品市场技术发展状况,既要关注产业内技术,也要关注产业外技术;二是建立成熟的突破创新机制体制,控制创新风险,加大创新投入,努力获取突破创新的主动权;三是既要关注主流市场,也要关注非主流市场;及时把握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趋势,提高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

微创新理论的提出、突破性创新理论与破坏性创新理论的区别发展丰富了创新的种类,构建了创新理论坚实的发展框架,为指导企业创新活动、把握产品市场时机、企业战略选择等方面做出科学的理论指导,对于构建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Damanpour F,Walker R W,Avellaneda C N.Combine effects of innovation type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9.46(4).

[2]赵付春.企业微创新特性和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10).

[3]张春辉,陈继祥.渐进性创新或颠覆性创新:创新模式选择研究综述[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