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江

[提要] 2019年是实现脱贫攻坚最终目标的决战年,现阶段脱贫攻坚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应当通过多措并举,建立脱贫攻坚思想、内因、科技、持续发展、社会扶贫新动能。

关键词:脱贫攻坚;资源配置;不确定;新动能

课题项目:2017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脱贫攻坚形势下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研究——以潍坊市为例”(项目编号:J17RB090)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2月17日

一、新时代脱贫攻坚的重要性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消除贫困,改善民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道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已经成为当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确保到2020年在我国现行标准下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基本脱贫,所有贫困县摘掉贫困的帽子,特别是14个集中连片特别贫困地区,要下大力气,脱贫攻坚、精准扶贫,解决我国区域性整体贫困状况,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随着十九大的召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民小康是全体共产党人共同的目标,解决农村贫困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脱贫攻坚战役的决战之年,是完成2020年脱贫目标的关键一年,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

从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到2019年2月习近平已经走遍了14个连片贫困地区,他的足迹遍布江西、河北、云南等地区,习近平始终将贫困地区群众记在心里。按我国现行标准,贫困人口有7,000多万人,截至2016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4,300多万人。到2020年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平均每年需要减少贫困人口近1,100万人,时间紧迫,任务繁重,越往后难度越大,我国脱贫攻坚进入决战阶段。

二、我国脱贫攻坚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

经过近5年艰苦卓绝的努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已经有近5,000万人实现脱贫,走向共同富裕,贫困对象建档立卡、扶贫规划编制、一对一结对帮扶、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扶贫开发、扶贫项目和资金争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工作基本完成,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认清影响脱贫攻坚目标顺利实现的不确定因素。

(一)脱贫攻坚决战阶段,贫困人口数量庞大且人员结构复杂,脱贫难度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在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引领下,“十二五”期间我国有1亿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虽然“十三五”时期要完成7,000余万人脱贫的任务,较之“十二五”数量上有所减少,但是它的难度主要体现为质量而非数量。截至2017年底又有4,000余万贫困人口脱贫,2018年、2019年、2020年三年时间仍有3,000万贫困人口需完成脱贫,2020年主要完成扫尾工作,巩固前期脱贫攻坚成果,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就在2019年,难度很大。前期条件稍好的贫困人口已基本实现脱贫、越往后脱贫成本越高、难度越大,未实现脱贫的大都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贫困程度深的区域和群众,地理位置大多为深山老林,人员构成多为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

(二)脱贫攻坚决战阶段,尚未脱贫贫困人口所处环境较为复杂,工作难度大。目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多分布在生态脆弱地区、高寒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和生态保护区,其自然条件非常差,基础设施极其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生产力水平低下,贫困人口存在代际传递特征,特困地区包括680个国家级贫困县,这些贫困县主要分布在云、贵、藏、川、桂、湘、豫等省区,有近7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不通客车,“建档立卡”户中有600多万户饮水困难,当前老少边穷地区贫困人口中孤寡妇幼、“光棍”、“五保户”比例较高,农村贫困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老龄化速度明显高于城市,老年贫困日益突出,很多贫困人口不具备内在脱贫条件。由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历史遗存、民族文化、经济区位等原因,我国贫困人口连片地区往往都与少数民族集聚地区、革命老区、生态脆弱地区、限制或禁止开发地区和边境地区呈现叠加,给脱贫工作带来更大难度。

(三)脱贫攻坚阶段,部分贫困户的脱贫意愿不强,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大。为了帮助贫困户脱贫,国家、省、市、县、镇、村等各级组织都给予了特困户一定的政策优惠补助,少数贫困户受思想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满足于现阶段所得的实惠,脱贫积极性不高,要、靠、等思维存在,一些贫困户甚至出现隐瞒资产和收入、虚构负债等情况,挤占社会公共扶贫资源,脱贫工作都是被动推着走,缺乏内生动力,主动脱贫困难重重。部分特困户特别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偏僻,与外界信息沟通不畅,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造成空间和思想上孤立,再加上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特别是留守老人,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科技意识缺失,生产经营能力低下,受周围环境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比较大,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对于扶贫工作人员提出的一些脱贫建议和意见充满疑虑,造成脱贫工作进展缓慢。

(四)脱贫攻坚阶段,部分扶贫政策难以落实,特别是扶贫资金缺口较大。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连片贫困地区自身财政收入较低,造血能力较弱,而脱贫攻坚又急需资金,单靠贫困地区自身无法弥补资金的缺口,中央财政下拨专项扶贫资金和各地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贷款会弥补部分缺口。由于贫困人口基数大,深度贫困现象在现阶段比较突出,特别是整村、整镇推进的脱贫项目,需要的资金更多,改善贫困人口生活条件所需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缺口大。投入的不足导致很多脱贫项目的建设标准降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脱贫项目的规模和效益,最终影响到了贫困人口的脱贫质量和发展潜力,为今后当地经济的发展后劲带来不良影响。

(五)脱贫攻坚阶段,扶贫工作队伍普遍存在人员结构单一、专业知识有限等情况,扶贫工作缺乏科学性、有效性和统一性。我国现阶段活跃在扶贫一线的工作人员大多数并非专职人员,大都是属于临时调遣,专业知识缺乏,力不从心,人员结构相对单一且多是来自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缺乏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安排扶贫项目缺乏专业的、科学的论证,产业布局缺乏统一性,扶贫项目散、小、弱比较突出,帮扶工作重点、难点不突出。特别是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整村脱贫推进规划编制相对滞后,在脱贫攻坚进入“深水区”决胜阶段的当下,科学、统一、有效的扶贫项目和决策,直接关系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总目标的实现。

(六)脱贫攻坚阶段,时间紧、任务重,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要想富,先修路”体现了基础设施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大多位于高寒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地区、老少边地区,基础设施一直是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大多存在着基本公共服务缺失,医疗条件差,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备,居住分散且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下,水利设施老化,出行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基础设施不到位直接导致很多扶贫项目的效果大打折扣,扶贫效率不高,事倍功半。基础设施投资自身具有资金需要量大、投入周期长、收益较慢等缺点,反过来为脱贫攻坚带来很大的压力,这也考验着广大扶贫工作者的智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程度也直接影响到后期当地经济发展的前景。

(七)脱贫攻坚阶段,技术支持服务引进不够。造成扶贫质量不高,导致出现脱贫后返贫情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中西部地区由于区域、历史和自然等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表现尤为突出,提高贫困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扶贫工作的核心。扶贫就是提高生产力,提高当地生产效率。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为贫困插上科学、技术这对翅膀,是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现阶段对技术支持服务引进重视程度不够,驻村工作人员主要精力放在帮助贫困村多方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上,而忽视技术方面的引进,喜欢新建项目,而放松对现有产业的改造升级。生产力水平得不到提升,扶贫质量得不到技术保障,脱贫后返贫情况就会出现,影响整体脱贫目标的实现。

三、脱贫攻坚决胜阶段新思路、新方法、新动能

(一)加强和完善善党的领导,统一目标和认识,确立思想新动能。共产党员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始终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共产党员具备关键时刻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品质,党支部作为一个集体,在脱贫攻坚决胜阶段起着不可替代的战斗堡垒作用。2019年作为我国脱贫攻坚战役的决胜年,对脱贫攻坚目标实现起着决定性作用,越是脱贫攻坚战关键时刻,越是要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贫困地区党建工作不仅能发挥党员干部的集体智慧,统一扶贫队员们思想认识和目标,提升队员们的精神状态、干事能力、工作作风,更能统一老少边穷地区贫困群众的思想,坚定贫困群众脱贫的信心,建立内生脱贫动力,用共产党人的力量和坚毅同广大贫困群众一起,战胜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历史渊源等不利因素,实现全面脱贫目标。

(二)进一步优化扶贫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内因新动能。精准扶贫要求多措并举,一切从贫困群众的实际出发,围绕贫困对象致贫原因精确利用扶贫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扶贫、移民搬迁扶贫、社会保障兜底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将精准扶贫与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科技现代化建设等有机结合,从贫困地区全局出发,注重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的产业关联、政策互补,注重扶贫方式之间的科学衔接,充分利用各种扶贫资源,优化扶贫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提升发展质量。加强扶贫资金从计划、审批到实施的监管,优化扶贫资金的配置,提高扶贫资金的利用效率,坚决杜绝部门各自为政,科学、有效、统一地利用好扶贫资金,为2020年扶贫目标实现打下良好基础。

(三)脱贫攻坚项目应明显提升贫困地区生产力水平,确立科技新动能。广大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贫困区从历史上来看都是欠发展地区,贫穷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生产力发展水平起决定影响的要素有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贫困地区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科技知识缺乏、自身技术能力弱,再加上生产工具效率低下,劳动对象价值低,造成千百年来生产力水平提升慢,靠天吃饭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通过脱贫攻坚不仅让广大群众脱贫,更为贫困地区带来先进的思想意识、生产工具和附加值高的劳动对象。东部发达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援助,在提供资金、项目的同时更要提供人才和科学技术,加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交流,提升当地的科技水平。

(四)高起点,统筹规划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建立脱贫后持续发展新动能。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是快速提升贫困地区生产力水平的一个切入点,贫困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的制约,生产力水平提升缓慢,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不仅是脱贫攻坚的需要,也是建立脱贫群众后续发展新功能的要求,是实现脱贫群众脱贫到小康跨越式发展的基本要求。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着自然地理条件恶劣、资金缺口较大等不利因素,基础设施建设要高起点,统筹规划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实现脱贫攻坚决战阶段的胜利。

(五)脱贫攻坚确定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模式,建立社会扶贫新动能。政府主导脱贫攻坚,从国家战略层面制定脱贫攻坚目标。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加强贫困地区与社会力量的互通互联,从空间上构建市场、政府、贫困地区、社会力量等四方扶贫体系,突出脱贫攻坚的社会属性。现阶段中央电视广播总台等各级媒体、舆论机构通过各自媒介加大“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便捷式销售模式的宣传,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周侃,王传胜.中国贫困地区时空格局与差别化脱贫政策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1).

[2]葛志军,邢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J].贵州社会科学,2015(5).

[3]刘永富.以精准发力提高脱贫攻坚成效[N].人民日报,201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