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鹏

[提要] 2018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全面部署。借此机遇,荆州作为“天下粮仓、鱼米之乡”,应加快推进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为此,在经过调研、走访、座谈和综合相关资料后,总结荆州市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得出一些思考与建议,希望能为荆州实现大振兴提供一些有效的破局之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重难点;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4月18日

一、荆州实施乡村振兴中的问题

在充分考虑了可操作性和代表性的前提下,课题组选取了荆州市典型乡村进行了调研,并结合相关资料,认为以下六大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进程缓慢。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在于农业资源最优化开发和利用以及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链延伸和增值。荆州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农业资源的开发已见成效,但是在优化产业结构、产业链延伸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一,产业结构失衡,侧重于种植业与养殖业;第二,农产品产业链短,产业融合比例低,产品粗加工占比高,导致产品附加值低,农民收入随之下降。

(二)农业品牌建设问题突出。农业品牌建设一直是荆州农业重点发展领域,但依据调研情况,问题依然突出。第一,农业品牌“多而不精”,“品牌”不同于“商标”,“品牌”不是靠注册产生,更应该依赖于产品特色和差异化;第二,品牌建设结构不合理,粗加工的产品多,精加工和流通的产品品牌少。类似小胡鸭、白云边、洪湖藕粉等产品附加值高,品牌效应较好、专业化、品质化生产的特色品牌缺乏。

(三)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调查发现,一些现代化的农村基础设施依然很欠缺,而且受损较为严重。农田干涸、道路泥泞、电线乱搭现象仍然存在。在公共服务领域,农村相比城市差距较大。农民对养老、医疗、教育满意较低;农村缺乏乡镇文化站和广播电视等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缺乏文化事业从业人员,无法满足农民对文化的有效需求;农村信息服务缺乏,通信条件差、网络普及率低、信息获取滞后,易导致农民产生错误决策。

(四)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民积极性下降。农业成本的上升体现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一是耕种前期投入成本上升,包括农田管理成本、基础设施成本等;二是耕作过程中人力成本、化肥和农药投入、农业机械成本等上升;三是耕作后期机械投入、人工、储存、销售成本上升。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使得农民的切身利益受到削减,很多农民迫于无奈,只好去城市务工,严重打击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五)经营主体融资难,主体带动能力弱。融资难仍然是荆州市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一是融资渠道比较单一,渠道窄,担保体系业务存在缺陷;二是农村经营主体自身管理不规范,无法提供有效的担保物,抵押物少、抵押率低;三是融资成本高,很多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民间信贷的交易成本、机会成本较高。经营主体发展受阻,其主体带动能力就大打折扣。

(六)乡村环境问题突出。荆州市环境质量在省内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不仅是市区,乡村环境也不容乐观。农村到处可见的生活垃圾、随意排放的生活和生产污水、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村河流、内河渠道、湖泊水质污染比较严重,富营养化问题突出。种养结合不紧密,畜禽粪污还田模式推广难度较大。城市部分产业向乡村转移,带来严重生态破坏,乡村失去了原有的田园风光。

二、荆州实施乡村振兴的重难点

通过调查发现,荆州市实施乡村振兴存在着诸多阻碍和挑战,其中,突出六大重难点,需要准确把握,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

(一)全面加强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农民依然是农村的主体,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农村人才的重要支撑。一是要突出“新”,不能停留在过去的知识结构层面,更不能简单地借鉴以往的经验技术,要不断地了解学习新技术、新管理、新运营、新产品,以保持持续的竞争力;二是突出“职业”,职业必须是一个长期稳定的有一定的专业性质的工作,从事某一行业,就要专注于此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不断地提升技术含量。

(二)落实“三乡工程”相关政策和体制建设。“三乡工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但是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第一,坚持乡村风情文化引导市民下乡,在农村改造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制定相关保护政策,避免乡村风情文化的流失;第二,深化土地改革政策鼓励能人回乡,给予能人回乡发展的优惠条件;第三,结合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发挥龙头企业能动作用,增加农村就业岗位,推行城乡企业联动,村企联合,加快要素流动,实现企业兴乡。

(三)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设计范围广,不仅要求乡村外观整洁,更要求乡村生态宜居、社会和谐文明、治理有效。一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镇的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新农村建设;二是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改善村镇生产生活环境,实行绿色发展、绿化工程;三是弘扬良好道德风尚,把优良家风、文明乡风融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和村民自治功能,全面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

(四)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农业科学技术能有效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但是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仍然存在阻碍。一是农民普遍文化程度较低,从小农思想转变到现代科学思想需要一定的过渡期;二是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实际农业生产的对接出现错位,农技使用效果不明显,无法真正地转换成生产力;三是农村基层工作环境艰苦,资金缺乏,从业人员缺乏主动性,简单的宣讲占多数,对后续技术的更新和指导较少,降低了推广效率。

(五)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对接。新时期,小农户的弱势性越来越突出,与现代农业对接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第一,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小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弱,风险管理缺失;第二,小农户与市场对接困难。在产品产量、质量、资金、信息等方面都难以和经营主体抗衡,市场准入壁垒高;第三,小农户受制于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等限制,只能从事农业初级产品生产,导致农民收入低,参与现在农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

三、荆州实施乡村振兴对策建议

(一)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激活各类经营主体活力。第一,制度建设是基础。规范乡村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真正将国家政策用在农村、用于农民;第二,坚持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农民的参与度、农民分享收益的比例是衡量乡村建设活动的准则;第三,以人为本。要提升农民的专业知识和组织管理水平来适应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农民是主体,经营主体是新动力。要给经营主体“安全感”,依法保障各类经营主体权益,严厉打击损害经营主体权益的行为。加速知识、信息、资金、技术等农业生产要素的市场化,加速要素流通,为经营主体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加快落实“三乡工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三乡工程”是荆州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抓好该牛鼻子有望实现荆州大振兴。强化乡村风情文化宣传,引导“市民下乡”,促进城乡文化的交流融合入;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生产和经营体系等三项改革,鼓励“能人回乡”,促进城乡人才、信息融合;开展“百企联百村”、“千社联万户”,推进“企业兴乡”,促进城乡产业、企业文化融合。引导城市要素与农村资源有效对接,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有效互动,城镇企业对农村产业有效带动,激发城乡融合发展新动能。

(三)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明确政府的职能和责任,强化政府投资主体地位,并引导社会多元投资,建立领导干部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度。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到经济社会发展蓝图中,突出重点。加紧落实“厕所革命”,科学分离养殖区和生活区,综合处理人畜粪污;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规划,保护农村的田园风光和人文环境,循序渐进改善人居环境。

(四)加强特色农业品牌建设,确保粮食安全。依托特色产业发展,抓产业质量,树行业品牌。按照“一个产业一个主导品牌”的思路,鼓励企业争创精品名牌。同时,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农业展会和产销对接活动,开展农产品加工品牌创建宣传活动。逐步降低粗加工与精加工的比例,,实施质量强农战略和精品农产品品牌提升计划,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点确保粮食安全。

(五)协调市级工程间的关系,合理分配资源比例。乡村振兴战略恰与市内全域旅游、脱贫攻坚、“文化三市”创建等工作叠加,一定程度上湮没了着力点,且易造成资源的分散。准确把握市级工程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关系,突出乡村的地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合理分配资源比例。推进“全域旅游”工作,着力发展乡村旅游,引导资金流向乡村旅游建设;打好“脱贫攻坚”战,加大对深度贫困乡村的扶持力度,从资源、政策、项目上给予倾斜,把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注重乡村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文化三市”的工作内容,有效对接“乡风文明”的战略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韩俊.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N].经济日报,2018.2.5.

[2]叶敬忠.乡村振兴战略应关注几个关键内容[N].农民日报,2017.11.20.

[3]王佳宁.乡村振兴视野的梁家河发展取向[J].改革,2017(11).

[4]黄祖辉.准确把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农村经济,2018.

[5]温铁军.生态文明与比较视野下的乡村振兴战略[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1).

[6]陈文胜.为什么要提出乡村振兴战略[N].湖南日报,2017.12.5.

[7]刘晓雪.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