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晓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

[提要] 制造业是现代工业的基石,其发展水平和产业基础都取决于技能人才的规模和质量。本文分析全国技能人才数量增长规模及增速,构建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技能人才对于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同时对地区异质性进行检验,发现技能人才对制造业发展产生正向的显着影响,而且就地区而言,东部地区的技能人才对制造业发挥的作用更为显着,说明产业环境和制度、政策环境良好的地区更有利于促进技能人才发挥作用。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处于上升的趋势,但近些年来增长趋势有所减缓,转型升级压力越来越大,提高创新研发、创新设计能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迫在眉睫。而这个过程对技术、知识、智力条件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对技能人才存在着强烈的依赖性。技能人才是制造业发展的后备力量,其质量、结构、布局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全国制造业的规划和布局。

然而,我国实际的技能人才需求与人才市场供给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供需错配”现象。2019年第一季度,100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求人倍率是1.28,而拥有技术等级和职称的劳动者求人倍率高于1.7,其中高级技能人员、高级技师和工程师等求人倍率更达2以上,技能人才缺口较大。同时,我国技能人才与制造业发展相脱节,随着现阶段技术进步、生产过程转变升级,传统技能人才的素质难以匹配,加之劳动环境差、工作强度大、待遇低,胜任岗位的能力还有待培训和提高,并且社会氛围普遍追求本科教育,忽视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产学研合作化程度不高,技能培训明显不足,技能人才质量难以满足现代化制造业的发展。因此,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提高技能人才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弘扬“大国工匠”精神,优化人才布局,调整人才结构,加快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接轨,才能为迈向制造业强国做好充分准备。

二、文献综述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和《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技能人才得到研究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技能型人才是指在具体的生产、工作岗位上通过运用专业技能、知识、经验等完成特定工艺流程操作并生产出特定产品的职业群体,通常包括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与知识技能型人才。潘静以制造业大市广东佛山为例,分析其制造业技能人才状况,使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建立了多类别logit模型,得出该市的制造业发展面临劳动者的技能型、经验型及教育人力资本的三重“欠缺”问题,亟须培育和引进制造业技能人才。在职业教育中推行再技能化战略,增设技术知识类与素质能力类培训,贯穿工匠卓越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态度,进一步提升人才的“工匠精神”,落实创新、专注、精益和敬业的基本内涵。

图1 1997~2017年全国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及年增长率走势图

学者们关于技能人才与制造业发展的研究大多为理论、定性研究,定量的研究并不多见。技能人才对制造业发展虽是显而易见的积极影响,但缺乏科学性的定量评估。因此,研究将获得职业资格的技能人员(包括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作为研究对象,探讨1997~2017年全国及各地区技能人才数量的变化情况和趋势,从而构建计量模型,探究技能人才对制造业发展的整体影响,观察技能人才对制造业发展的具体作用以及区域性差异,最后根据文章得出的结论从技能人才角度对中国制造业发展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希望能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制造业与技能人才现状分析

从图1来看,1997~2017年全国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总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近些年来上升的速度有所下降,制造业处于提质增速的阶段,转型升级的压力越来越大。(图1)

从图2中我们看到,1997~2017年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们从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教育的普及和社会考试制度的不断完善,全国技能人才总量在不断增长。随着1997年后职业资格评审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越来越多,但是2000~2004年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大滑坡,中等职业学校从18,739所减少到14,454所,在校生规模达到1,533.7万人峰值后逐渐回落,因此对使技能人才的增长速度在短短几年内骤降,加上这些年来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以及整体崇拜知识而忽视技能的氛围,使技能人才总量的增长速度越来越缓慢,造成了供严重小于需的局面。(图2)

图2 1997~2017年全国技能人才数量及年增长率走势图

图3 1997~2017年东中西部地区技能人才数量统计图

从全国范围来看,三大地区的技能人才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增长的速度越来越慢。总体上,东部地区的技能人才数量最多,中部地区的人才数量次之,而西部地区的技能人才数量最少,与各地区的制造业发展水平状况相一致。(图3)

四、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取及说明

1、被解释变量。对于制造业发展的变量,研究界所用的指标有很多,例如制造业人均增加值、制造业三大类产业工业生产总值和总产值的比重。研究采用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businco),代表制造业企业的经济创造能力,进一步反映了制造业的发展水平。

2、解释变量。技能人才总量(tech):该指标包含每年本省份获得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中级技工和初级技工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数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标准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因此取得该职业资格的人员已经基本符合我们对人才的定义和要求。

3、控制变量。固定资产投资(fixed):采用每年各省份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表示。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是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带来技术进步,根据各年度的汇率中间价调整为人民币计价。其他人力资本(exhum):除技能人才之外,其他人力资本也对制造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管理人才、研发人才等。因此,采用每年各省份的社会数量减去技能人才数量得到该指标。

研究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1997~201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以及各个省份的经济统计年鉴等。

(二)模型设定。基于1997~2017年全国30个省份(除西藏外)20多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技能人才与制造业发展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建立模型如下:

式中,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businco、tech 分别表示为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技能人才总量,X为控制变量,其中包含外商直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其他人力资本,u反映个体效应等不可观测因素,ε为随机干扰项。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一览表

表2 全国估计结果一览表

(三)结果分析。表1为各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在1997~2000年获得高级、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数量存在为0的情况,并且黑龙江统计年鉴上缺少外商直接投资3年的数据,数据处理时为空值,所以样本数量有所差异。(为便于分析,将所有变量取对数)。(表1)

我们先对模型做了混合截面回归,因为考虑到各个省份的不同的个体效应,采用hausman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应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因此做了两个模型的结果对比。从表2中我们看出,技能人才对制造业发展是显着地正向影响。技能人才每增加1%,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就增加18.5%,证明了技能人才对制造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有利支撑。在固定了年份的作用后,显着性没有变,但是系数下降了,技能人才每增加1%,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加10.1%,仍然发挥着较大的作用。但是,从表2中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依然是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物质资本驱动的制造业依然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表2)

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制造业发展情况不同,而且技能人才的储备量也大不相同,因此研究做了地区的异质性检验,分别对这三个地区的技能人才对制造业发展水平做了实证检验。由表3可知,技能人才仍然对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发挥着显着的作用。人才数量每增加1%,主营业务收入就增加18.4%,在控制年份后,系数稍有下降,但是影响的显着性不变。(表3)

表3 东中西部地区估计结果一览表

由于三个地区的制造业基础和人才环境的不同,技能人才每增长1%,东部地区的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会比西部地区的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多增长58.5%,西部地区的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会比西部地区的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多增长28%,在控制了年份后,显着性未发生变化,但是系数发生了变化。这也说明了人才与产业的相互依存关系,产业基础好、人才环境优、技能人才才都能对制造业发挥更好的作用。

五、几点建议

(一)完善立法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条规中涉及职业教育的条款,出台向职业教育倾斜的相关政策,加大职业教育的相关机制改革,加强对中介组织的监管力度,维护技能人才市场的稳定。

(二)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职业院校应该积极与企业联合,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产教融合制度,同时应该提高职业教育内容与企业实际专业需求的匹配度,建立现代学徒制,加强“工匠”精神的教育,培养出真正的“大国工匠”。

(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技能人才素质。企业也应该根据战略调整方向及时安排对技能员工的岗前培训,提高新业务、新工艺等的适应能力,同时鼓励工人积极进行自主培训。正确引导社会社会舆论,正视职业教育。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呼吁全社会对技能工人予以尊重,对劳动予以尊重,对创造予以尊重,提高职业教育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