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三个经济”是指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西安国际港务区是全国首个以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内陆型国际中转枢纽港为目标的国际陆港,是首个具有国际、国内双港口代码的内陆港,西安国际港务区先后4次被写入国家战略。因此,以西安国际港务区为中心构建陕西国际陆港物流发展体系,并制定陕西国际陆港物流发展对策,对促进三个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陕西国际陆港物流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三个经济;国际陆港物流;发展模式

基金项目:西安市社科基金项目:“‘三个经济背景下西安国际陆港物流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项目编号:JG59);陕西省国际合作基地“一带一路”国际陆港物流联合研究中心项目:“新冠疫情环境下陕西国际物流风险评估及应对策略研究”(项目编号:XAIUGH202004)

中图分类号:F259.2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6月18日

2017年9月,胡和平在西咸新区空港新城调研时首次提出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的理念。以大力发展“三个经济”为抓手,强枢纽、扩门户、促流动,着力构建陆空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促进大西安开放经济高质量发展,将大西安建成为引领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和服务“一带一路”的国际化大都市。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向前推进,西安处在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为西安发展外向性经济提供了新的机遇。而发展国际陆港物流正是陕西大力发展“三个经济”、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加快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的重要突破口。

一、陕西国际陆港物流发展现状

2008年,西安国际港务区成立。2017年4月1日,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西安以大力发展“三个经济”为抓手,强枢纽、扩门户、促流动,着力构建陆空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西安港将成为陕西承接东部乃至全球产业转移过程中创新内陆地区开发开放新路径的大枢纽、大通道、大平台。西安国际港务区作为西安连接“一带一路”、实现陆海互联的重要交通枢纽,充分发挥在国内外物流组织和国际开放合作中的便利性,具体表现在:

(一)交通初具规模。西安港务区已形成“米”字型高速公路网络。通过西安地铁3号线与主城区实现快速连接,地铁14号线,城际铁路和机场高速连接线正在加快建设。2019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已开行2,133列,运送货物总重达180.2万吨,实际开行总量、重载率、货运量等核心指标居全国前列。截至2020年3月25日,2020年“长安号”国际班列已开行593列,是上年同期的2.3倍,运送货物总重达53.1万吨。西安国际港务区与国内众多口岸城市、物流中心和产业园区建立起高度发达的多式联运体系;铁路集装箱发运量100万标箱的运量要求,货邮年吞吐量不低于100万吨,陆港集装箱年发运量不少于60万标箱,以“两港五园十一中心”为主的物流骨干体系初步建成,以“长安号+空港货运”为主的国际运输和陆空多式联运网络全面建成,物流设施承载能力显着增强,物流业增加值1,500亿元。

(二)内陆港功能平台初步形成。建区以来,西安国际港务区陆续获批并初步建成西安铁路综合货运枢纽、国家铁路对外开放口岸、国家进口肉类指定口岸、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多式联运监管中心、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等重要功能平台。其中,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2017年实现集装箱货物吞吐量13.8万标箱,同比增长20.3%,货物合计约262万吨;西安综合保税区是西北地区面积最大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2017年全年进出区货物总额6.2亿元,同比增长20%;西安进境粮食口岸是我国在内陆地区唯一粮食进口制定口岸,2017年底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并成功运营;西安进口肉类指定口岸2017年1月正式通过国家验收西安港整车进口指定口岸获准筹建,正在加快建设。西安跨境电商试点平台2017年完成进出口货物530万单。西安港将成为西北五省区进口车辆的集散中心。

(三)内陆港多式联运体系已初步形成。西安国际港务区是我国唯一拥有国际、国内双港口代码的内陆港。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通航国家数量高达120个,国际客货运航线数量超过130条,西安国际港务区与国内众多口岸城市、物流中心和产业园区建立起高度发达的多式联运体系。但是,随着疫情在全球爆发,国际航空、公路、港口等运输方式全面受阻,给国际物流、人流的运行效率造成比较大的影响。中欧班列却迎来逆势上扬。截至2020年4月8日,中欧班列长安号稳定开行国际货运线路已达14条,初步建立起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成为中西部地区国际商贸物流重要的桥梁。2020年初新冠疫情导致国际空运航线和海运集装箱航线大幅减少的情况下,中欧班列成为疫情特殊时期国际供应链的重要支撑,在稳定我国外贸货运通道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同时,积极围绕发展跨境电商,开通了西安往返荷兰阿姆斯特丹,韩国首尔的跨境电商包机航线,正积极探索跨境电商非邮路运输。海铁联运方面,开通了澳大利亚墨尔本,新西兰利特尔顿至西安的海铁联运航线,西安至青岛、宁波的五定班列开通运营良好。

(四)临港产业初具规模:国际港务区依托西安综合保税区,发展临港加工制造业。已引进了中百佳、瑞可维等一批项目,重点发展电子产品加工制造、保健食品加工制造等产业;依托粮食口岸,引进了爱菊集团,重点发展进出口食品加工业;围绕高端精密设备制造,引进了德国TSP金属制造、西安光机所等项目,重点发展精密金属工业配件制造、光电子产品制造等产业。

二、陕西国际陆港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西安国际港务区自建立至今,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招商引资方面快速成长壮大。其经营还依据着政府模式,未完全进入市场,缺乏创新,没有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国际物流系统。

(二)西安国际港务区的物流平台在其建设规划的模式上还是借鉴传统物流企业,往往关注采购、仓储以及运输这些环节较多,对于中间的增值环节如流通加工、库存管理、成本控制、提升内在发展动力关注度还不够。

(三)物流信息平台的整合功能还不完善。缺乏能整合国际陆港物流参与各方的整合信息系统。需要进一步简化国际货运班列客户对接流程,与境内外铁路公司、国内外海陆空港联网,实时交换电子运单。

(四)多式联运枢纽未形成,已经开通的中亚班列长安号,能够覆盖中亚5国44个站点和城市,开通的西安至华沙、汉堡、莫斯科、布达佩斯、科沃拉5条中欧班列,为沟通中欧经贸往来搭建了物流通道。海铁联运方面,开通了澳大利亚墨尔本、新西兰利特尔顿至西安的海铁联运航线,西安至青岛、宁波的五定班列开通。这些仅仅处于起步阶段,离完善的多式联运还有一定的差距。

(五)缺乏与国外陆港的联动发展,口岸功能建设滞后。西安进一步整合全国的货源,并通过长安号运往世界各地的过程中需要与国外陆港联动发展。目前与国外陆港的合作滞后。

(六)缺乏对陕西省内资源的整合。目前,陕西出港货物小于进港货物,除了临港产业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外,对陕西省已有的优势资源也缺乏相应的整合。

(七)国际陆港物流人才较为缺乏。首先,缺乏国际陆港物流方面的智库资源,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陆港物流发展模式研究不够;其次,虽然西安的高校众多,但开展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院校并不多,尤其国际陆港物流方向目前只有西安外事学院在开设;最后,物流管理专业整体师资力量薄弱,也导致了学校专业设置、教学大纲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操作需求的差异,甚至脱节。

三、陕西国际陆港物流发展对策

针对陕西国际陆港物流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国际陆港物流。为了避免由于重复建设而导致的浪费现象,陕西省发展国际陆港物流应该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把陕西各地区的国际陆港基础设施能够整合在一起发挥联动作用。同时,国内功能相同港口之间存在着竞争资源抢货的现象。为了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发展陕西国际陆港物流应该强调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不断完善国际陆港物流中心的功能,进一步扩大陕西陆港物流中心的覆盖范围。

(二)通过提升内在发展动力降低国际陆港物流成本。陕西省发展国际陆港物流应该注重运输能力和物流组织水平等内在动力的提高,从而从整体上降低经营成本。从实际调查来看,陕西省大部分地区都没有构建起具有高效率的物流网络。陕西省在构建国际陆港物流体系建设中应当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结合海铁、陆空、中欧班列联运等模式来降低成本,充分发挥联动能力,提升整体的运力,做好物流资源的组织和体系建设工作。

(三)完善多式联运标准化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国际陆港物流中心建设应当完善多式联运标准化体系建设,结合陆港、铁路、公路、沿海、内河港口之间的无缝对接,做好信息平台的建设工作。陕西应尽快搭建“一带一路”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建立集定单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三流合一”的管理系统,推进智慧物流与商贸服务现代化的设施共建共享,提升国际中转集散、分拨、配送的效率,扩大对国际生产要素的集聚服务能力。为西安国际陆港与海外国际陆港的联动提供信息支持而建立的陆港物流信息平台应是跨国大型信息共享中心。同时,加快推进港口EDI信息系统建设,打造智慧陆港。国际陆港信息平台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图1)

(四)建立适应陕西陆港物流发展的陆港海港空港联运模式。建议在西安国际港务区主导下,与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航空货站、国内海港共同研究合作与管理模式。加强与空港、海港、国际知名船公司、码头运营和其他各类物流龙头企业的合作,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大力推进港口口岸功能设施建设。深挖市场需求,科学布局中欧班列(长安号)的集结线路,建立以发挥枢纽集散功能、推动产业落户发展为基础的物流通道网络,在西行班列的基础上,广泛开行西安至徐州、襄阳、义乌等内陆腹地的集结班列,西安至各大沿海港口、沿边口岸的五定班列,共同探讨创新集结中心的组织运营模式,实现优势互补、集约发展的绿色常态化模式,以国际贸易供需为根本指定物流通道的发展规划,持续提高内陆港运营效能,打造陆海空互联创新合作示范区,增加与空港海港的合作运营,实现物流集聚。海港与陆港的联运模式如图2所示。(图2)

(五)构建国内外陆港物流联运系统,推进口岸功能建设。以陕西西安作为货物集聚地构建国际陆港物流系统。发展与国内外陆港的互动发展模式,在进一步推动“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良好运营的基础上,努力拓展并延伸班列运营线路。积极组织货源,在现有回程班列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班次,打造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货运干线。积极通过内蒙等北部出境口岸,加强与蒙古、俄罗斯等国的经贸往来,并依托第一、第二欧亚大陆桥与俄铁、哈铁开展全方位合作,打通与欧洲城市之间的物流大通道。向南通过铁路、公路等多种运输方式对接,与长江黄金水道乃至北部湾港口形成紧密合作。最终,形成连接东西、贯通南北,辐射欧洲、中亚和太平洋沿岸主要贸易伙伴的商贸物流网络大格局。(图3)

(六)构建陕西省国际陆港物流子母港联运系统。本项目通过对陕西各个城市的调研,建议建立陕西省内国际陆港子母港联运系统,使陕西各个城市在西安发展“三个经济”的过程中出一份力,受一份益。从而形成以西安市为母港,其他10个城市为子港,具体为:西安市建设成国际陆港中心母港,榆林市和汉中市建设国际陆港物流中心子港,剩余8个城市则都建设国际陆港配送中心子港,如图4所示。(图4)

(七)完善国际陆港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建立国际陆港物流专业方面的人才资源智库;二是鼓励企业扩大与高校的合作,引导学校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国际陆港物流专业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Wiegmans B,Witte P A,Spit T J M.Inland port performance: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Dutch inland port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rocedia,2015(8).

[2]Wang Huizhen.Research on Development Mode of International Land Port Logistics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Taking Shanxi Xian as an Example[J].C+Ca:Progress in Engineering and Science,2017(4).

[3]徐德洪,席平.国际陆港的物流服务供应链能力集成的规划与设计——以西安国际港务区为例[J].大陆桥视野,2012(12).

[4]王慧珍.“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陆港物流发展[J].现代企业,2019(8).

[5]王慧珍.“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省国际陆港物流节点布局优化[J].物流技术,2018(9).

[6]朱长征,董千里.国际陆港基础理论研究与探讨[J].物流技术,2009.28(l).

[7]席平.内陆地区建设国际陆港的思考[J].综合运输,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