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继敏

[提要] 北京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同为北京的“两翼”,吸引高端产业布局是其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目前,副中心在土地利用、政策支持、经验借鉴(后发)等方面具有显着的优势;在通勤距离、空间功能整合、产业用地腾退、人才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发展趋势及副中心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北京;副中心;产业发展;产业布局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9月9日

2008年北京奥运之后,北京人口规模开始向2,000万逼近,交通拥堵、空气污染、高房价等“大城市病”大规模集中爆发。2010年后,中央领导多次视察北京,要求做好“四个服务”,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2015年2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提出,要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2017年底,北京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套班子搬到通州城市副中心办公。之后,一批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开始陆续向副中心进行疏解。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进一步明确提出控制北京城市人口规模和减少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目标,以及“一主、一副、两轴、多点”的城市空间布局,要求将通州作为北京城市的副中心,重点承接中心城功能的疏解。根据相关部署,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将成为北京发展的新“两翼”,重点布局金融、总部、科技创新现代化“高精尖”产业。

一、城市副中心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

(一)土地利用优势。自通州建设城市副中心以来,先后规划建设了运河商务区、文化旅游区、张家湾设计小镇、西集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台湖演艺小镇、宋庄文化产业集聚区六大核心产业集聚区。从各个产业集聚区来看,土地资源状况均显着优于中心城区。比如,运河商务区占地面积20.38平方公里,相当于国贸CBD(3.99平方公里)的5倍。其中,运河商务区启动区占地3.06平方公里,是金融街面积(1.17平方公里)的近3倍。总建筑面积674万平方米,大约是金融街(322万平方米)的2倍,现有16个产业项目,包括保利集团、复星集团、富力集团等20余家房地产企业参与开发建设。文化旅游区规划总用地面积12.05平方公里,比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面积(11.59平方公里)还要大,有充足的空间承载相关产业项目的建设。

(二)政策优势。第一,国家和北京市领导高度重视城市副中心建设。习近平指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蔡奇要求举全市之力抓紧抓好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高起点谋划推进城市副中心产业发展。第二,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副中心产业发展给予了很高的定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提出“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和文化旅游区……,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新的承载空间”。《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2016-2035年)》提出“建设国际化现代商务区”、“建设文化和旅游新窗口”、“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第三,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得到中央批复之后,2019年1月城市副中心建设领导小组调整为市委议事协调机构。设立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和管委会,赋予市级管理权限,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实行扁平化管理,实现“副中心的事副中心办”。第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先导区。在全市率先启动搭建了“多规合一”协同平台,率先开展了社会投资建设项目网上联合验收,率先推行了“一会三函”工作流程。以服务精准化为目标,建立了区级领导联系服务高精尖企业工作机制和落实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工作机制,按照“一企一策”量身定制“服务包”,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问题。在全市首创重大产业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打通了为企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此外,城市副中心打造全球服务贸易关键节点,通过扩大市场准入、改善营商环境等,吸引培育国内外知名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企业。第五,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高精尖产业发展若干措施》(亦称“通八条”)。实施细则包含“前奖励+后补贴+企业服务”三大类政策文件,在企业入驻前期、后期均有相应的奖励,还建立了重点企业服务“直通车”制度,设立“服务专线”、明确“服务专员”,实现申报受理、政策咨询一条龙服务。针对重点企业建立各类绿色通道,提供包括住房服务、进京落户、健康服务、子女入学、政务协调、工作居住证申办、出入境便利等多个领域的服务。

(三)后发优势。城市副中心作为承接中心城产业功能疏解的地区,可以充分吸收中心城产业布局的经验教训,建立较为科学的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布局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行业。比如,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连接三条轨道交通线路和两条铁路线路,地下总建筑面积约128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北京城市副中心大量采用地下综合管廊模式打造基础设施,维修检修不用“开膛破肚”,避免了马路拉锁现象。

二、存在的问题

(一)通勤距离远,交通基础设施欠账多。通州原有路网规划实现率仅为55.57%,尤其是次干路的规划实现率仅为36.81%。区域路网布局不合理,区域内东西向道路较多,由于河道和铁路的阻隔,缺乏贯通性的南北向道路。此外,主要道路和节点拥堵严重。同时,断头路多(南北向干道),低等级道路密度偏低,微循环不畅。

(二)空间功能不整合。一是产业基础和产业用地资源不匹配。宋庄有艺术家资源,有相关联的设计产业,但没有设计产业用地;张家湾设计产业基础薄弱,且没有相关创作资源,但有大量产业用地。二是产业和交通资源不匹配。台湖演艺小镇有演出、有剧场,但是没有通往中心城区的地铁;梨园镇地铁线路便利,但是缺乏文化旅游衍生的产业布局。三是文化旅游点状分散分布,缺乏旅游线路和品牌的整合。环球影城、大运河文化带、宋庄、台湖、张家湾古镇等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是整体空间分布十分分散,交通连接不十分通畅,彼此之间缺乏联系和呼应,没有形成整体旅游品牌。

(三)部分产业用地腾退难。张家湾、西集两个集聚区虽然规划中有大量的产业用地,但是都是以存量资源更新利用为主。如,在满足启动区2020年上市地块项目用地(89亩)需求后,2020年西集镇仅剩13.2万平方米建设指标,网安园未来发展建设指标紧缺。原有工业企业投资多,腾退需要较多的资金。

(四)人才和公共服务成为短板。城市副中心产业定位高端,需要相应高端的人才和公共服务进行匹配。但是,通州区原有产业基础薄弱,各种配套设施严重缺乏,在吸引人才方面存在显着的短板。以西集为例,镇域内基础配套设施能满足企业入驻基本需求,但网安类企业选址高度关注人才集聚效应,对工作生活要求高、流动性较大,企业考虑到员工稳定性方面,会特别关注教育、医疗、交通、住房需求以及餐饮、体育健身、休闲场地、商业配套等因素。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方面要发展大容量、高效率的轨道交通网络。推进副中心至周边县市的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统一技术标准和规范,形成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和城市轨道协调高效融合的轨道交通网;另一方面要加强地面交通建设。建设对外交通的新通道,疏解过境交通,分流货运。加快打通断头路,改善道路微循环。结合未来轨道S6线及站点建设,在九棵树西路和万盛南街交叉口北侧增设地面公交枢纽站,衔接轨道交通,并优化公交线路。

(二)合理调整部分产业的空间规划。一是在宋庄利用腾退空间,发展服装设计产业集群;二是大力完善台湖演艺小镇的路网和公共交通系统,便利群众观看演出;三是整合宋庄、大运河、环球影城三大旅游资源,建设精品旅游线路和品牌。

(三)大力扶持高品质生活服务业。内循环为主体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扩大内需,推动消费升级。副中心人口稳步增长,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同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发展高品质生活型服务业的条件,应当提前规划和布局更多公共设施及消费场所。

(四)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建设。吸引更多高校,特别是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相关的理工科院校入驻副中心。吸引境外驻京机构入驻副中心,为国际人才生活服务提供必需的便利。同时,在中小学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积极吸引中心城区优质资源入驻。

(五)积极发展互联网相关产业。随着华为、TikTok等互联网产品被美国封杀,互联网企业必然将扩大内需作为重要转型方向。北京拥有互联网领域最顶尖的人才、技术,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同时互联网从业者以年轻人居多、对居住没有太多要求,搬迁阻力小,应当是城市副中心最需要关注和吸引的类型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北京的互联网产业传统上集中在海淀中关村地区,之后又继续向北拓展。这就决定了城市副中心需要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差异化竞争,才能有所突破。“新媒体”、“大数据”、“数字营销”、“商业智能”等新型融合性产业较为倾向于数字基础设施更为完善的地区,以及信息资源丰富的地区。如果在北京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副中心进行大规模的“新基建”,可以整合区域内的信息资源和基础设施,为发展相关产业提供重要优势。

(六)适度发展高端制造业。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后,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希望制造业回流,对我国制造业发展造成了某种程度的压力。因此,能否进一步完善本地制造业发展体系,建立成本、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成为本土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北京有很多科技和制造类知名企业,如小米、联想、长城、京东方、清华紫光、中科曙光等,但其制造主要在南方,如果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适度发展高端制造业,能够促进产业的研发设计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同时可以吸引周边河北省的工人在此就业,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高越,何迪燊,李思莹,等.北京城市副中心对疏解非首都功能贡献度研究[J].调研世界,2019(02).

[2]王军,冀文彦,胡雅芬,等.从马克思主义城市观看北京城市副中心战略[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8(06).

[3]赵弘,陈智国.将通州建设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战略思考[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