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复伟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湖北·武汉)

[提要]为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如火如荼。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就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于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和运营进行研究。

在大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教育和实践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支撑性作用。本文以武汉部分高校目前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和运营情况为研究对象,致力于构建一个集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于一体的综合创新创业平台模式,为高校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创新创业技能培训、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一站式平台服务。

一、积极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背景

早在党的十七大就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在总结我国近年来就业工作的实践,深入认识扩大就业的规律,科学分析我国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党的十八大更是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创业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依旧提出,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连续三届党的会议都讲创业带动就业,将创新创业推向了一个繁荣的时代。

与此同时,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影响严重的两大问题,导致学生创业失败率高、风险大、盲目创业等事件屡屡发生。一是创新创业意识薄弱。据调查,全球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比重为30%,而我国大学生每年选择创业的比重仅为5%。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选择创业的比重偏低,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对武汉市创新创业队伍的调查中发现,我国大学生中不仅选择创业的学生所占比重低,而且有30%以上是被动选择创业。二是创业资金主要靠自筹,缺乏信贷支持和政策支持。创业资金缺乏,信贷支持有限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顺利推进。资金不足是当前大学生创业的最大瓶颈。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资金主要是通过自筹,方式较为单一且筹措金额有限,无法自筹资金的学生只能通过商业融资的形式,而事实上选择风险投资、民间融资和创业基金渠道进行创业的大学生占比不足10%,不能满足创新创业初期巨大的资金缺口。通过风险投资方式更容易得到创业资金,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风险投资和市场评估制度不完善,大学生通过风险投资筹措到的创业资金也很有限。

综合社会需求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情况,我们认为,加大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研究及加强平台建设,是未来我国高校大学生高参与率创业、高成功率创业、高水平创业的基石和保障。

二、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和运营现状

调研表明,现在各大高校均已开设了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如《创业基础》《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务》《SYB创业培训》等,同时大多高校均已建成规模大小不等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园等。各高校在相关创新创业活动中,尤其是近年来历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投入越来越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和运营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识偏差、重视不够。依据相关部门和政策的要求,绝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甚至大多数高校建设了自己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表面上看,有教育、有实践,甚至还有各型的讲座、活动等等,相当丰富多彩,但多数学校仅仅是开了课而已,孵化基地大多变成了“硬件”空间,而缺乏“软件”环境。部分人甚至认为“创新创业不过是一门课程而已、各类大赛不过是一个活动罢了;上课有学工队伍就好、不足还可邀请兼职队伍……”。二是投入不足、队伍不齐。从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角度看,相关师资力量不足、队伍建设的滞后,让相关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效果不理想;相关课程系统性不够、操作性不强,实习实训开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难以全面开展,整体上讲,创新创业教育处于零敲碎打的阶段。三是体系不全、服务缺失。从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角度看,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很大一部分由校内教务处、团委、就业处等职能部门人员管理,管理者本身缺乏创新创业经历和实践实战能力,指导力量薄弱,也有一部分学校单独设置创新创业学院,但是作为一个单独的职能部门,缺乏自己独立执行和协调全校力量支持创新创业能力和体系支持。在教育、培训、辅导和服务的过程中重说教轻体验、重理论轻实践,难免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服务的主要内容还停留在提供物理空间和有限的培训管理等方面,服务对象大多为本校的在校生,有些创业者因为项目刚刚起步、运营不稳,却因毕业而要面对被驱逐或者提高门槛的政策,创业活动举步维艰,甚至半途而废。整体上讲,实践平台重硬件建设轻软件提升、重数据统计轻培育过程,重领导评价轻市场检验,甚至个别部门面临投入产出比的经济指标压力;而大学生认为孵化平台应该为其提供融资、咨询策划、办公管理、技术帮助、政策指导、审核核准、成果转化和跟踪评价等服务,则沦为空谈。

以上种种原因最终导致创业教育沦为一门非常普通的公共必修课,偶尔开展一些大赛等实践活动,至于对大多学生的普及教育成果而言,效果有限;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热衷于硬件的贪大求全,热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称号和补助,对学生的教育服务功能得不到保障,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成果仅限于个别学生团队,而且成果往往“靠天收”。

三、构建高校创新创业平台新体系实践和建议

高校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是未来我国高校大学生高参与率创业、高成功率创业、高水平创业的基石和保障。结合多年创业教育实践的经历和思考,我们认为高校应着力建设“领导重视、队伍健全、体系完善、平台给力、校友支持”的“五位一体”高校创新创业平台。

(一)统一认识,引起重视,将创新创业意识教育提上日程。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让每一个学生去创办自己的企业这样的现象发生,而是通过培养其创新创业的精神,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让这种内在的品质和能力对内聚集及对外传播。有人说,成功的创业者需要“激情、承诺、负责任、欣赏、付出、信任、共赢、感召、可能性”等优秀的品质,这些品质和能力,对于优秀的就业者也是一样需要具备的。试想,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具备了如上的品质和能力,走向社会会产生怎么样的生产力。所以,我们应该从重视创新创业平台带来的数据和荣誉转移到重视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培养了多少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上来。这要求我们,转变观念,统一认识,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融入整个课程体系,并渗透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

(二)加大投入、健全队伍,在创新创业课程开发、设计及实践指导上发力。大学之大在大师、企业之强在强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需要一批既懂高等教育又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综合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近年来,各高校加大了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投入,尤其前几年在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硬件设施建设问题上的投入更是可观,产生了一大批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但是这种投入的可持续性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师资队伍的建设没有及时跟上来。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上,考虑到高校的实际情况,采用内外兼修的方式进行:于内而言,充分利用原有专兼职人员加上辅导员队伍和思政教育队伍,利用科学的师资开发体系进行培养(如可采用国际知名的“SIYB创业师资培训班”的方式进行师资开发,省内“湖北师范大学”、“武昌理工学院”等高校均采用此方式进行),从而让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得到提高,教学技巧得到加强。于外而言,聘请有一定比例的具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名师或企业家,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实践当中来。在此过程中应当建立长效机制并注意筛选,让学校变成企业需求的实战型人才孵化基地和企业先进产品理念的宣传阵地;同时,也让企业变成学校人才培养的助推力量,从而实现共赢。此外,政府相关部门的专家也可参与进来,宣传政府相关政策的同时,也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工作。

(三)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及创业实践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全覆盖、创新创业技能提升有选择、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平台”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统一纳入创业教育专门部门或者创新创业平台管理和实施。一是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全覆盖。高校全体学生必修,结合思政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和就业指导等课程,对全体在校大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等素质培训和意识激发课程;建议采用“慕课、翻转课堂、创业大讲堂、实战演练”等教学形式开展,唤醒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二是创新创业技能提升有选择。创新创业意愿强烈的学生可选修,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开展创新创业专项技能培训,如组织SYB创业培训,组织协会、社团活动;参与各级部门组织的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开展。如2015年以来,湖北省劳动就业管理局实施的“楚天同创工程”,先后在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等高校开设《创业心法》、“领导力集训营”、“大学生成长心连心”等系列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领导力。三是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平台。意愿强烈且具备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选修,通过一对一指导服务,入驻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实践等形式开展。

(四)加强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平台建设。理论需要联系实际,教育需要结合实践。前文已经提到,多数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在校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硬件”物理空间,但缺乏“软件”孵化环境,服务能力非常有限。这直接或间接导致部分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入驻项目不多,在孵项目质量不高,无力参与开放的市场竞争,一旦出孵,多数项目很难生存的局面。为扭转这一困局,建议可从提升以下几个方面的服务着手,加强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平台的建设:

1、信息服务。综合运用宣传橱窗、宣传栏等传统媒介和互联网、自媒体平台等新兴平台,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政策信息、专家信息、培训信息、实训信息、孵化信息、融资信息、活动信息等信息服务。

2、咨询服务。除了开展相关政策、业务流程、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咨询指导服务,甚至可以利用专业的测评工具进行创新创业能力测试,帮助服务对象更加精准地了解自己的相关潜质。还包括对即将或者是已经创新创业的经营者提供管理咨询服务。

3、项目服务。通过不断完善的项目库,向创新创业者提供项目信息的查询、诊断、评估等服务。

4、培训服务。针对不同层次和阶段的创新创业参与者,推介匹配的培训项目,实施相关的培训并提供相应的后继跟踪支持和监督评估工作,助力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

5、孵化服务。为确实有需要的创新创业者,提供包括必要的孵化空间在内的孵化服务,包括一些日常服务如证照代办、代账服务、物业管理等。

6、融资服务。为服务对象提供包括小额担保贷款、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在内的融资咨询、对接服务,实实在在地为服务对象提供有结果的金融服务。

(五)整合校友资源,合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邀请校友积极参与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来。(1)邀请校友在学校可以进行公益创新创业讲座,在专业课程中担任创新创业实践导师。(2)邀请校友在创新创业平台或学生社团担任指导或顾问,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学生能够尽早和实践企业家接触和沟通,开阔视野,提升创新创业能力。(3)成立青年校友创新创业联盟,利用校友会已有的人脉资源优势,本着新老校友“心连心,同创业”的理念,拓宽在校学生接触社会,拓宽发展道路。(4)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其中不乏有些创新创业的经典案例和优秀成果。支持并给予他们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做大做强,是最能在学生起到示范效应的,对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助推作用。

笔者认为,创新创业实践非一蹴而就,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利用我们提出的“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整合高校内外资源和力量,终能让高校人才资源和力量,在创新创业的路上尽早迸发出“创业带动就业”的蓬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