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庚君

(天津城建大学 天津)

[提要]高等教育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诉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区域化发展视角下的高等教育一体化要破除异质性资源禀赋、区域发展落差、统筹性不强及制度壁垒等现实困境,以地缘、产业、文化、经济发展为基础,通过区块链等人工智能手段,汇聚顶尖优质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通人才流动渠道,借助政府、高校、社会组织等合力,探索高等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路径,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教育布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推进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不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必须从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推进相关工作,真正推进教育协同发展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旨在建立和扩大地区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通过实现要素通畅流动和优势互补,破除阻碍区域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各种制度和制度障碍,逐步实现区域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和系统之间的有序分工、错位竞争和全面合作,从而提升区域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教育发展过程。《京津冀协同发展教育专项规划》明确了到2030年,建成机制健全,体系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现代教育体系。《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提出,要深化京津冀高校联盟建设,探索培养方案互通,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学生交流和短期访学,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鼓励京津冀高校发挥学科互补优势,开展协同创新攻关与成果转化应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推动高校创新支撑服务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集群发展,共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以京津冀区域高等学校为研究对象,探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内涵,构建高效、通畅的区域教育协同机制与互动模式,推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

一、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合作基础

作为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教育协同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围绕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三地通过教育改革增加动力、激发协同活力,包括协同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交流日益频繁,研究成果持续增多,为“一带一路”及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通知》要求教育系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教育实际,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元年,在“十四五”时期,实现京津冀教育资源有效整合,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对于“十四五”各项工作开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地缘文化基础。高等教育一体化要有效利用京津冀区域的地缘、文化等优势,天然的地理优势为一体化的开展提供了最基础的合作动力。京津冀作为除长三角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之外的我国三大城市群之一的首都经济圈,北京的优势资源在于全国顶尖学府的云集,为知识型区域,天津毗邻北京,是北方最大港口城市,为加工型区域,河北则以资源型优势进行发展,在一体化进程中要发挥利用各地优势,互惠共赢。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既有地缘优势,也靠历史文化相连接。1895年北洋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现代大学,创立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基于文化与地缘的升学流动逐渐成为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的重要传统并得以长期延续。

(二)教育资源基础。京津冀区域具有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2018年京津冀高校(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数量270所,占全国10%,其中北京92所,38所部属高校(包括教育部直属和中央其他部委直属高校,约占全国的1/3),天津56所,河北122所,地区GDP和人口占全国比例均为8%,在校人数300万人,其中普通本科52.6%,研究生26.2%,普通专科21.2%,相比而言,长三角地区高校数量458所,粤港澳湾区高校数量181所。

(三)产业经济基础。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经费保障,而高等教育产出的人力资源、知识生产与传播、科技创新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为优质高校集中地,京津冀区域的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017年,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经费支出1,685亿元,2008~2017年,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整体稳定增长,经费支出增长率为135%。产学研合作为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与动力。

二、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掣肘

不同于长三角区域和粤港澳大湾区,新时代下面对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新需求,在如何利用好产业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特色优势,推动要素流动、共享与统筹布局等方面存在掣肘。相比京津冀区域的交通、贸易、信息化一体化进程,高等教育一体化的速度相对滞后。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要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仍存在较大的困难。

(一)制度壁垒,发展差异大。目前,京津冀尚未形成以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为基础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三地的政策制定、总体发展规划以及具体的实践操作层面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如“条块分割”矛盾导致不能形成系统的顶层设计,相对应的各区域中的统筹和协调机制也难以建立,包括创新生态环境的不成熟,以及高等教育一体化的评价、监督、问责机制尚不健全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等教育一体化的进程。

(二)分散低效,统筹不足。目前的高等教育一体化建设多为三地高校自发进行的探索式实践,如近年来形成的九大京津冀高校联盟,包括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京津冀建筑类高校联盟、京津冀医科大学发展联盟、高等师范院校教师职业协同发展联盟、京津冀地区农林高校协同创新联盟、京津冀高校科技园联盟、京津冀高校新媒体联盟等,这些高校联盟均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每年定期组织召开学术年会,进行教育、科研交流,多以专业行业为中心进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三地主体参与失衡,积极性不均,各种矛盾和难题的叠加进一步增加了协同发展规划落实的难度。

(三)资源不均,联动机制不完善。地缘优势下仍存在诸多掣肘教育资源共享及利益相关体协调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战略规划和管理。京津冀地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丰富,主要集中于北京、天津以及石家庄,而其他城市的高等教育资源匮乏,呈现出不均衡的分布特征,这样会造成校际之间沟通不完善,资源流动受到限制。同时,虽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不断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化程度提高,但由于历史、社会等原因造成的三地文化差异,导致三地教育协同的合作意愿仍需加强,需要通过高等教育一体化的推进,缓解区域协同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在差异基础上实现协调发展。

三、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展望

推动教育合作与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举措,有利于提升区域整体的教育水平,增强教育发展活力,同时也是对国际教育趋势的回应。通过对近年来京津冀区域的高等教育一体化面临掣肘的分析可得出,高等教育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不是并驾齐驱的,在发展早期,经济一体化进程要快于教育一体化的进程,随着推进过程的不断深化,二者的协调适应性会逐渐增强,由此可见,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发展仍需破解诸多问题。

(一)以互联互通为重点,完善京津冀高等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政府参与设计,近年来三地先后出台多项文件对京津冀地区如何协同发展进行了明确规划,在人力资源配置、经费使用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通过合作办学等多元方式,充分发挥各地自身优势,在高水平研究型人才培养和共享教育资源方面进行合作探索。以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好教育部及三地政府部门所制定的政策红利,整合地缘、文化基础,借鉴国外高等教育一体化的经验,深化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规范化,突破现有制度瓶颈,在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方案、科研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进行合作,共育高端科技创新人才。

(二)细化高等教育一体化行动路径,激发教育系统内生动力机制。京津冀区域之间以共享、创新、互学、互鉴为方法,与政治、经济等外部力量共同作用,成为国家尖端高等教育发展的增长极,结合自身区域优势,将高等教育发展嵌入京津冀经济社会融合的总体布局当中。搭建协同育人平台,交流平台,共同培育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塑造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系统与教育合作发展范式,促进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职能发展和集群发展,营造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引领区域发展的创新链,把高校的科研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实现区域内各种类型、层次和特色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协调,推进区域高等教育的一体化发展。

(三)以互惠共建共赢为目标,强化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联盟建设。从基于问题导向的一体化发展转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的发展战略,实现区域内各高校充分、均衡发展。厘清在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一体化机制的创新与建设,如探索创新跨区域行政体制的教育协同发展机制,凝聚除政府、高校之外的社会团体力量及企业参与到教育协同发展的轨道上来。建设教育协同发展相关智库,借鉴国内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大数据研究中心、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等智库建设,以及国外相关智库建设的经验,研究相关战略与政策法规,实施好《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建立高校联盟、高等教育智库联盟,扩大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优化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推动高等教育协同、融合、创新发展。

(四)发挥教育智库作用,深化产学研平台建设和机制整合。教育智库进行咨政建言、舆论发声、创新理论,充分利用AI、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针对重大教育问题进行战略分析、前瞻预测、创新实践和政策指导。依托各高校学科优势进行跨区域交叉学科专项研究,加快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打通产学研壁垒,强化北京、天津、河北三地高校在科研项目申报、科研经费执行、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的交流互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改革创新高地、协同发展示范区。由于高等教育供需方当前仍存在着结构性不匹配,教育链未能与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形成有机衔接,人才培养滞后于社会需求,需要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精准对接人才供需。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实现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要素的通畅流动、高效配置和优势互补,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