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文星 肖静芸 黎年茂 刘劭阳 许康明

(1.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广西·南宁;2.河池学院商学院 广西·河池)

[提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归纳分析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广西地质公园发展困境为研究对象,构建特色体育小镇融合开发路径作为研究重点。研究认为:广西地质公园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但在开发与利用上存在文化旅游促进政策落实不到位、地质公园景区交通不便、运营管理机制缺位三个方面的问题。根据地质公园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特色,充分认识地质公园的特点与优势,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策略建议,旨在为我国地质公园与民族地区健康养生文化融合,开发特色体育小镇提供理论依据。

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儿童教育问题成了困扰家长的难题,那么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游学或成为众多家长的首选。旅游成为传统课堂之外“涨知识”的绝佳教育场所,“旅游中学习”、“边玩边学”、将“课桌”搬出教室,同样成为家长普遍提及的话语。现代社会在飞速运转,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不再停留于吃饱穿暖的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富足使得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给广西旅游产业带来无限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广西境内现有地质公园25处,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公园在商业开发与运营管理方面仍存在着较多问题。相关学者在地质公园的运营问题以及旅游开发上产出成果颇丰,向蓉等学者就湘西地质公园景区存在市场定位不准确以及产品缺乏创新性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人们生活在无延迟获取信息时代,对于缺乏特色的旅游景区产生了倦怠感,且来自于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游客对于旅游的目的与要求也各不相同。特色化精品旅游路线对于旅游者的吸引力更强,在旅游的同时能学习一定知识,还能深入当地了解独特的民俗风情,这种发展趋势正催生多元融合旅游项目的产生。因此,本文以广西地质公园与特色体育小镇融合开发路径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发展现状与困境成因进行剖析,并在地质公园的基础上进行“就地化”开发路径研究,旨在为打造壮美广西,建设高品质的地质公园旅游景区提供可行建议与方案。

一、广西地质公园地域特色与分类

(一)广西地质公园的地域特色

1、广西地质公园的地貌特色。广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山地、森林众多,因地处低纬度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年气候温暖,雨水丰沛,对其特殊的地质构造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流水不仅在地貌上形成各式各样的特色“峰”,也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制造出众多天然洞穴和地下河。广西大部分洞穴伴随着溶洞的发展,溶洞中水和碳酸盐作用铸造出千奇百怪的钟乳石。据不完全统计,广西地下河总长约1.3万千米,超长的地下河导致溶洞被溶蚀后极易发生坍塌,并由此孕育出天坑。广西地质公园中的地貌类型包括熔岩地貌、丹霞地貌、花岗岩地貌、火山地貌等,其中熔岩地貌占据绝大部分。熔岩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广西是喀斯特地貌最具特色的地区之一,峰、洞、地下河和天坑都是广西喀斯特地貌最具有代表性的标志。同时,这些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地貌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组成了广西的超级风景。

2、广西地质公园的人文特色。广西是一个以壮族为主、多民族融合的少数民族地区,目前已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特点。广西的山水美景与民俗特色闻名全国,其特有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们旅游出行的不二之选。有研究指出古代舞蹈是作为一种祭祀仪式而存在,在研究壮族舞蹈时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特点,壮族民间舞蹈几乎全部都与宗教祭祀有关。如壮族蚂拐舞和侗族芦笙踩堂舞等,这些均是与祭祀相关的舞蹈。再者,广西的民族节假日更是凸显地方特色,例如:广西的壮族“三月三”、罗成佬族的依饭节、宾阳的炮龙节等。这些饱含了当地民俗风情的节日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们前来游玩,浓厚的民俗风情也促成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构成了当地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部分少数民族项目更是融入到了体育课堂当之中,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体育课程。

(二)广西地质公园的分类。广西地质公园为集中聚集式分布,主要集中于西北(百色乐业大石围天坑群景区为代表)和东南(北海涠洲岛火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代表)的两翼。据表1不完全统计:广西有世界级地质公园2处,国家级地质公园11处,自治区级地质公园13处。11处国家级地质公园(包括3处拥有国家级地质公园资格)呈现出以桂西北地区为主的分布格局,其中河池5处,柳州、桂林、钦州、贵港、百色、北海各1处。广西都安地下河国家地质公园总面积约210平方千米,共划分为4个景区,即地苏园区的地苏景区、巴丁景区、拉棠景区和南江景区,其中地苏园区为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广西凤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以山水美景而闻名的广西河池,近年来已经建成三门海、岩溶洞穴、天生桥、天坑、江州地下城等景区。近年来各大景区着手地质公园的商业开发,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国家地质公园和凤山国家地质公园于20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地质公园,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夜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唯一的世界级地质公园,等等。(表1)

表1 广西地质公园所在地区及开发成果名录

二、广西地质公园发展困境分析

(一)文化旅游促进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年来,国家大力促进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发展,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但在实际运营中难以落实。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政策的针对性不强,相关政策的制定是面向全国地质公园的建设,而目标对象是整个旅游业。并且在政策落实的过程中,操作者缺乏开阔的眼界格局,对于地质公园开发的认识程度不够,缺乏实地建设地质公园的操作经验,不能结合当代实际情况开发特色旅游项目。此外,政策优势无法发挥作用导致文件精神没有落到实处,景区的负责人也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政策开展相关的工作,这些都是造成广西地质公园困境的重要原因。只有在政策支持的大背景下,结合当地实际的情况,整合当地的优势资源,才能打造地质公园的特色品牌。

(二)广西地质公园景区交通不便。广西以山水闻名天下,是风景优美、文化丰富的旅游胜地,但由于特殊的地形地势导致交通建设相对滞后。地质公园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特色,大多位于远离市区的群山之中,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了交通不便的现状,为广西的地质公园开发带来了困难。通常情况下,游客从市区出发需要换乘汽车、游船等公共交通方式才能到达游客集散中心,在路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等游客们真正到景点游玩时已经进入疲惫期。如此一来,降低了游客的旅游体验,自然也不会为旅游景区带来良好的口碑。不管是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还是对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交通都是第一媒介,修好了路,里面的特色文化资源才能被人们发现,外面的人才能一睹神奇山川下的独特景观。

(三)广西地质公园管理与运营机制缺位。广西地质公园的管理机制从客观上来说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以北海涠洲岛国家级火山地质公园为例,发现其存在着几大问题:一是缺乏岛上人数承载力管理机制,致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严格控制上岛人数,造成人员拥堵。导致该情况出现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如原住民会在利益驱使下利用渔船赶海时间违规送游客进出岛,主观方面亦存在管理监督机制缺位。二是缺乏个人自建房屋核查管理机制,岛上美丽的风景被违规侵占的自建房所遮挡,不但涉嫌占用耕地,而且影响岛上景观的完整性。三是缺乏治安巡逻管理机制,尤其是夜间的治安巡逻薄弱,同时岛上的路灯系统不完善,导致游客晚间活动基本集中在南湾附近有照明的区域内。实际上这些问题并非涠洲岛火山地质公园所特有,其他地质公园亦存在有交叉管理、权责不明、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旅游法规缺乏统一度等问题。

三、广西地质公园融合开发路径探索与创新

(一)探索:广西地质公园精品游学项目的品牌塑造

1、广西地质公园的人文教育功能。地质公园的人文教育价值非常丰富,主要体现在地质公园所在地具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尤其广西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人文旅游资源(又称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反映各时代、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民情状况,具有旅游功能的事物和因素,是由各种社会环境、人民生活、历史文物、文化艺术、民族风情和物质生产构成人文景观,由于传统特色而成为旅游者游览观赏的对象。如今城市里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生活物质条件非常丰富,在工业经济发展迅速的城市唯独缺少了人文情怀的教育资源,而广西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拥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此时,作为游学项目进行开发的地质公园便有了特殊的人文教育功能,除了能让游学者感受当地的人文风情,还能让其切身感受到当地的生活习俗,对于当代青少年的人文情怀教育有着极其深刻的作用。

2、广西地质公园的地理教育功能。地质公园最大的特色便在于地理教育,广西地质公园依托当地独特的地质资源具有较为丰富的地理教育意义。而地理作为中学生在学业上的必修课,对于地理知识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每一块岩石、每一个溶洞、每一个地下河都蕴含着大自然的智慧。在课堂上学生仅仅只能从书本或者幻灯片上看到矿石的原型,而在地质公园却可以亲临矿石采掘现场,了解矿石加工流程等,有助于更直观感受地理知识。地质公园内各种矿物资源非常丰富,尤以广西河池的长寿之乡——巴马为甚,当地的泉水中水质呈碱性且富含矿物质,被称为“长寿之水”。据不完全统计,仅河池地区就分布有锡、锑、甸、铜、钨、金、银、铁、锰、汞、砷、碳等12种原矿石资源,矿石的品类分布相当丰富。

3、广西地质公园的历史教育功能。历史被誉为“活着的文明”,这说明历史是当地文化的“见证者”,也是其演变过程的有力说明。文化旅游是近年来结合终身学习大背景下的产物,其最大的特点是鼓励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学习当地的历史文化,了解当地的发展历史,在旅游的同时学习知识。历史文化遗产的核心旅游吸引力在于其蕴含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保证历史文化遗产本身的原真性、完整性与可持续性是一切旅游活动开展的前提。一个地区的变革与经济发展是并进的,现在少有地方还保留着原始的居住风格,当地曾经的风貌也仅能从当地的野史中找到一丝描绘。如果要了解一个地区的发展,就必须先了解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那么去当地的博物馆会是绝佳的选择。此外,广西地质公园开发可与红色旅游景区相结合,形成以“红色旅游”为精神内涵、历史教育为展现形式的特色旅游产业。地质公园的开发可以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突破口,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当地的历史文化馆,从而从内涵的角度提升地质公园的文化内涵。

(二)创新:广西地质公园体育休闲养生小镇建设

1、开发地质公园的素质拓展功能。近年来,国家提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其综合素养,素质拓展项目在这样的背景下走进了学校的体育课堂。如今一些建立在喀斯特地貌上的景区会根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一些徒步旅行、登山、野外探险等户外运动。广西区域内的地质公园大多是建立在群山之中,山林繁多,山中洞穴也是各式各样。如此看来,广西地质公园内开展野外探险等户外活动,不仅能有效开发与利用当地的森林资源,更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良好途径。参与野外探险等活动,可以锻炼人的野外生存能力,对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全方面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广西地质公园所在地山林众多,岩洞遍布的自然条件,开展多种多样的户外运动,既符合旅游者对于新鲜感的追求,也符合人对陌生事物的探索欲,在旅游的同时还可以学习到丰富的知识,打破传统旅游景点功能单一的弊端。

2、融入民族传统体育独有的养生功效。地质公园的建设应当充分利用当地的民俗资源,探求与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相结合,融入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养生功效。民族地区旅游业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旅游者,因此应联系自然风光优美、文化习俗别具一格的民族村寨,为了促进城市旅游者的消费,应以城市居民的思维和需求建设发展民族地区休闲农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使用手机与人沟通的频率已经超过了人们之间口头交流的频率,渐渐的人与人之间便形成了交流屏障。事实上,在生病之前大多数人都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而现代人面临着工作、生活、家庭多方面的压力,大部分人都忽略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底蕴中,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形成了其特有的养生功效,更是衍生了五禽戏、八段锦、保健功、青年拳、太极拳等行之有效的传统养生功法。广西地质公园的开发中融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独特的养生功效,一方面可以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也能促进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视。

3、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康养文化小镇。康养文化是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现状下的产物,是一种兼顾“健康”与“养老”两大特色产业的新兴文化。依托地质公园建设以“康养文化”作为主打特色,以健康产业作为商业核心,并积聚健康、养生、休闲、娱乐、医疗、康复等功能于一身的康养文化小镇是未来的发展快车道。在地质公园的基础上建设体育文化康养小镇,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势地貌优势,更是有效利用当地的矿物资源作为对外宣传的亮点。广西地质公园的所在地不乏河池这样着名的长寿文化之乡,其独特的地质环境与相对压力较小的社会环境更加适合人疗养身体。以文化提升旅游品质、以旅游促进文化传播,引领新型文旅消费进入爆发式增长期。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年轻人为了生活无限透支身体,老年人面临着养老问题,离开类似“996”甚至“007”这样无限透支生命力的生活方式,选择在一个生活相对舒适和低压的环境对于这部分人来说无疑是最适宜的选择。

四、结语

经济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于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休闲旅游有了更多样的需求,人们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各种压力,旅游成为普通大众缓解压力的好选择。人们在选择旅游地点时已经不再单纯的考虑传统意义上的观光旅游,而是更加注重旅游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所以众多特色旅游项目应运而生。由此看来,在未来的旅游产业发展道路中,如何发挥自身独特的创新之处将是景区开发的闪光点,而多元素、多角度、宽领域的融合开发将会成为旅游产业化发展的主流方向。广西地质公园要在特色体育小镇的基础上打造精品游学项目,就必须要和当地的文化特色以及环境优势相结合,不断开发并丰富其教育功能,形成以地质为特色,多种优势旅游资源融合打造“旅游+教育+文化”为主线的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