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云静 刘笑冰 李浩菘 桂 琳

(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 北京)

[提要] 培养农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对于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升高等农林院校建设水平、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以及带动更多学生创业就业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农林类院校学生对创新创业、学校教育以及政策获取三方面的认知来分析其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现状,并为提升学生农业领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建议。

随着近年来《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的推出,国家鼓励、扶持高校“双创”相关政策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已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动力之一。民为国之本,农为民之本,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也需要不断注入活力,才能吸引更多的资本与农业人才发光发热。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林类院校人才的培养和农业领域的创新发展显得至关重要,但是当今农林类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意愿远低于其他高校,真正投身农业创新的较少,对农业行业创业认知存在偏差。因此,文章通过对高等农林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分析,探寻农林院校学生对创新创业行为的认知,希望为促进农林院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提供对策建议。

本次问卷调查针对全国32 所农林类高校,其中涉及17 个省份的农林院校学生,包括本科、研究生、博士在读以及已毕业学生。问卷内容主要从三个视角来分析农林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认知现状。在自我认知方面,提取关键词为个人能力认知、资源认知、对成功因素评价、个人意愿与动机;在创新创业方面,包括对创业的理解,创业领域和地区的选择、团队概念、意愿与目标、创业时机的选择等;最后是对学校创新氛围及教育的认知。调查采用腾讯问卷方式,共发出问卷237 份,收回有效问卷237 份,有效率达100%。(表1)

表1 问卷设计的基本信息一览表

一、农林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分析

(一)创业意愿总体不够强烈。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1%的学生对创新创业相关活动表示非常感兴趣,30%的学生比较有兴趣尝试,33%觉得一般感兴趣,其余受访者均表示对创新创业不太有兴趣甚至没有兴趣。进一步探究原因,发现学历会激励创业兴趣,接受调查者中本科在读(50%)、硕士(55.6%)、博士(67%)对创新和创业等相关活动“非常有兴趣”和“比较有兴趣”的比例均超过50%,对此非常不感兴趣的占比也由15.5%、11.1%下降至接近于0。学生的专业类别也可能会影响创新的兴趣,农业相关专业学生兴趣(46.2%)总体低于非农专业学生(54.5%)。另外,农村户籍的学生创业兴趣(53.6%)略高于城镇户籍(42.9%)。

(二)创业认知存在偏差。研究发现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呈现多元化。31.6%的学生表示创业活动意味着带领团队开发自己的项目,24.5%认为是创造有价值的新事物,21.5%认为是创办一个企业或者公司之后开展的活动才能称之为创业,其余13.9%的学生认为创业是发掘创新型想法的过程。农林院校学生谈及对创新创业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时,位列前茅的分别是出色的沟通与交流能力(51%)、踏实做事的实干精神和灵活多变的逻辑思维(49%),之后是需要具备良好的抗压抗打击的心理素质(42%),而敏锐的洞察力、大量的创新实践经验仅占比20%左右。不难看出,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较为分散,并且大多数人都选择了三个以上的能力,均认为创新创业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方位考察,单一的、突出的能力是无法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

(三)创新创业选择偏好性较强。学生在进行创新和创业活动时对发达地区的偏好非常集中。在选择农业领域创业地区时,超过40%的被调查者会优先考虑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与东南沿海二三线城市,21%更倾向于选择中西部地区中心较发达城市和距离家较近的城市,仅有13.5%的人倾向于三四线城市。在选择创业方向时,52.7%会倾向于所学专业相关领域,37.1%选择自身感兴趣的领域,20%优先考虑低风险行业,4.2%更倾向于顺应社会热门行业。显然,大部分学生希望选择专业相关或是自己感兴趣领域进行创新或创业,专业会直接影响他们创业行业的选择,说明学生认为专业能力也是创新创业的必备素养。接受调查者第二偏好是选择投资成本低、创新性强、创业成功率较高的行业,而盲目跟风的学生相对较少。但总体来说,学生们的选择偏好性较强,同时表现出对市场需求、现实因素、行业特点掌握不足的劣势。

(四)关键要素影响创业结果。在组建团队时,68.8%的学生认为10人以内小团队是最有效率的,10~20 人团队(18.6%)次之,选择一个人(4%)、20~50 人(4%)或50 人以上(4%)的学生最少。调查结果有力地说明了在开展创新创业时,农林院校学生普遍认为人数太多及太少都不能发挥整体优势,人员数量是创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关于创新创业的最佳开始时间,43%的学生认为在校园里就应该开始准备开展创业活动,其次较好的时机是毕业后2 年内(19%)、毕业当年(13%)、毕业后3~5 年(13%),选择毕业后5~10 年的仅占比7%。从统计结果不难看出,学生普遍认为在校期间以及毕业5 年内是开展创业的高峰期与最佳时间。掌握的专业知识、学校的创新氛围以及对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意愿,更对创业领域和实践开展有深远的影响。

(五)对农业前景满怀信心。在谈及农业创业创新的优势时,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农业相关行业关乎民生,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未来发展的潜力较大,并且蕴含的创新空间较大,存在很多新的创业方向与视角。同时,农业创新机会多,而创业者较少,有利于降低创业风险和市场竞争。有同学认为农业创新创业成本投入低但成功的机遇较大。另外,有部分同学认为农业创业投资消耗大、风险高,利润普遍较低,人才缺口较大,创业者相关知识储备量要求较高等。综合来讲,学生普遍认为农业行业前景广阔但是创业创新难度大,对政策时机、资源渠道、专业人才、投资都有很高的要求,但是农林院校的学生在专业知识以及行业信息资源获取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是潜在的农业创新创业主要群体。

二、农林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分析

(一)学生对能力教育认可度较高。在关于学校营造创新氛围与培养创业能力的课程开展需求度调查中,认为“非常有必要”以及“比较需要”的总人数超过68%,学生普遍需求度较高。在对课程类型的期待上,31%的学生希望接受创新思路方面的培训,28%的学生希望开设创业能力培训,其余依次是团队协作培训(20%)、商业运作培训(15%)等。可见,农林院校学生认为开展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首先要有创新思路与视角,积累知识和锻炼创业能力,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素质,其次考虑的才是具体实践中的团队组建、商业运作等。

(二)信息渠道日渐丰富。在受访者中,有140 人次是因为对“双创”相关比赛和培训兴趣浓厚,自己主动搜寻相关信息,有120 人次通过学院老师通知,有82 人次由同学朋友告知,有104 人次从学校大力宣传中得知,有88 人次通过社会宣传渠道得知,有25 人次从其他渠道获得相关信息。可以看出,对创新创业的浓厚兴趣是学生主动了解活动信息的主要驱动因素,学校宣传、老师的通知和同学告知是促进学生接收创新创业活动信息的重要途径。此外,社会渠道的宣传也对学生了解创新创业方面的活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培养兴趣和增加宣传力度双管齐下,是促进学生接收信息和加深学生对创新创业认知的关键方法。

三、农林院校学生对创新创业认知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活动认可度低于社会实践。70%的学生认为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以后的创业资源与能力的培养,而58.6%的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参与社团、参与学校组织的竞赛活动(55.7%)或者学生会活动(41.4%)也能很好地为创业打下基础,而44.7%认为从事兼职也是较好的渠道之一。由数据可知,绝大部分的学生更愿意参加社会实践和参加校内相关比赛活动来提升自身素质和锻炼创新创业能力,相比而言,学生干部工作、社团活动的认可度与效果要逊色一些。

(二)学校资源平台不完善。从学生视角对农林院校现在开展的活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48%的学生认为现阶段学校的创新创业理念与社会衔接度不足,相对滞后且着重理论,举办的比赛或活动形式单一(43.5%),具体落实到各学院重视程度不足,宣传力度不够(39%),直接影响学生的参赛热情与创新氛围,归根结底是学校创新创业方面师资力量较低(36.7%)并且能力参差不齐,还有24%的学生认为农业创新创业立项基金较低,不利于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等。在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41.4%的学生赞同打造创业实战演练基地,40%支持设立农业学生创业基金来鼓励学生参与,32.5%建议创设农业特色课程培训和开设各类讲座、经验分享会,还有建设专业教师指导队伍(25.7%)和优化学校平台建设(19.8%),而赞同经常举办“双创”大赛的仅有14%。由此不难看出,创业实战、基金支持和相关课程培训、经验学习是最高效的,师资力量不足时一味地举办双创比赛收效甚微。

(三)企业动态关注不足。受访者对身边以及社会上农村或农业企业的了解来源主要是从家庭周边了解(29.1%)、跟随老师或领导项目团队了解(20.3%)、兴趣浓厚自己寻找渠道(12.2%)、从朋友同学处获知(4.6%)以及社会媒体(7.6%)等方式。其中,19.8%的农林院校学生非常关注中国农村或者涉农企业的发展动态,26.7%的学生了解一些涉农企业详细发展情况,25.7%的受访者仅知道几个涉农企业的大概情况,20.3%不关注社会创业动态。综上可知,大部分学生较少关注社会企业发展详情,创业想法与抉择过分依赖自我认知,不充分调研消费需求变化与市场发展趋势,市场观念较为淡薄。关注农业企业在市场中的关键抉择,不仅能够学习经营谋略、提高创业素养,还能源源不断地获取市场动态信息。

(四)相关政策了解不充分。问卷结果显示,受访者中对国家出台的学生创新创业扶持政策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共占比34%,大多数受访者对包含学校扶持政策在内的信息一般了解和不太了解(59%)。以上数据表明,大学生对国家出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有一定的关注度和了解度,但是总体的了解程度一般,缺乏主动性,还需要进一步地进行相关的政策扶持宣传教育。这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上发挥重要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一)基本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整体来看,农林类院校的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前景非常看好,半数以上的同学都参与过相关的比赛,对创新创业抱有很大兴趣。但是大家对于创业的理解停留在主观臆想层面,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实践。学生还存在对社会动态关注不足、不够了解创新创业相关政策等问题,学校引导教育是影响学生自身认知因素的重要途径。第二,现阶段学校在进行创业教育、营造创新氛围、提供资源平台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学院重视程度不足、知识理念落后、活动形式单一等方面。这些问题妨碍了学生主动、正确、全面地认识创新创业,导致学生认为进行农业创业困难重重,农业创业意愿与动力不足。

(二)建议。在创新创业驱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时代下,注重农林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的意义巨大。培养农业领域创新与创业人才,不仅能够高效利用资源,更能够推动建设创新型农业强国。就目前国内农林类院校的创新创业情况分析,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之处。结合实际调查情况,提出以下相应建议:

1、提升学校培养能力。学校应该多方面开展高质量活动。一是注重校园中社团、学生干部的培养模式,不拘泥于刻板的培养形式,注重积累培养学生的经验,并以开阔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与专业素养。鼓励社团、学生兴趣组织积极举办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思想、切磋专业技能的契机和平台,启迪学生创新想法。二是提高学院基层组织对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视程度,鼓励、引导有潜力的创新人才勇于尝试,提供渠道帮助与师资支持,例如开放校内技术资源、设备资源,促进不同专业间的跨学科交流等。三是需要选拔、建设一批有知识、有经验、有能力的指导教师队伍,搭建并优化与企业合作交流的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引导、以行业动态为依据,加大校企沟通力度,调整教学与交流重点,使学生掌握更具有应用价值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农业双创实践活动,提升创新创业的实践意义。

2、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针对农林院校学生在对创新创业的认知上存在意愿不强烈、主观性较强、认识不全面等问题,学校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欠缺并展开针对性的培养。一是开展创新创业培训课程要结合农学特色,精准把握农业创新特点,破除学生对农业的畏惧心理;二是增强学生对当下农业行业发展现状的了解,通过参观、调研、实习等形式深入了解知名企业,挖掘新的创新视角与机遇;三是鼓励学生打破思想界限,农业的进步离不开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发展,打破行业限制,跳脱固化思想,在生物育种、循环农业、农机研发、数据管理等新领域助力农业;四是要注重宣传教育,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让学生从思想上热爱“三农”,从行动上服务“三农”,自发地进行农业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

3、关注变化,寻找机遇。国内外市场受政策影响程度较大,国家战略规划与调整往往会蕴含商机,如果创新与创业者擅长于研究和利用政策变化,就能抓住机遇勇立潮头。树立人才的大局观念,扩展社会新闻、官方信息的获取渠道,养成主动关注社会发展的意识,从政策中寻找创业机遇并不束缚在政策条文表面,可以从产业链延伸中寻找机遇,不断细化和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