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波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河北·秦皇岛)

[提要]本文旨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背景下,剖析制约京津冀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关系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建议,致力于促进京津冀产业结构升级、协调发展与多元发展水平的提升。

一、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的内涵

学术界对于耦合关系的论述从“适应协调论”和“相互促进论”不同角度展开。

(一)适应协调论认为:在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紧密联系下,二者匹配的适应度越高,那么这种关系的协调性越好,由此务必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在加拿大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高校与产业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最前沿的问题,早期多数研究坚实地证明了高等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一些学者考虑了高等教育机构与产业增长之间的适应关系,并明确这种适应性须充分遵循高等教育体系运作的自身规律。就业结构在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协调构建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科类结构在现实中与产业结构关系呈现出协调性特征。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的协调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且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结构。高校在形式上表现为知识产业部门,必须注重科学研究与服务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合理规划学科领域的结构调整,以优秀的成果产出向社会供给与出售知识,以人力资本配置优化提升产业结构的产出效率。

(二)相互促进论的核心观点表明: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关系的调整优化相辅相成。高等教育是为增强我国创新能力培育行业的前端人员,实现对行业的技术支持,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满足时代要求,整个教育结构体系开放包容,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形成自适应调节机制。高等教育对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经济增长有积极的渐进效应,高等教育层次的整体提高将增加高等教育结构的整体复杂性,必须要遵循教育的整体发展规律以及高等教育内部发展规律的共同特点,这也是建设新时期整体高等教育架构体制所必须关注的要点。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着重要求高等教育体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并保持高校的教育活力,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内涵构建也有所不同,高质量的教学结构是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体制建立的理想对象,其建设目标应首先遵从基本教学原则,在适应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形塑教育目标,逐步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结构体制,并能够以宏观规范、微观搞活的总体态势,适应中国经济社会的多元需要。

二、京津冀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产业结构升级所需的高层次人力资本供给不均衡。将高等教育人才资源引入产业经济的动态发展当中,对人才创新也具有重要影响,高等教育部门对产业经济的贡献程度也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机会,高等教育人才的失业率是衡量高等教育利用率的新指标。将更高水平的教育与产业同京津冀地区的创新发展研究联系起来,在创造科技行业现代化的必要高质量人力资源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进步产生的这种高素质人力资源可以将其用于现代技术产业等生产部门,以此来提高产业部门生产力水平。因此,政策制定者应更加重视对高等教育研究和创新的投资,以产生满足高科技产业需求的高质量人力资源。从京津冀地区的高层次人才分布结构看,其中北京市以教育中心的地位坐拥着众多的优秀教育资源,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遥遥领先于天津市、河北省。新时期面临未来教育、经济社会活动复杂度的日益加大,如果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体系内部联系不利,则整体高等教育事业将无法全面科学发展,社会在资产分配中的选择功能以及规划、决策等方式需要进行综合应用,必须着力构建起通畅的能动反映机制与调控监督体系,把握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的动态适应性。京津冀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应以内涵式发展为关键要求,保证教育体系动态调节通畅,要求各级各类教育按照本质属性发展,为保障复杂系统的良性循环进行适时调整。

(二)产业结构协调所需的劳动人口素质结构匹配性不强。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关系的协调发展,要求京津冀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学科专业素质结构与产业部门人才结构相对平衡。三次产业相关学科专业的高校人才比重与各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变化足以反映高校相关学科专业招生情况的演化进程。通过采用新的现代技术而不是旧的传统技术来扩展内生增长,高技能劳动力是研发活动所需的重要投入。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劳动力会带来更高的生产力水平,从而改善整体经济前景,高水平劳动力占比的提高将从深层次影响供求结构和技术创新,助力京津冀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综合评估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现状,京津冀地区文体娱乐业、国际组织等产业的人才供应仍然超出了实际需求量,而教育、科学研究、卫生等相关产业的人才资源供应量不足。研究期内京津冀地区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疏远制造业,产业结构协调所需的劳动人口素质结构匹配度不高。

(三)多元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多种类型人才结构性短缺。多元产业集群在京津冀地区的集聚会有效带动各部门产业所需的众多类型人才,同时吸引其他关键性的要素,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大量不同类型人才的高度集聚将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协同发展。京津冀主要产业集群各有侧重,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深化,离不开高素质人力资本基础,否则将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果。产业结构的升级是由于技术进步、产品需求变化和市场竞争加剧,在这些因素的不断变化中产业政策也应适时调整,在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条件下不同地区应采取多元化的产业政策。那么,高等教育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如何,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关系如何,其发展提升的现实困境有哪些,目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尚不够充分。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关系存在的上述三大问题,必然会阻碍其耦合关系的提升。目前,京津冀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关系仍有较大的提升潜力。

三、京津冀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提升策略

(一)确保人才供给总量充足,确保高等教育人才供需平衡。高等教育人才结构与规模同教育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探讨人才规模与供需比成为高等教育结构的基本问题,高等教育人才供需比会正向影响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关系。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总体进入初级发展阶段的趋势下,京津冀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正率先逼近普及化中级阶段,为保证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得到满足,应合理设定京津冀地区普通高校招生规模。当前已有经验表明,在京津冀地区发展成人继续教育、开放大学等远程网络教育,能够更高效地扩展人才资源规模,而众多产业部门一般对成人继续教育系统的认可度并不高,因此这种人才供给的效果相对有限,普通高等教育的水平更能满足各产业部门所需的人才标准,维持京津冀高校与产业部门人才供需相对平衡,以确保高等教育人才供需比处于相对合理的区间。京津冀地区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失业压力在过去十年中急剧增加,因此要在技术产业调整中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实现知识经济增长,就必须缩小区域产业结构差距,尤其是在河北各地区平等建立现代技术产业,优化经济发展模式。

(二)促进层次结构重心适度上移,提高研究生的招生比重。教育结构体系的定型完善工作需重点处理好层次关系,各级教育均进入普及化阶段,其教育内涵的特征及内涵式发展构成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关键。政府作为高教系统与产业结构相互协调的中间传导因素,通过政府作用动态调配系统的内在因素将赋予高等教育系统内在的调控能力,推进了两个结构协调共生。所以,高校在坚守本质属性问题上,必须与政府、社会相连接和相互促进,以立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以高等教育层次结构重心的上移促进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结构的优化。有研究指出,本科层次教育有助于人力资本的转移升级,而更高水平的研究生层次教育与第三产业GDP呈现正向相关性。高层次人才的流动性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较大,“双一流”高校毕业生越多,越有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技术创新效果。从区域角度看,“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就业后占总人数的比例越高,三大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就越高。另外,在研究生教育层次中进一步提高博士生层次招生规模,以高等教育人力资本驱动产业结构转型,真正克服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高等教育人力资本薄弱的问题。

(三)动态调整相关科类招生比重,引导高校类型的多元化发展。高等院校的人才培育为产业经济提供资源,高等院校人员也随行业发展满足其自身需要,通过推动京津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满足行业需要,是经济逻辑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变化的必然性产物。如上文所述,目前的京津冀教育整体结构仍面临着层级架构不科学、格局构成不够平衡、科类结构不合理等难题,将极大地影响着京津冀整体升级与转型。为发挥京津冀高教资源十分丰厚的显着特色,需要动态调节各科类别招生比例,带动高等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发展,提高教育供应侧和需求侧的动态平衡和配合。建议由全国与京津冀经济三地的高等教育、统计等职能部门,共同搭建产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大数据库,共同形成教育信息检测、分析和储备的体系,共同主动调节各科类的录取比例,共同为三地进一步优化完善高等学校层次结构与科类录取结构提供清晰的科技指引。并在建立以国家科技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整体地位的基础上,全面汲取美国硅谷、中国公路等高科技特色产业园区,通过借鉴日版、德国等全球知名的高科技研究机构的先进经验,加速深化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有效促进京津冀区域内高校产业链、人员培养链和科技创新链的有机连接,以分类评价改革为导向,引导京津冀地区高校类型的多元化发展,支持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及其他类型的大学实现综合全面发展。

(四)培育高校共建共享理念,推进多方位深度合作。京津冀“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的质量水平直接影响产业升级,因此要持续关注高质量人力资本和大学毕业生流动性的特点,以及“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性对产业体系升级的影响,创新政校联建资源分享的机制。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来看,信息技术、信息传输和软件服务业等新兴技术行业备受青睐,而自主创业主要集中在零售、教育及文娱业等第三产业。鼓励通过京津冀一体化产学研合作建设实训实习基地等联合培养的网络平台,提升高教与产业在结构方面的契合度,吸引各产业加入到高校重大科研设施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领域。政府部门还需赋予高等学校较大的教育办学自主性,要加大国家人力资本投入,特别是高水平人力资本投入,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逐步构建起政府引导高等学校自行评价,引进第三方专门组织对高校教育进行指导。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可以提高要素的边际生产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缓解结构性失业。在进一步提升地方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的同时扩大院校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高校服务于地方当局政策咨询工作的能力,注重在三个城市的差异上考虑各地产业结构的不同特色。高校要注重人才培养,提高“双一流”高校高端人才比重,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要加强要素市场建设,促进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行业、部门、地区之间的流动。

综上,高等教育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产业结构的升级离不开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研究结果表明,高等教育投入能够支撑和引领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对教育投资有反馈和促进作用,本研究对促进京津冀地区教育投入与产业结构升级良性互动,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深刻把握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关系的基本样貌,指出耦合关系的总体演进态势呈现出优化趋势,但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理论问题与实践方案仍存在亟待优化调整之处,对区域耦合关系的分析迫切需要提出新的改进策略,大力推动高等教育层次重心上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