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于,刘家英,吴海峰△,秦观海,陈紫薇,石 磊,周小兰

(1.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401331;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病案统计科 400010)

高职医学生学习倦怠的初步研究*

廖 于1,刘家英1,吴海峰1△,秦观海1,陈紫薇1,石 磊2,周小兰2

(1.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401331;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病案统计科 400010)

学习倦怠是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对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医学生是未来医学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身心健康不仅关系和影响医学生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而且影响着未来医学事业的发展。高职医学专科学校较之其他专业院校在学生培养目标、教学方式上都有自己的特征,鉴于此,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试图了解高职医学专科学校学生学习倦怠的一些特点,加深人们对高职医学专科学校学生学习倦怠心理的了解,为进一步寻找更多更有效的降低学习倦怠水平的方法打下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7月,以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为调查对象,同时调查重庆医科大学本科大一、大二、大三相关专业学生作为对照,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634份,有效问卷627份,有效率98.9%。在有效调查的627人中,学历组成:医学本科295人(47.05%);医学专科319人(50.88%);未回答13人(2.07%)。性别组成:男220人(35.09%);女394人(62.84%);未回答13人(2.07%)。年级组成:大一196人(31.26%);大二277人(44.18%);大三143人(22.81%);未回答11人(1.75%)。家庭结构:城市或乡镇34人(53.27%);农村278人(44.34%);未回答15人(2.39%)。专业结构:临床321人(51.20%);影像49人(7.80%);护理207人(33.00%);检验40人(6.40%);未回答10人(1.60%)。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自编学习倦怠问卷:参考连榕等[1]编制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的程序,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按照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参照Maslach量表编制了医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医学生学习倦怠状况调查表共24个条目,分为3个维度(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学习效能感低),每个维度各包括8个条目。

1.2.2 学习倦怠计分方法 负性条目(出现越频繁,倦怠越严重,即第1~20题)答案计分方法:从不为0分,极少为1分,偶尔为2分,经常为3分,频繁为4分,非常频繁为5分,每天为6分;正性条目(出现越少,倦怠越严重,第21~24题)答案计分方法:从不为6分,极少为5分,偶尔为4分,经常为3分,频繁为2分,非常频繁为1分,每天为0分。

1.2.3 学习倦怠评判标准 按已有研究的分界标准分为3类,倦怠得分平均分为0~2分为低度倦怠,2~4分为中度倦怠,4~6分为高度倦怠。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Epidata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学习倦怠的总体状况和检出率 本次被调查大学医学生的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学习效能感低3个维度及总倦怠平均得分的中位数依次为2.13、1.63、2.25、2.04分。超过50%的调查对象存在中重度学习总倦怠,3个维度中情绪低落维度的中、重度倦怠人数所占百分比最高,达54.87%,见表1。

2.2 不同学历医学生学习倦怠情况的比较 大学本科医学生与大学专科医学生在学习总倦怠及学习效能感低的倦怠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都是大学本科医学生高于大学专科医学生,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两个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医学生学习倦怠分布情况[n(%),n=627]

2.3 不同性别大学医学生学习倦怠情况的比较 不同性别大学医学生在行为不当维度的倦怠得分差异有在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高于女生,情绪低落、学习效能感低、学习总倦怠在男女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不同学历医学生学习倦怠情况的比较

表3 不同性别大学医学生学习倦怠情况的比较

表4 不同年级大学医学生学习倦怠情况的比较

表5 不同专业大学医学生学习倦怠情况的比较

表6 不同家庭来源大学医学生学习倦怠情况的比较

2.4 不同年级大学医学生学习倦怠情况的比较 不同年级大学医学生在情绪低落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年级学习倦怠状况比低年级严重,其他维度及总倦怠在不同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不同专业大学医学生学习倦怠情况的比较 大学医学生学习倦怠情况在不同专业大学医学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2.6 不同家庭来源大学医学生学习倦怠情况的比较 不同家庭来源的大学医学生在行为不当、学习效能感低、学习总倦怠上差异有在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或乡镇来源的大学医学生比农村来源的大学医学生学习倦怠情况严重,情绪低落在不同家庭来源的大学医学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3 讨 论

3.1 学习倦怠的内涵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学业压力等心理压力,以及社会支持和应对资源缺乏引起的情绪、行为上的消极变化。学习倦怠是当前医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对医学生的学习兴趣、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学习倦怠分为3个维度,即情绪低落,反映医学生由于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中的问题与要求,表现出沮丧、缺乏兴趣、过度疲劳和精力丧失等情绪特征;行为不当,反映医学生由于厌倦学习而表现出逃课、不听课、迟到、早退、不交作业等行为特征;学习效能感低,反映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低成就的感受,胜任感降低。

3.2 大学医学生学习倦怠的程度及人口学变量对大学医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 国内的研究发现,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医学生、中学生、中专生),其学习倦怠在不同人口学变量间的差异并不相同。本研究表明,被调查大学医学生的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学习效能感低及学习总倦怠达到了轻度倦怠,有超过50%的调查对象存在中重度学习总倦怠,3个维度中情绪低落维度的中重度倦怠人数所占百分比最高达54.87%。大学本科医学生与大学专科医学生在学习总倦怠及学习效能感低的倦怠存在统计学差异,都是大学本科医学生高于大学专科医学生,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2个维度没有统计学差异,这与任怡[2]的研究结果一致,而与许有云[3]对医学生的研究结果不同。不同性别医学生在行为不当维度的倦怠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男生高于女生,情绪低落、学习效能感低、学习总倦怠在男女生间没有统计学差异。不同年级大学医学生在情绪低落维度上存在统计学差异,高年级学习倦怠状况比低年级严重,其他维度及总倦怠在不同年级间无统计学差异,这可能与本科医学生和高年级医学生面临考研或就业,学习压力较大,或对专业不感兴趣,不考虑在本专业进一步发展,缺乏学习动力有关。大学医学生学习倦怠情况在不同专业大学医学生间没有统计学差异。不同家庭来源的大学医学生在行为不当、学习效能感低、学习总倦怠上存在统计学差异,城市或乡镇来源的大学医学生比农村来源的大学医学生学习倦怠情况严重,可能与农村来源的大学医学生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学习动力较足有关。

3.3 医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分析 引起医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学校、家庭及医学生个人等因素都与学习倦怠有着很大的关系。(1)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医学生择业机制尚不健全,就业中存在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导致许多医学生有学习无用论的萌发。(2)自我认知失调、学习压力过大也是重要的原因,表现在时间安排不当,学习方法不科学而引发考试焦虑,出现成绩滑坡,厌学,缺乏人生理想或专业兴趣而导致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动力不足等[4]。(3)人际关系失调,社会支持的缺失,教育教学不当、人格因素缺损,家庭期望太高等也是导致医学生学习倦怠的重要促发因素。

3.4 医学生学习倦怠的预防措施 学习倦怠是反映医学生积极和消极学习心理的重要的综合指标。学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机制系统,开展一系列心理导向活动来引导不同阶段医学生,增强医学生对未来生活的预见性。同时加强学校、家庭和医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了解医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过高的期望和尊重他们的选择,为医学生成长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医学生要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学会有效地应付压力[5]。对于高职医学生,教师应针对医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医学专业学科特点,有目的地应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可以结合专业组织医学生参观社区医疗,进行有关健康知识需求、常见疾病的调查,病例分析,以增强职业意识,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热情。在医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更新教学理念,为医学生树立现代医学观,而且要注重教书育人,加强高职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将疾病的变化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关系、基础知识与医疗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中融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奉献精神,最终培养出高素质的实用型医学人才[6]。

[1]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37(5):632.

[2]任怡.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在高职院校的试测[J].理论与现代化,2007,11(3):120-122.

[3]许有云.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与应对风格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3):243.

[4]郭晋林,邓旭阳,杨晓波,等.400名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及对策[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6(3):217.

[5]李永鑫,谭亚梅.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初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8):730.

[6]曾天德,王凯旋.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5):404.

2010-09-10

2010-10-10)

10.3969/j.issn.1671-8348.2011.09.040

B <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编号:1

1671-8348(2011)09-0924-03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10SKS03);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重点课题资助项目(2009-27)。△

,Tel:(023)65644012;Email:cqzdyl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