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霞,马晶茹

(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辽宁沈阳 1100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较高。该病发病突然,病情变化快,具有较高的病死率[1]。对于心肌梗死尽管目前有了较为完善的治疗手段,但仍有部分患者因心肌梗死丧失生活能力甚至死亡,研究AMI预后相关指标对于心肌梗死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尿酸(UA)是机体嘌呤核酸分解代谢的终末产物,与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有密切关系[2]。目前已有研究表明[3],UA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血浆UA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严重程度有关。B型脑钠肽(BNP)是由心室分泌的多肽,是反映左心功能不全的重要指标,对AMI患者预后判断可能有重要价值[4]。为探讨AMI患者血UA、BNP水平变化对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作者进行了相关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AMI患者138例作为研究组,诊断标准符合1997年WHO制定的AMI诊断标准[5]。其中男84例,女54例;年龄38~84岁,平均(64.4±9.5)岁。138例患者均于发病12 h内入院,入院时Killip分级:Ⅰ级64例,Ⅱ级43例,Ⅲ级23例,Ⅳ级8例。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38~80岁,平均(63.6±9.2)岁。所有入组者排除其他原发性心脏病、肾功能不全、痛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感染、创伤等导致BNP及UA升高疾病。两组对象性别构成、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38例患者均给予心肌梗死常规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吸氧、重症监护、应用阵痛药物、硝酸异山梨酯以及血管重建等。AMI患者于入院1、3、7、15 d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4 mL,对照组仅采集1次空腹静脉血4 mL,3 500 r/min离心5 min,分离血清,应用磷钨酸还原法检测血清UA水平,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BNP水平,试剂盒购自上海复旦张江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血UA参考值:成年男性为149~417 μmol/L,成年女性89~357 μmol/L。BNP参考值:0~38 pg/mL。患者住院期间均严密观察,记录患者住院期间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

2 结 果

2.1 两组对象UA、BNP水平比较 研究组患者发病24 h内UA为(372.4±73.8)μmol/L,BNP为(343.4±85.4)pg/mL,均显着高于对照组[(312.7±44.7)μmol/L、(33.7±12.8)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对象UA、BNP水平比较

*:P<0.05,**:P<0.05,与对照组比较。

2.2 不同预后心肌梗死患者UA、BNP水平变化 随访期间,心肌梗死患者死亡14例,其中4例于入院7 d内死亡,8例于入院15 d内死亡,2例于30 d内死亡。存活组患者血浆UA、BNP于入院第3天达到高峰,而后降低,死亡组患者血浆UA、BNP持续升高,于入院第7天达到高峰,存活组患者血浆UA、BNP水平显着低于死亡组(均P<0.05),见表2、 3。

表2 不同预后心肌梗死患者UA水平变化

△:P<0.05,△△:P<0.05,与死亡组比较。

表3 不同预后心肌梗死患者BNP水平 变化

△:P<0.05,△△:P<0.05,与死亡组比较。

3 讨 论

AMI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引起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管腔堵塞。目前大量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发展和破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6-8]。而UA是触发机体炎性反应和免疫反应的受损细胞发出的“危险信号”,与机体炎症反应程度有密切关系[9]。研究发现,UA可以促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发生过氧化,进而促进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10]。而UA也可以参与氧自由基形成、促进血小板聚集在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国外已有研究报道,心脑血管疾病患者UA水平升高,高UA血症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11]。

BNP是一种主要由心室细胞分泌的多肽,具有利尿、扩张血管、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等作用[12]。当心室负荷增高时,可以刺激机体合成和释放BNP,导致血浆BNP水平升高。血浆BNP已被广泛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力衰竭等各类心脏疾病的辅助诊断。但目前,针对AMI患者UA和BNP动态观察的相关研究较少,对于UA和BNP水平变化对AMI预后的评估价值仍鲜有研究[13-14]。

本研究选择本院收治的AMI患者138例,患者均于发病12 h内入院,并于入院1、3、7、15 d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浆UA和BNP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发病24 h内UA为(372.4±73.8)μmol/L,BNP为(343.14±85.4)pg/mL,均显着高于对照组(312.7±44.7)μmol/L、(33.7±12.8)pg/mL,提示AMI的发生与血UA、BNP水平有关。UA可能通过促发炎症反应、参与氧自由基形成、促进血小板聚集等AMI发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研究组患者血浆BNP水平升高可能与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后心室负荷急剧增高、心功能下降,刺激机体合成和释放BNP有关。进一步分析发现,存活组患者血浆UA、BNP于入院3 d达到高峰,而后降低,死亡组患者血浆UA、BNP持续升高,于入院第7天达到高峰,存活组患者血浆UA、BNP水平显着低于死亡组。表明血浆UA、BNP动态变化可以反映AMI患者预后情况,当患者血浆UA、BNP持续升高往往表明患者预后较差。其原因主要是经过治疗后AMI患者血管得到疏通,心肌血流灌注增加,炎症反应降低,心功能逐渐恢复,而UA、BNP水平持续升高患者意味着炎症反应持续,冠状动脉血流灌注不良,因此患者预后较差。

综上所述,AMI患者血尿酸UA、BNP水平发生异常改变,其水平与患者预后有关。

[1]刘瑜,赵玉生,刘光华,等.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3,25(7):399-402.

[2]郭倩玉,卢成志,夏大胜,等.老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尿酸水平及相关因素分析[J].天津医药,2012,40(10):1002-1004.

[3]吕建国,肖红,刘志勇,等.血清炎性细胞因子、胆红素、尿酸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研究[J].天津医药,2012,40(7):711-713.

[4]单海燕,张晓磊,李效力,等.老年舒张性和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N末端BNP、超敏CRP水平的变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3):3170-3171.

[5]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4-288.

[6]Nursalim A,Suryaatmadja M,Panggabean M.Potential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novel cardiac biomarkers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Acta Med Indones,2013,45(3):240-250.

[7]Kleczyński P,Legutko J,Rakowski T,et al.Predictive utility of NT-pro BNP for infarct size and left ventricle function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long-term follow-up[J].Dis Markers,2013,34(3):199-204.

[8]Kivity S,Kopel E,Maor E,et al.Association of serum uric acid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healthy adults[J].Am J Cardiol,2013,111(8):1146-1151.

[9]张英波.BNP、Hcy和Cys-C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变化及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J].重庆医学,2013,42(15):1759-1761.

[10]吴悠扬,姜文兵,赵玮,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脂联素及尿酸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16-19.

[11]邓珍,梁孙英.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胆红素、尿酸及血脂水平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32):108,147.

[12]Reesukumal K,Pratumvinit B.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not TIMI risk score predicts death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Clin Lab,2012,58(9/10):1017-1022.

[13]Gon?alves JP,Severo M,Rangel I,et al.Short-time variation in serum uric acid concentrations in post-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J].Clin Lab,2013,59(3/4):263-270.

[14]Wildi K,Haaf P,Reichlin T,et al.Uric acid for diagnosis and risk stratification in suspec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J].Eur J Clin Invest,2013,43(2):174-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