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振河

产业群是区域竞争力的源泉。美国哈佛大学迈克·波特教授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殊领域中,相互联系的公司和研究机构在地理上的集聚形式。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对于提高生产率、刺激企业创新、促进新企业的不断衍生和形成地区品牌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凝聚企业竞争力、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架起了桥梁。

国内外集群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通过产业集群化加快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在美国,有硅谷和128公路的微电子业群、克利夫兰的油漆和涂料业群和加利福尼亚的葡萄酒业群等等。在德国,有图特村根的外科器械业群、斯图加特的机床业群等等。意大利有专业集群地199个,70%以上的制造业、30%以上的就业、40%以上的出口都依靠专业集群实现。在拉丁美洲的巴西、墨西哥等国,大约有1500个城市,都有集群计划。非洲和东欧的一些国家也有各类集群存在。在亚洲的日本、韩国、印度存在着发达程度不同的产业集群。在印度有350个集群,创造了印度制造业出口额的60%。集群产业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提高国际竞争力、资本聚集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从我国先进地区发展的实践来看,通过产业集聚带动经济全面快速发展,也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政策手段。近几年,江苏、广东、福建、浙江、上海等省市都制订了各自的产业发展规划,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浙江省为例,浙江是我国产业集群最集中的地区,有调查显示,在浙江省内的88个县(市、区)中,有85个县(市、区)形成了800多个产业集群,其中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有519个,总产值近6000亿,平均每个县有三个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分布于机械制造、纺织、电器、制衣、制笔、医药、建材等175个大小行业。浙江产业集群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实力强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统计,全国532种主要工业最终产品的产量,浙江有336种进入前十名,占总数的63%,56种特色产品的产量居全国第一,109种产品的产量居全国第二。

作为产业集群的典范,其产业经济的集群化特征可以概括为:产业定位明确,企业高度集中、支持系统发达,发展环境一流,在竞争与合作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形成产业发展优势。

德州集群产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一)产业集群在德州已经初具发展态势

一是政策指导。德州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扶持,因势利导,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向集群化、规模化发展,逐步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各级政府围绕德州市委提出的“继承创新、务实求进、跨越发展”主基调,打造装备制造、化学工业、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新材料、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城市综合体等十大千亿级产业。2011年初,德州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见》,确定了十大现代产业体系。未来三年,每个产业每年投入不低于100亿元;到2013年,十大产业累计完成投入5000亿元以上,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万亿元以上,两项指标年均增长30%以上;主营业务收入折算成增加值将达到2800亿元以上;十大产业除现代物流业之外,年主营业务收入均突破1000亿元。

二是组织有力。按照“集中优势率先突破、着眼未来顶层设计”的要求,全力实施“10+3”主导产业集群推进计划。市政府班子成员在抓好日常工作的同时,全都进入产业建设主战场,分工负责10个重大产业,各自组建工作机构组织实施推进。10个重大产业,这些是德州现有优势产业,按照现有基础和传统产业年增速30%以上、新兴产业年增速50%以上的跨越发展要求,三年内将全部达到千亿级规模,成为德州现代产业体系的骨干和支撑。“3”就是电子信息、交通装备和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内的绝大多数企业属于同一产业领域,彼此是相互竞争的对手,各级政府在引导产业集聚,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企业和谐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重要措施,如建立产业园区、成立行业协会、技术信息等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协作配套,发挥了重要的枢纽和载体作用。

三是区域产业聚集效应明显。2010年,德州年营业收入2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20个,从业人员36万人,集群年营业收入达到了2000亿元,实现年利税200亿元。其中中央空调、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农副产品加工和机电产业集群等5个产业集群的年营业收入超过了100亿元。

四是产业基础。德州产业集群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80余个,并打造出一批区域品牌,如德州市、禹城、宁津、陵县、武城分别被授予中国太阳城、中国功能糖之都、中国桌椅之乡、中国土工合成材料生产基地和全国第一个玻璃钢县等称号,市场竞力明显增强。德州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太阳能、中央空调、汽车零部件、功能糖、调味品、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木器加工、机电和土木材料等行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比如:武城县滕庄镇和鲁权屯镇的玻璃钢制品业,年产量占全国1/3,是我国重要的玻璃钢生产基地;乐陵市杨安镇调味产业和华龙、康师傅一批国内知名企业联手,成为全国三大调味品生产基地。

五是市场基础。“十一五”期间,德州市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翻番,连续五年位居中国城市综合实力百强行列。2010年,人均GDP突破3万元。未来几年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内需进一步扩大将带来巨大的市场和无限的商机,同时消费结构变化会迅速转化为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技术进步。

六是载体基础。全市有12个经济园区通过国家布局审核,集群载体相对成熟和完备。

七是集群潜力。按照要素条件、企业策略及结构和竞争者机遇等6个因素标准看,德州在太阳能产品、棉纺服装、汽车配件、化工造纸、生物制药等方面,也都具备了产业集群的雏形或形成条件。

(二)德州地处两大经济圈交汇的节点地位

在国家大力发展京津冀经济圈、山东省着力加强半岛城市群和东部产业“西进”的宏观环境下,德州市拥有便捷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要素资源,经济发展必将加快。

(三)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正在加速进行

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发达国家产业向我国转移的速度,这些转移的目的地正在逐渐由我国沿海向内地推移,同时发达地区的产业也开始向内地转移。发达国家以及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都构成了经济落后地区发展集群的机遇。

德州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的规划滞后

各地的产业发展带有自发性,还没有真正由政府主导的有计划、有高水平的产业规划,缺乏这种产业规划导致存在恶意竞争的情况。如招商引资,有一个好的项目,各地竞相给它优惠条件,实际上这种情况也导致了地方政府利益受到了一定的损害。

(二)产业集群发展的优惠政策不足,企业发展资金存在一定的困难

政府支持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关键,也是产业发展的初始动力。目前德州市对重点产业尚需完善税收减免、金融支持、贷款担保等方面的具体优惠政策和激励政策。政府投入力度不够,企业融资难度较大,长远规划缺少资金支持是制约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高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性,而且产业内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可抵押性资产少,较难得到银行的支持,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工业产业存在产业比较宽泛、发展层次较低、产业雷同现象,传统产业普遍存在产业链条短、企业规模小、技术档次低、经营管理粗放、市场竞争力较弱等问题,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比如,目前德州市太阳能产品仍主要是热水器,市内从事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主要是皇明集团一家,产品有待向深层次产业链迈进。尤其是光伏电池等关键原器件,大部分依靠进口,造成太阳能产品成本高,群众购买力有限,阻碍了产品的大规模推广应用;中央空调企业以生产末端产品为主,技术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低,尤其是缺乏核心技术,主机主要依靠进口,这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汽车零部件产品主要集中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劳动密集型或材料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行业进入门槛低,易受到市场冲击。

(四)缺乏行业协调组织,集群内部协作水平不高

由于新兴产业国家标准相对滞后,集群内企业鱼龙混杂,产品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程度较低,产业内易形成恶性竞争。目前,产业集群缺乏行业的协调组织,来协调企业间资源共享,产品、技术、生产合作以及市场拓展,避免无序竞争。

推动德州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优惠政策,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把壮大产业集群作为实施工业强战略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

尽快调整确定各产业推进委员会领导及成员,靠上工作,进一步研究制定扶持新兴产业发展有关减免税收、价格补贴和奖励相结合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应科学规划布局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对全市重点调整振兴的八大产业进行规划布局,确定主导发展县(市、区)。要倾斜特色优势产业扶持政策,确定政策倾斜扶持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范围,研究确定市级政策倾斜支持的县(市、区)特色产业集群名录,重点考核奖惩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二)建立多元投入体系,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努力争取政策资金。充分利用上级的各项扶持政策,积极筛选提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挤进国家和省项目盘子。二是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对有条件上市的企业,缩短公开上市辅导期,简化核准程序,设立发行上市的“绿色通道”。支持企业到境外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券。三是积极争取信贷支持。四是大力启动民间资本。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三)加大研发投入,实现技术创新

引导和鼓励企业特别是产业龙头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以及面向行业和区域的技术服务中心,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山东省及德州当地高校科研优势,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培养吸引优秀人才。加强职业培训,为集群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与人力资源。以支持产业化为手段,推动产业形成消化创新与自主创新并重、多层次的技术开发体系,提高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四)加强专业化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

合理确定园区的定位,把工业园区的发展纳入产业集群发展之中,做好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完善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优化企业之间生产协作流程,使之成为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项目为载体,推动园区开发经营实体化、园区建设投融资市场化,园区经营建设由政府办园向企业办园转变;按照产业的不同,确定不同的用地控制指标和土地最低出让价,鼓励关联企业和配套企业向龙头企业所在园区集中;充分利用公共基础设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促进同类项目落户园区,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加速产业集聚,提升产业集聚度,壮大产业规模。

(五)扩大交流,开展国际合作

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国际合作,争取更多的国外资金和设备用于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当今国际有利形势,建立信息化平台,主动出击,创造条件,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加强联合,促进国内外社团、企业家和个人投资,壮大本土企业实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六)继续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

集中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和要素向名牌企业倾斜,扶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做大做强,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七)规范产品市场,加强产业内部协作

加快有关产品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改,加强业内合作,打击假冒伪劣产品,避免市场的无序竞争。通过利益引导等方式,促使龙头企业重点研发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一般产品和配件尽可能产业集群内协作生产,中小加工企业积极向龙头骨干企业靠拢,逐步形成相对稳定、配套协作的专业化生产集群。

发展德州产业集群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一)发展产业集群要充分体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要求

构建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为核心的新型产业体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应符合经济发展和产业演进规律,符合德州市实际。

(二)产业群本质上是一个独特的区域性创新系统

产业群中的企业是在一个价值链或知识、生产网络上的企业,简单的企业聚集并不能必然地形成产业群。产业群内的企业要求必须有紧密的分工协作,这些分工合作是围绕某一类产品服务而展开的。一些开发区内的简单企业聚集及一些围绕极少数大企业而形成的供应网络不能称之为产业群。

(三)重视小企业的发展

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是形成区域产业集群的前提,是构成完整产业链的“螺丝钉”。一方面要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鼓励小企业向一定区域聚集,形成产业氛围;另一方面,要引导和培育中小企业之间的联系,构成上下游的产品衔接,形成产业配套能力。

(四)产业群作为一个系统,不但需要一些制度规范,比如商会、质量监督部门,而且还需要一些机构来支持企业的活动,如会计师事务所、大学等机构

因为产业群本身对这些有很大的需求,同时产业群的发展也促进了它们的成熟。

(五)避免发展产业集群带来的企业与外部联系较少、模仿创新导致结构趋同等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