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市滨海新区港西街工委书记 元绍峰

工委书记 元绍峰

在我国社会管理网络体系中,街镇处于基石和中坚地位。随着我国发展重大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的来临,街道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方面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建街以来,港西街坚持以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全力保障民计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己任,牢牢把握“1个要务”、抓住“2个关键”、夯实“3个基础”、健全“5个机制”,探索建立了党工委领导、办事处负责、各方协同、群众参与的“1235”社会管理新格局,开创了港西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把握发展这一要务,以经济发展促进和谐

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离不开物质保障和资金支持。港西街坚持“跳出稳定抓稳定”的工作思路,在加快发展上做文章,在强化社会管理上求实效,切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落实“强街强镇”目标要求,推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做大做强街镇经济是滨海新区 “强街强镇”战略的一项主要内容。近两年,港西街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相继投资2.8亿元完善了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先后兴建了污水处理厂、港西输配水中心、35千伏安变电站,实施了天然气、滦河水入园区和万米路网工程,对工业园区主干路两侧进行了绿化、美化和亮化,现已成为全街经济发展最强劲的引擎。良好的环境吸引了一批投资上亿元的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户。天津市规模最大的风力发电项目——国电集团华北公司投资60亿元建设年总发电量60万千瓦的风力发电项目,国电集团龙源公司投资45亿元建设年总发电量45万千瓦的风力发电项目,天津市规模最大的水泥粉磨项目——河南天瑞集团投资4.5亿元建设年产400万吨水泥粉磨项目以及上海中技桩业有限公司投资6.95亿元建设年产1200万延米混凝土离心方桩项目相继落户港西街,全部实现开工,部分已经投产。鑫泰石化、中联金属、大港仪表、汽车配件等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进一步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赢得了市场。对于以上重点项目,港西街在搞好服务的基础上,密切关注进展情况,遇到困难及时解决,做到了以稳定引财富,以富足保安定,实现了“和谐—发展—和谐”的良性循环。

二是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港西街按照“富民强街”的总体要求,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城镇化理念繁荣农村、市场化理念培育农民,扎实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 “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的目标。按照都市型农业发展的要求,以沙井子三村为核心大力推进旅游观光型农业建设,规划开发了占地5000亩的四季生态田园,栽种了核桃、蟠桃、草梅等几十种果木,建成日光温室大棚400余个,全部承包给农民种植管理,每年每棚农户收入近4万元。同时,以优势产品、特色产品和绿色食品为重点,进一步完善规范冬枣、蔬菜和畜牧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带动了全街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抓住两个关键,以安居乐业促进和谐

经济发展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创造了物质条件。港西街工委、办事处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发展一方、造福一方的原则,加大投入力度,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人民生活环境。紧紧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依托大企业、大项目辐射和带动作用,聚资基础投入,聚力开发建设,聚集人气物流,聚焦特色打造。港西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远景大道、子牙河大桥已经全部投入使用;投资1.6亿元的港西输配水中心已正常运行,结束了大港地区十万农民饮用地下水的历史;每年投资对回族清真寺进行维修,回汉关系和谐融洽;滦河水、有线电视、互联网等全部接入楼房。通过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城乡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完善了辖区市容景观布置方案,穿港路港西段、青静黄河道、工业园区及村庄绿化工作提升了全街生态环境,仅2010和2011年就新增绿化面积3100余亩。太沙路辅路及园区1号路两侧硬化全部完成,太沙路至穿港路北延线工程的地上物拆迁及地下管网改造工作正在进行。辖区主干路两侧路灯改造工程全部完成,市容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是注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城乡人民生活质量。围绕国电华北风电、天瑞水泥、中技方桩、港西输配水中心及其他已投产和在建的重点项目,做好企业用工需求调查,积极推荐优秀人才,为有就业愿望的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根据从业性质的不同,深入开展岗位培训和岗前培训,同时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宣传力度,鼓励辖区群众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基本实现了人人能就业,家家有收入的目标。建成文体活动中心,现已成为群众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的主要场所。新建居委会工程开工在即,以此为契机,加强社区干部的管理培训力度,完善居委会办公设施,使其成为“为民、便民、利民”的服务平台。

夯实三个基础,以基层社会网络管理促进和谐

一是建立基层工作机构,夯实社会管理的组织基础。成立了以工委书记为组长,主管政法工作的领导为常务副组长的维稳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维稳工作的布置、组织、督查和落实。在每月召开的工委扩大会议上都要专门听取相关科室及村居稳定工作方面的汇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街道建立了综治信访服务中心,在村居建立服务站,以此为基础,在辖区规模以上民营企业中建立综治信访服务室,重点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劳资纠纷、事故纠纷等矛盾问题,为投资商创造了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

二是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夯实社会管理的人才基础。坚持“把机关做精、把一线做强”,坚持“小机关、大基层”,将有限的人力充实到村居工作一线,缓解一线人力紧张的压力,把有限的资金用于一线,集中加强了一线管理队伍建设。实施了机关干部下村挂职锻炼工作,并加强日常管理、监督和考核,为他们展示才能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推进农村发展、促进班子和谐、规范村务工作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在《大港农村选聘综治信访协管员意见》出台之前,港西街自筹资金在每个村聘请了专职综治信访联络员,协助各村信访服务站排查和化解矛盾。

三是健全社情民意反馈网络,夯实社会管理的群众基础。建立社情民意收集、整理、上报、反馈、办理体系,确保民意畅通、群众需求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发挥综治信访服务中心信息沟通枢纽作用,协调相关科室和企业限期对群众信访内容进行回复回访,有效防止了矛盾的激化和升级。同时,各村居还分别选出2名有能力的同志为调解信息员,并规范了信息上报制度。对于群众的来信来访,在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的同时,及时向街维稳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协调相关部门和企业限期对信访进行回复回访,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

健全五个机制,以利益调整促进和谐

一是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在各村居分别建立了矛盾纠纷调解站和村居和谐理事会,开展村居干部和村民“逢四说事”活动,实现信访制度上墙,干部群众见面,热点问题公开,从而使干群关系和谐融洽,有力保障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各村(居)设1-3名工作经验丰富、熟悉法律知识的人员作为来访群众的代理人,采取“帮疏导、帮代理、帮陪访”的工作方法,变“上访”为“下访”,有效避免了集体访、越级访事件的发生。

二是健全群众权益保障机制。实行党政一把手包面、副职领导包片、机关干部包村(居)、村(居)两委成员包村(居)民小组、村(居)民代表包户的“五包”责任制,每半月召开一次稳定工作专题会,敏感时期召开周例会,查找突出矛盾,研究处理急难信访问题。实行“稳定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在矛盾较为集中的部位,特别是针对在建的重大项目、关系民计民生的重要工程等,街工委都逐一进行摸排,立足不出事、最好不出事。

三是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随着一批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劳资关系问题日益突出,易引起劳动关系矛盾。对此,港西街建立了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定期走访辖区企业和厂矿工地,排查不稳定因素,帮助解决劳资纠纷。沙井子二村依克莱斯有限公司在工程建设中出现拖欠工人工资问题;在得知消息后,该村代理人一方面做好农民工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咨询劳动仲裁和司法部门,通过法律渠道对建设方晓以利害,最终双方达成付款协议,保障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四是健全矛盾调处机制。成立了由主管政法工作领导为组长的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组,负责土传下达、组织落实和矛盾调处工作。工作组经常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群众之中了解情况,排查不稳定因素和安全隐患,提早做出应对预案,妥善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对于不稳定因素,注重从企业债权债务矛盾、油田企业和地方农民矛盾、汉族与少数民族习俗矛盾、干部与群众关系矛盾等方面认真仔细全面排查,努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问题解决在基层,做到小矛盾不出村居,大矛盾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

五是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专项分析、专门解决,对重点项目建设、土地流转开发、集体资金分配、重大事件决策提前预见可能引发的矛盾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制定应对预案,抢占维稳防控主动权,有效预防发展过程中的不稳定问题。天瑞水泥项目座落在港西街远景一村,项目建设涉及土地款分配问题。对此,街道领导班子立即进行研究,成立分配工作指导组,一方面到相关镇、村学习,了解操作流程、借鉴分配方案;另一方面向信访办、法院及司法部门咨询,掌握此项工作易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和群众上访问题。通过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分配方案,并全程监督落实情况,期间未出现一例上访事件,保证了项目建设顺利进行。总之,近十年来,港西街始终坚持“和谐一发展一和谐”工作思路,立足街情实际,努力推进港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得到的体会是:发展是工作的中心,没有发展,就难以改善民生和保持社会稳定;改善民生是发展的目的,保持稳定是发展的条件。因此,今后的工作中,港西街将继续把发展和稳定同时放入社会管理的大局中统筹考虑,努力工作,开拓创新,为建设和谐港西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