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刚 杨 兵 王杰力

所谓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地区城镇常住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中国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2%,但城镇化也遭遇诸多困扰,对城市居民而言“堵车、污染、医疗、房贵”等“大城市病”困扰重重,对农民而言“被上楼”、“半城市化”等问题也亟待解决,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在2014年两会后已经出台。在分享国家改革红利惠及民生的同时,农村应从自身角度出发,释放自身要素潜能,利用产业与居住要素组合优势,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以辽宁省新民市大民屯镇方巾牛村为例,它是构建产居集成体系的典型发展模式,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今昔对比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前的窘境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之前,除了与城镇接壤的近郊农村率先发展,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外,我国很多农村都基本处于“日出而起、日落而息”维持生存的生活状态。方巾牛村是这一时期千万贫困村中的典型写照,即使在大民屯镇,它也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自然资源匮乏,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从土地利用条件看,由于宅基地管理缺位,很多农户宅院过大且居住分散,土地资源浪费现象随处可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村耕地总面积为196亩,人均耕地仅为1.2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区域同质化的低增值作物。从居住和交通条件看,百姓居住的是清一色的土坯平房,甚至还有零星草房夹杂其间,人畜混杂居住,污水随意自由排放,养殖户随意堆肥、沤肥现象随处可见;进出乡镇的道路是清一色土路,且狭窄、坑洼不平,“雨季一身泥,晴天一身土”是其真实写照。从产业条件看,基本以大田作物种植为主,二、三产业几乎为零,微薄的村集体收入和个人收入令人惨不忍睹。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后的新气象

在国家不断出台新型城镇化政策后,很多农村虽然不具有先天优势,依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区域特色,不断摸索不同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方巾牛村在东北地区起到率先垂范作用,依靠党的惠民政策和村党支部的坚强领导,土地利用、产业集中、居住环境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从土地综合利用角度,通过村委会的教育、引导和扶持,村民将大量宅基地进行置换上楼,同时开发闲置的废弃土地资源,经过综合整治,土地综合利用率大幅度提高,耕地面积增加到11950亩,为未来经济发展储备大量的土地资源。从发展经济角度,以日光温室大棚蔬菜种植为主导产业,打造“辽绿”牌蔬菜,被誉为“东北蔬菜第一村”;同时,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优化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等项目;此外,在主导产业带动下,蔬果包装业、物流业、餐饮业和住宿业等相关产业都得到长足发展,形成完善的生产服务体系。2013年,村人均纯收入达3万元,村集体收入达50万元。从居住环境看,全部住进由村委会统一设计建造、环境优美的花园式小区,部分村民还住进别墅,所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老有所养、丰富文化生活、安居乐业是村民享受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构建新型城镇产居集成体系的关键要素分析

在构成新型城镇化的多维要素中,产业、土地和人口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关键要素,方巾牛村是成功破解了产业支撑、土地集约利用、农民生活品质全面提升这三个重大问题的成功典型案例。

(一)现代农业产业化形成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产业支撑

产业发展和集聚是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方巾牛村农业发展历经大田期、裸菜期、棚菜期、产业期4个阶段,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量到质的不断跨越,这与其对于优势主导产业精益求精的追求息息相关。

1.特色优势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引方向

产业定位是否准确是衡量产业发展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的惟一标准。在南方发达地区,很多农村从事专业化生产,如浙江省永嘉县桥头镇从价值很低的纽扣做起,最终将其打造成我国第一个农村专业自由市场——桥头纽扣市场,“中国拉链之乡”、“中国纽扣之都”等殊荣使其名满天下。方巾牛村选择一条与桥头镇“工业立村”战略截然不同的发展之路,即“农业立村”战略,就是产业定位、学习考察、实践探索的发展之路。首先,鉴于蔬菜生产在大民屯镇有百年历史积淀,农民具有丰富的种植经验,依据这些特色优势,村支部将棚菜生产确定为富民强村的产业发展方向,坚定不移地以发展设施农业为重要突破口。其次,为借鉴先进地区的棚菜生产经验,带领党员干部、蔬菜大户多次到山东寿光、海城感王等地参观学习,考察后再教育和启发广大村民,在讲解发展棚菜种植优势的同时,让农民解放思想,放下包袱。最后,党员干部带头率先垂范发展棚菜种植,主动帮助农民解决资金、技术和销售渠道等困惑,从思想和实践两方面点燃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热情。从1998年到2002年末,4年间全村棚菜种植发展到3000亩,人均收入实现1万元,是1998年近10倍。

2.规模和质量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产业规模和产业实力是产业竞争力的两大武器。首先,提升产业规模。产业方向锁定之后,借助省、市、县政府大力支持设施农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期,积极争取各方资金的政策扶持,利用市领导包乡指导、镇机关干部驻村指导、村干部一对一帮扶等措施,千方百计帮助农民解决产业规模问题。同时,村干部远赴吉林、黑龙江等地不辞辛苦开发市场,最终赢得了村民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曾经迟疑观望的村民,纷纷加入棚菜种植大军的行列,全村的棚菜种植规模迅速扩张。其次,增强产业实力。2013年,全村实现的温室大棚全覆盖,“北方寿光”和“东北棚菜第一村”等荣誉称号也接踵而至,蔬菜产品远销华东发达地区,并走进东北亚周边国家的百姓餐桌。村民摇身一变从农民转为老板或管理者,每天都有超过3000人到这从事相关工作,已经成为吸纳周边地区剩余劳动力的大市场。

3.延伸产业链是现代农业提档升级的有效途径

产业提档升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这里设施农业是延伸产业链的主战场,聚集财富的洼地,也是农业生产走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方巾牛村的实践证明,充分利用设施农业现有的特色优势,围绕“生态、绿色、健康”理念和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积极引进农业品牌公司,深入推进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战略,大力实施种植品种的换代升级,广泛开展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试种、推广,加快蔬菜研发中心、蔬菜配送中心、农产品深加工中心和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步伐,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全面提档升级,提高现代农业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如图1)

(二)创新土地经营管理拓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空间

盘活土地资源是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在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前提下,需要大胆创新土地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探索出土地使用效益最大化的有效方法。

1.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

按照产业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坚持依法、自愿、有偿三大原则,采取土地在本村村民之间自由流转,村集体经济统一流转等形式,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实现土地经济效益最大化。(如图2)

实践证明,到2010年,方巾牛村1.2万亩土地全部实现流转,在此基础上,又先后利用周边村庄的流转土地5000亩,全部用于棚菜生产和深加工,极大促进了土地集约化规模经营和利用效率。

2.大力实施综合整治,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益

统筹推进“田地、河渠、道路、林地、村庄、房屋”的一体化综合整治,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零散耕地、“边角料”地、疏林地、荒地、盐碱地的复耕复垦、填洼排涝、土壤改造力度,既扩大了良田规模,又提升了土地综合利用效益。截止到2013年底,方巾牛村累计改造农田近800亩,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如图3和图4)

图1 方巾牛村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图

图2 方巾牛村种植蔬菜土地集约化利用

图3 方巾牛村整治前土地规划图

图4 方巾牛村整治后土地规划图

3.统筹推进宅基地置换,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农村宅基地置换是促进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推进城镇化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对于耕地保护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方巾牛村利用2009年被确定为沈阳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的契机,通过农民住宅的“拆旧建新”措施,将原有宅基地置换出来进行复垦复耕,村里共盘活存量土地1820亩,除350亩用于建设农民新村外,其余1470亩全部作为村集体资产由村里统一经营管理,村民统一入股分红,这样操作既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又让农民分享到改革的红利,变潜在的土地资源为现实的土地资本,进而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农民产居一体化推动新型城镇的就地市民化

百姓安居乐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所在。城镇化建设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即“人的城镇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也同步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即加强村容村貌的整体建设、提升全体村民文明素质,最终让农民既不离开维持生计的土地、也离开生养依存的乡村,足不离村就能实现“就地市民化”,过上城里人的辛福生活。(如图5)

图5 方巾牛村产居一体化要素模型

1.统筹规划,一体化同步推进

农村应该积极顺应富裕农民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强烈愿望,立足于本村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着眼于本地长远发展,科学制定与本村特点相适应的新型城镇规划,统筹推进土地综合利用、农民集约集居、道路交通规整、齐备公用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同步建设,促进了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村社管理的一体化建设,为高起点推进农村新型城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2.农村环境整治,完善配套基础设施

农村应该大力加强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加强生活垃圾、污水废水的集中整治,推进村屯周边道路的改建与扩建,如果有条件依据村屯实际需要逐步提高道路等级,全面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实践证明,方巾牛村新建公路13公里,主干道、村里巷路全部实现沥青路面,居民小区同步实现集中提供煤气、自来水、暖气,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卫生所、中心广场和休闲健身花园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3.农民集中上楼,改善农村居住条件

依据农民自愿、循序渐进原则,村委会通过有资质的评估公司对农民现有住宅进行资产评估,根据评估价格和新楼价格的差值,利用价差补偿方式进行房屋置换,依据有序原则分期分批推进农民上楼集中居住,进行集中化管理和服务,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到2012年末,方巾牛村共建成居民住宅楼58幢,以及少量的别墅,1003户村民全部住进农民新村。

4.农村社会保障,提升村民社会福利

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民生活保障和质量提升的重要支撑。创新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的有效方式之一,即成立村级农村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将集体资源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实现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作用。方巾牛村除了保障村集体资产不流失外,还解决了老年村民的后顾之忧,具体做法是通过成立村物业管理公司,组织65周岁以上老年人自愿参加物业保洁工作,给予每人每月800-1000元的生活补贴;65周岁以上老年人给予每户7000元上楼装修费,并赠送一间20-22平方米的库房,免收取暖费、水电气费等优惠政策;村委会每年为75周岁以上老人发放500元的春节慰问金。总之,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福利福祉已经惠及方巾牛村全体村民。

5.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建设农村和谐家园

随着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利用广播室、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网络信息室,组织开展村民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广大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如舞蹈队、秧歌队、乐器队等。以方巾牛村图书阅览室为例,新建图书室购置了上千册文化、科普类书籍,缕缕书香在陶冶了村民情操同时,也调动了村民学习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的积极性。此外,通过开展“文明家庭创建”、“‘六争六创’星级竞赛”等活动,引导全体村民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村风民风,促进乡村和谐稳定。(如图6)

图6 方巾牛村整治项目工程支出费用一览表(万元)

农村产居集成模式的有益启示和借鉴

(一)富有改革创新的村领导集体

带头人是村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核心的关键,坚强有力、素质过硬的村基层干部队伍是确保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助推器。方巾牛村党支部书记把全村幸福当成本人“最大的家事”,凭着敢闯敢拼、永不言败的精神,与时俱进的超前思维,大公无私的人格魅力,影响和带出了一支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埋头苦干的乡村基层干部队伍,引领全村逐步走上新型城镇化的幸福康庄大道。

(二)科学可行的统筹发展规划

回顾方巾牛村的发展历程,无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立足当地实际,顺应时代要求和群众期盼,全方位思考和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使方巾牛村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一条清晰的发展主线,避免了盲目建设,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方巾牛村的做法启示我们,推进农村新型城镇化必须从一个地区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在保持发展思路稳定性和政策措施连续性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这样发展起来的新型城镇才能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

(三)特色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

没有产业,新型城镇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产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方巾牛村立足于当地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将小村庄打造成东北棚菜重要生产基地的同时,也吸引外地龙头企业不断入驻,带动城市的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向农村转移,为农民就地城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做法充分证明,推进城镇化必须因地制宜,选准适合本地发展的主导产业,并持之以恒推进产业发展并不断延伸产业链,切实为农民提供稳定的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实现以产兴村、以村促产的产村融合发展模式。

(四)统筹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统筹同步有序推进,否则将会出现前功尽弃。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是指消灭农村,改变农民的户籍和住所,或者离土离乡,而是着眼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产业农村协同化,土地利用集约化、基础设施标准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社会保障同城化,切实做到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步转变,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

图7 第六产业模式示意图

(五)发展“第六产业”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为了更好理解第六产业,以法国每年接待7600万游客为例,其中因葡萄酒而来的游客达700万,葡萄种植属于第一产业,葡萄酒加工业属于第二产业,葡萄园观光属于第三产业,其模式就是将种植、采摘、酿酒、售卖、观光、丰收庆祝等融合成新型的“第六产业”,从而产生传统单一产业没有的叠加乘数效应。(如图7)从方巾牛村的实践经验看,在我国的新型村镇建设中,以“第六产业”进行产业布局,重点依托当地的传统农业,延伸发展产业链条上的农产品深加工和特色农业,创新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旅游、村镇经济服务业,将三次产业叠加成为“第六产业”进行一体化产业布局。

结语

我国正在进行的城镇化建设无疑是全球最大规模的一次城镇化历程,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到2033年要达到70%。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城镇化,那种发展模式更适合中国国情呢?从政策和规划上,让城镇化与农业化的融合发展,在考虑中小乡镇产业承接能力的同时,实现了科学的产业配置,即扶持农业,降低工业比重,提高服务业。最为重要的是,国家希望农村人口不用背井离乡,有更多的机会就近就业,在原住地区改善生活发展条件,就地转移实现市民化。

参考资料

1.《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N].中国公路网,2014.3.17:共31章.

2.王刚.辽宁沿海经济带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J].中国发展,2013(6):86-89

3.柴宗刚.推进村庄整治规划构建和谐优美村容村貌[J].小城镇建设,2012(2):65-69.

4.王缉慈.从“纽扣集团”谈起——培育我国的竞争优势产业区和地方创新系统[J].中国国情国力,1996(11):41.

5.王海存.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垦,2012(7):34-35.

6.马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问题及因素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8):117-118.

7.冯海峰等.城市边缘区村庄土地利用探析——以沈阳市大民屯镇方巾牛村为例[J].建设科技,2010(2):80-81.

8.冯双生,张桂文.宅基地置换中农民权益受损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12):31-39.

9.思维.发展重点小城镇推进农民就近就地市民化的探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3(6):5-9.

10.徐三头.加快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业园区建设——南京市高淳区农业园区建设情况调查[J].江苏农村经济,2013(11):31-32.

11.湛方栋等.农村环境整治:村容整洁的实践路径[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2):117-123.

12.马智利,石昕川.基于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背景下的宅基地确权和流转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11(3):12-14.

13.高源,黄卫东.新时期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制约因素及路径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0-62.

14.庄琪,陈爱玉.泉州市洛江区农民文化生活的现状与思考——罗溪镇后溪村实证研究[J].台湾农业探索,2010(4):54-56.

15.李兰昀,吴朝宇,李恺.重庆市主城区小城镇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策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12):8-14.

16.邬贵阳.奉化种植类农业主导产业的筛选与排序[J].浙江农业科学,2014(3):430-435.

17.王志刚,江笛.日本“第六产业”发展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1(3):80-83.

18.新华社.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N].新华日报:国内国际新闻,2013-7-7: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