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西青区付村中学校长 孙国兰

教师精神文化建设的初步尝试与思考

■天津市西青区付村中学校长孙国兰

关于学校文化有不同的内涵界定。笔者更倾向于这个观点:“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一种整合和结晶,”由此可见,学校文化更多的是隐性的,那么怎样挖掘和传承呢?我们除了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让它“显山露水”外,更加关注精神文化的传承,它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

挖掘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发展的灵魂,它影响着学校管理和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其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无论你承认与否,有种精神都客观存在于师生中,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及校园的每个角落中,绝不是行政开个会或是校长拍拍脑门想出来的。它生于学校自身并得到全体师生的认同和维护,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源泉。挖掘学校精神要从学校发展史中寻找,更要关注校园中师生人力资源的开发。以史为鉴,以心为镜。

要让学校精神达成共识,挖掘就要入心。我们采用“头脑风暴”挖掘教师内心潜在的学校价值取向,提炼十几年的成功基因。利用年级例会,9位行政干部分成3组同时到年级组进行“头脑风暴”,广泛征集教师对学校文化的认识、学校内在的价值观以及心目中的学校价值取向。每组进行3轮发言,每人每次限说一条。因会前不通知,不给思考时间,所以大家本能地谈出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会上老师们发言热烈,场面令人感动,大家提到了“付中教师的奉献和拼搏、团结友爱、素质教育与优秀升学成绩的完美统一、老教师的传帮带、崇德尚学、乐道树人”等近300条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学生座谈会、家长问卷调查征求建议。学校经梳理归纳,明确了“团结拼搏、和谐进取、真诚善良、谦虚踏实、自律自强、博爱包容……”等13条学校精神与价值取向。“头脑风暴“挖掘活动不仅是教师间心灵的碰撞,精神的洗礼,也初步达成了对学校文化的共识。它来自于民间,根植于教师心中。学校各项工作只要本着尊重和弘扬这13条主流精神开展,就会顺民心合民意,文化建设才会深入持久,有生命力。

培植

精神文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在“一训三风”口头解读,更不是几句口号就能深入人心。培植学校文化必须溶于日常的具体活动中。犹如“盐”和“汤”的故事,不能先吃盐再喝汤,盐只有溶在汤里,汤喝起来才会鲜美可口,耐人寻味。如此,文化建设不能孤立存在。为在群众中培植校园精神,我们开展了“发现感动,交流共享”主题下的系列活动。

如每月在师生中征集“付中故事”。其实每天我们都在感受着身边感动的人和感人的事,这些人和事就是学校精神的具体体现。通过付中故事发现身边的感动,用身边的典型、平凡的人物、简短的故事引领着学校主流文化,代表着学校的核心价值取向,抓住典型,放大光环,使其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有一位老师在故事中写道:一位用生命工作的老师,描述了孙老师利用业余时间全员家访、整理全册课件、批作业、编写导学案、义务辅导学生。孙老师的故事诠释了付中奉献精神;一位刚入职一年的年轻老师在故事中写道:“集体备课分配会上,正在窃喜我只精备一章内容时,听到经验丰富成绩突出的王老师(教龄16年)说‘这册改版后的教材我没教过,不是很熟,所以你们按照分工各自准备,但我每章都需精备。’听到这儿顿感惭愧,我是新老师,更应该精心研读教材,怎么还为自己偷懒庆幸呢。”王老师的故事代表了付中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还有一位老师在故事中写道:“董老师长期在毕业班担任化学课,身体健康欠佳,说话气力不足。她的课上学生安静规矩,学习努力,成绩总是在年级第一,从没听到她在课堂上大声批过任何一名学生,奥秘在哪?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答案。原来董老师多年来一直坚持每周用书信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怪不得没有看到董老师找学生谈话,可学生却出奇地与她贴心。董老师开玩笑地说,‘没办法,自己说话没气力,再说孩子们在校时间也很紧张,没有那么多时间面对面。歪打正着,这样的交流效果更好。’”董老师的故事体现了付中老师的敬业精神……付中故事很多,每个故事的背后都潜在着一种精神。我们需要用文化诠释和行为实践之间的衔接点和承接点。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曾说“必须读懂看起来单纯的事件背后所隐藏的复杂性。”每月付中故事的征集让大家带着感动和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这不仅改善了校园人际关系,也让整个校园充满了正能量。

除此,我们每月还要评选“月度人物”,评选权在各年级组和各处室,每月可推出一两个人。“月度人物”不一定是十全十美的优秀教师,只要在这个月,她(他)在某一方面做出了值得他人学习、借鉴或令人感动敬佩的事情,而这些恰恰能够引领学校的13条主流文化,就可由年级组评定为月度人物,然后在全校每月的第一个升旗仪式上,大声宣读事迹和人物解读,接受学生献花和表彰,并制作成精美的海报张贴在校园。评选手段不重要,关键是过程和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才是教育艺术”。年级例会上,当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述说着彼此的付出时,就是在弘扬正能量,就是在每人心中埋下付中精神的种子。一年来我们评选的月度人物有统考科目的老师也有音体美等非统考科目的老师,有后勤服务人员也有不在编制的卫生保洁阿姨。在挖掘传扬中大家口耳相传,主流精神因此得到尊重和弘扬,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文化渐渐转化为大家的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精神文化的塑造也就有了良好的开始。

主题系列活动还有“退休教师纪念册”,老教师带走的是全体师生的祝福,留下的是奋斗的成长经历和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精神。每年年底我们要举行十大亮点工作、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学习型教师、优秀师徒对子、优秀教辅人员、感动校园十大人物评选活动;每年教师节、元旦征集优秀贺辞贺卡,一张贺卡一个故事,一句贺词一份感动。每次活动都是师生一次精神的洗礼;打破常规的毕业典礼更是师生情感的升华;“好点子”评选让在校每个人都参与管理做主人,感受到了自己的重要和认同感;明诚、明信、明礼、明义、宏远、宏德……”富有哲理的班级命名让育人目标落到了实处;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节、教学节不仅是师生展示的舞台,更是学校家庭社会沟通交流的桥梁;学生通过社团、主题教育、年级特色活动等发挥活动育人,活动育文化的功效。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优秀的师生,就会弘扬一种精神,文化在日经月累的积淀中形成。

传承

精神文化要用故事传播,设机制培育,靠制度延续。文化化人,文化育人是慢工程,要靠强有力的制度文化保障。3年的文化建设实践让我们看到了欣喜的变化:管理简单清晰,课堂活跃,教师充实,学生快乐,家长放心,成绩突出,社会认可,学校健康和谐发展。这得力于具体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做到了规范与灵活的统一、科学与发展的统一、制度与人文的统一。围绕精神文化建设主题“发现感动,交流共享,积淀文化”做到了“管”与“导”的和谐,“人”与“事”的和谐,“情”与“理”的和谐。

以文化引领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必须要有制度保障。我们将在继承学校原有文化与价值观的基础上,在主要领域明确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制定《付中三年行动纲领》,明晰育人目标,让文化引领师生发展,让使命督促师生前行,让愿景激励师生奋斗。搭建师生自主发展的舞台,把学校办成师生幸福的乐园。构建互动的领导和管理体系,文化育人,真正实现由管理人向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服务人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