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东丽区徐庄小学  李志璐



关爱学生有教无类
——浅析外地学生教育教学问题

■天津市东丽区徐庄小学李志璐

从看见学生的第一眼起,他们那一张张稚嫩的小脸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我相信,每一名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的故事,都会有令我难忘的精彩瞬间出现,我期待着学生为我带来的惊喜!我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投入了工作。

通过在徐庄小学教课,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要用爱充满我的教育生涯!

我所教班级的所有学生都是外地生,大都是来自沈阳、山东、安徽、湖南、广西等地方的学生,他们身上带有不同地方的生活习性和性格特征,东北学生明显能说善辩,而且更加愿意帮助人;山东学生大多学习很刻苦,有一种山东大汉的风采;来自南方的学生就显得很温顺,他们的感情很细腻,但又不缺乏大度。总之,这些外地学生让我颇有感触。

尽管这些学生有很多不同的特点,但是他们又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都是身在异乡的外地生。从社会角度来讲,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属于弱势群体——经济上缺少基本保证,政治上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教育教学问题就更应该引起社会、学校、教师等各个方面的重视。进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更加关注这些外地学生的生活学习,并逐渐发现外地学生和本地学生有着明显的不同:

首先,他们的生活处境不同。

生活处境又分为家庭条件、生活环境、生活状态。第一,外地学生的家庭条件普遍较低,甚至有的家庭没有基本的生活保证,学生家长大都以做小买卖来维持生计,记得在一次单元测验时,一道题是量词的运用——一片(),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片(肥肉),这时其他同学捂着嘴笑,后来我才知道这位学生的家长是卖猪肉的,看来父母的职业已经深深的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了,无法抹去。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家长也有卖菜、卖水果、卖早点等等,因此,我很理解家长们为他们自己的孩子日夜奔波的辛勤。第二,外地学生的生活环境很差,记得一次家访,我走进那件黑暗的小屋时,室内的一切让我很吃惊:家里除了一些简单的家具以外,简直没有下脚的地方,一张破旧的小床,床单油腻腻的,矮矮的小方桌上还摆着一家人中午吃过的饭菜。事后,我问这名学生 “在家里你怎么写作业啊?”他轻松的告诉我,“在床上写啊”。我难以想象,若是我生活在那样的生活环境里将是怎样状态!一些外地学生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差,但是他们的生活状态却令人担忧。第三,外地学生的生活状态存在不确定性,由于家长大多在外做买卖,平时也就没有时间管自己的孩子,记得一次,我请一名家长到学校来,只见他从远处急匆匆地向我跑来,身穿一个大长袍,衣服上都是油,他很抱歉地和我说,“刚刚卖完早点,不好意思让您久等了”。他这样一说,倒让我觉得心里有些不安。对于缺少家长督促的学生,他们的自觉性比较差,作业的完成质量不是很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监管,做到 “一天一得”。

其次,学生的心理过于成熟。

在津的外地人员很少是独生子家庭,这时,年龄较大的孩子就在家中承担着 “小家长”的角色,帮助父母打点生意,做家务,帮助照看弟弟妹妹,这样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了不平衡感,我在平时批阅周记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周记中抱怨他们的父母偏爱于他们的弟弟妹妹,他们内心的 “恨”,超乎了我的想象。

再次,外地学生的个人卫生较差。

接班的第一天,我就发现了几名学生衣着打扮的怪异,明明是夏天,为什么要偏要穿上厚厚的校服外套呢,他们身上的衣服显得皱皱巴巴,而且脏兮兮的,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身上的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地发现,不是他们不讲究卫生,而是压根就没有这个概念,一次,一名学生的头发里散发着一种奇怪的味道,我关切地问,你什么时候洗一次头啊,他愣了愣说不知道,这让我很吃惊,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居然不知道什么时候洗头,更别提什么时候理发了,但是孩子终究是孩子,一些本地孩子用鄙夷的眼光看着他们时,孩子心里自然会产生自卑,那躲闪的眼神,胆怯的声音说明了一切。我从那时起,改变了对外地学生的看法。

最后,外地学生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

由于家长工作很忙,加上一家中有两三个孩子,甚至会更多,家长根本无法对孩子的生活、学习做到面面俱到,更有一部分外地学生家长根本就不识字,种种原因导致学生在学习方面很散漫,当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一次,单元测验后,我让学生把试卷拿回家,让家长阅完卷签字,谁知道,全班40名学生,竟然有11名学生没有将家长签字的便条拿来,我很奇怪,便挨个询问,我这才知道有五六个学生的家长不会写字,有一些学生是跟着亲戚生活,根本没有人过问他们的学习,其中有一个学生的回答让我很吃惊:我有两个妈妈,三个爸爸,不知道该找谁签字。天哪,我听到这句话时,像是五雷轰顶,这不是只能在电视剧里看到过这样蹊跷的情景吗?难道现实中也有?一系列的问号在我脑子里出现。

这些问题是本地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所没有,而外地学生面临的这一切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以后的生理心理成长,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对这些学生给予特殊的爱,一个想法灌入我的脑中:让爱充满我的教育生涯,用爱关注每一名外地学生。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探索了一些有助于外地学生培养的针对性措施:

第一,从生活中关爱学生。

生活环境、生活状态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了让学生在学校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家里的学习状况,并适当调整作业设计,由于外地学生家长大多无暇顾及学生学习,而且大部分学生在家里无法进行背诵这项作业,我便尽量将背诵课文放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背诵,争取让大部分学生将其在课堂上完成,以减去家长部分负担。同时,在学校里,学生难免有不舒服的时候,一些常备药物、温度计、创可贴随时放在办公室里,一次,班里一名男生发烧,我便让其用温度计测体温,谁知他不会用温度计,碍于男生的自尊,我便找了另一名男生为其量体温,这时的孩子像一个温顺的小猫,我知道他们需要老师、家长、同学的关爱。

第二,从心灵上关爱学生。

学生的心理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健康成长。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心理有问题的学生,他能够在学习上积极追求进步,在生活中与身边人和谐共处。退一步说,就算学生成绩优秀,但心理上存在问题,他不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能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处境,他又怎么能成长为有用的人才呢?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更加注重与学生的心灵沟通,毕竟十一二岁的孩子是有一些自主思考的能力了。由于我是语文教师,便通过写周记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孩子们在周记中畅所欲言,写他们在家中的琐事,在学校与伙伴们的趣事,与家长的隔阂等等,从周记中,我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灵,了解了一十二岁的学生的心理,并对每一篇周记进行批阅,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体会学生的喜怒哀乐,有助于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三,从思想上关爱学生。

“关爱学生”的工程要求,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提高政治素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生党校和团校的活动机制,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充分体现教育主阵地作用。做到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道德认知与情感体验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切实加强学生的道德规范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外地学生更需要思想教育,通过谈话让他们理解家长的辛勤与苦衷,做一个理解父母,关爱父母的好孩子。在一次习作中,我主张让学生给家长写一封家书,说一说父母对自己的不理解,抒发一下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学生们的习作充分体会了他们的真情实感,我想这是本地学生所无法比拟的。

第四,从学习中关爱学生。

外地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学习态度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例如,分层作业设计,这在小学阶段运用的很少,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分层作业,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写一些生字词、课文背诵段落等方面的练习,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多让他们做一些课内和课外阅读。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进取心,针对抄写生字词这项作业,我采取了奖惩制写作业法,即让学生提前预习生字词,然后进行默写,默写全对者不用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这样会有几个基础好的学生不用花那么多的时间做一些无用功了。而其他学生也为了少些几遍生字,会更加努力的预习课文,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也随之提高了,自信心也增强了,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同时,外地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是很高,在进行作文指导时也更加下功夫。

无论学生来自哪里,学生的学习基础怎样,我们都要用爱去关心他们。一名教师应该有爱,因为爱是教师内心燃烧的火焰,是教师照耀人生命白昼和黑夜的太阳;因为爱会使学生的生命更加绚丽,使学生的微笑像一缕春日的阳光;因为爱会让自己的愉快感染周围的人,让自己的笑声驱走他人的烦恼和忧伤。外地学生对爱的渴望,告诉我们,一名教师就应该让爱心充满自己的教育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