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源

中俄贸易现状分析

◆王冰源

一、从贸易方式方面谈,两国贸易方式不规范

中国和俄罗斯的贸易最早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最初是易货贸易,使用的是非现金交易方式,地区主要是在我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接壤的边境地区。后来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在逐渐升温,特别是在2008年,当年的贸易额创了新的历史记录,达到560亿美元。后来,也逐渐开始改变两国的贸易结算方式。虽然在2002年签订了有关贸易结算的文件,但是当时中国与西欧国家的贸易额较大,与俄罗斯贸易结算的额度并不是特别大。所以,本币结算的意义并不重大,谈判和试点没有正常进行发展。当前的集中支付代理银行也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代理银行有时会违反规定操作,“零余额”现象不清零现象时有发生。账号和收款单位不相符,不能按规定把资金按时划回到国库部门,致使零余额有余额,导致了占压财政资金。有时候,“零余额”账户与其他账户划转资金,而银行没有控制“零余额”用户,这使得预算资金脱离了零余额账户之外,脱离了人民银行的监管。“先清算,后支付”的现象仍然存在是因为代理银行和支付系统不严密,代理银行操作的工作人员存在随意性。一些代理银行对集中支付业务不重视,对集中支付业务内控管理松弛。众所周知,信用证是银行为了保证买方或进口方有支付能力的凭证,用银行引用代替了商业信用。尽管这种被认为是安全的收汇方式,但是随着次贷危机的逐渐深入,“信用证”也开始变得不信用,同时也预示出口企业的收汇风险在逐渐增大。

二、从结构方面谈,两国贸易结构单一

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商品多为俄罗斯的优势产品,比如矿物燃料、润滑油和有关原料和有关原料的制成品。可见,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主要是初级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一半以上中国都是美国、德国进口的,而从俄罗斯进口的数量极少。比如2011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初级产品总额达到331亿美元,占了那一年进口总额的82%,工业制成品的进口额为71亿美元,占了总额的17%。俄罗斯从中国进口的主要是工业制成品,中国的商品因其价格便宜,在俄罗斯很畅销。但是中俄贸易结构呈现出了很明显的单一的特点。中国和俄罗斯的大部分是产业间的贸易,但是产业贸易并不发达,中国和俄罗斯的的产业竞争性比较弱,互补性很强,互补性远远大于竞争性。这种单一的贸易结构不利于更好的促进双方国家的经济发展。

三、投资规模小

中国长期以来总是瞄准西方的发达国家,但是却没有把发展中国和俄罗斯的经贸领域的合作提高到应有的战略高度。没有形成开拓俄罗斯市场的的确切的整体的规划。中国与俄罗斯的供给结构的互补性特别具有挑战性,中国特别想从俄罗斯大量进口军用技术、资源性产品,但是在这方面俄罗斯却有一套极其严格的出口限制,而这是不能正常满足中国需求的。伴随着俄罗斯的进口产品的多元化,这造成了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的产品有了更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挑战,西方的各个国家正在迅速抢占俄罗斯的市场,而我们中国的出口的优势在不断的下降。假设中国在俄罗斯的贸易投资规模超过英美国家,那么中国的产品将会在俄罗斯继续畅销。

四、国家文化的差异

在国际贸易中,社会文化因素对一个国家同其他的国家进行经济的交往具有重大的影响。中国和俄罗斯虽然都有特别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却分别属于不同的文明。中国拥有上下5000年的历史,尊崇儒家文化。而俄罗斯的历史大约700多年,是独特的亚欧交织的文化。而不同的历史文化也肯定会对影响到双边的贸易。俄罗斯人对待中国的态度也存在两派,一派是仰慕中国的文化、经济,希望多多的和中国进行贸易上的合作,另一派认为,中国人口众多,认为通过经济贸易,中国会向俄罗斯移民。还有的担心中国会对俄罗斯进行报复,因为沙俄掠夺了中国的大面积领土。谈及到国别文化,中国一直信奉中庸之道,而俄罗斯民族更加理性和现实,缺乏的是深谋远虑。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了,但是此时的中国的经济却在快速增长,一些中国商人开始对俄罗斯的经济失去信心,同时也失去了大量好的贸易机会。上述这些都会影响到中俄贸易的健康、持续、稳步发展。

五、商品质量低

开拓市场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商品。在国际贸易中,中国的商品一直有“物美价廉”的美称。但是,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中国和俄罗斯重新打开国门时,中国的商品大批量涌入俄罗斯,为了谋取较大利润,中国竟然把大批量的假冒伪劣产品输送到了俄罗斯,而这产生了极其不好的影响。除此之外,中国的一部分企业对开拓俄罗斯的市场有错误的认识,把俄罗斯作为推销质量低而廉价的场所,这缺乏长远的打算。这些产品的质量无法同发达国家的产品相竞争,西欧国家利用自己发达的技术,充足的资金,着手提高产品质量,创造了国际大品牌,在俄罗斯的市场上越来越畅销。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产品质量低,商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没有品牌商品。这严重影响了中国产品在俄罗斯市场的形象和名誉。为了提高中俄的贸易总额,中国企业必须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减少成本,提高商品的质量,创造有影响力的国际品牌。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