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姣

京津冀区域创新差异多尺度研究

◆李 姣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区域创新发展新版图的重大战略抉择。雄安新区战略也为京津冀区域的可持续性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运用标准差指数、变差系数、泰尔系数和集中度指数,在省域(北京、天津、河北)、轴域城市群(京津发展轴、京保石发展轴、京秦唐发展轴)和市域(河北省11个地级市)定量分析多空间尺度下京津冀区域创新差异,并对差异的原因进行因子分析。研究表明,在省域、轴域城市群和市域下京津冀区域创新差异明显,创新集聚存在区域空间集聚效应,且创新差异依次减小,但是影响不同空间尺度京津冀区域创新差异原因不存在一致性,因此促进不同空间尺度下京津冀区域创新发展需要多层次、多样化政策支持。

京津冀区域;区域创新差异;区域空间尺度;创新集聚

一、引言与相关文献回顾

雄安新区发展战略开启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新定位,激活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乃至中国经济的新增长极,新的创新驱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部署下,京津冀区域内部创新发展不平衡性已成为有效疏解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正面临着促进创新发展与缩小创新差异的双重压力,如何更好实现创新资源有效转移、实现区域城市间创新联动,是京津冀创新生态系统中各级创新主体面临新的挑战。仅此,基于京津冀区域创新资源与创新人才集聚北京、天津,呈现单向流动的现象,考察京津冀多空间尺度下,如以北京、天津和河北构成的省域、以京津发展轴、京保石发展轴和京秦唐发展轴的城市群构成的轴域、以河北省11个地级市构成的市域,区域创新差异以及区域创新资源集聚效应,深入剖析不同空间尺度下,京津冀区域创新差异的成因以及成因对比,并更好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不仅是对区域创新理论的进一步深化,而且提供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多层次、多方位、多样化政策支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根据2015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北京综合区域创新实力位居全国第五位、区域创新潜力位居全国第29位,天津综合区域创新实力位居全国13位、区域创新潜力位居全国14位,河北综合创新实力位居全国16位,区域创新潜力位居全国23位。可见,京津冀省级行政区域创新实力北京居首,天津、河北区域创新潜力均超过了北京。因此,在京津冀区域内创新实力与潜力存在差异,深入剖析京津冀区域内部不同空间尺度下,创新资源外溢、区域创新联动,这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于区域差异多尺度研究,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范业龙(2014)对中国粮食生产区域差异从地带、地级、省级多尺度进行分析。王少剑(2014)从地区尺度、地级尺度、县级尺度和城乡尺度多尺度研究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全球化、简政放权、固定资产投资是区域创新差异主要影响因素。陈培阳,朱喜钢(2012)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了多尺度研究。管卫华(2006)从不同尺度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在制定区域政策时应考虑区域差距波动的短期性和长期性。

有关区域创新差异研究,Cooke等(1998)欧洲十一个区域内区域创新政策与创新基础设施进行多样化创新区域。Chung(2002)将韩国区域创新系统进行多尺度分析,研究区域创新差异。丁军(2016)基于专利授权数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进行区域、省域和市域多空间尺度研究。肖刚(2016)研究中国区域创新差异中表明区域创新差异与区域创新类型转移、领域创新环境之间关系。蒋天颖(2013)研究区域创新水平存在的差异及其时空格局演化。张战仁(2013)从空问报酬递增效应视角研究集聚有路径依赖,形成创新互动,是发达地区的优势。

有关京津冀区域创新差异研究,孙久文(2014)指出京津冀地区发展不应仅局限于两市一省空间尺度,研究功能疏解与产业转型中更应深入城市尺度。然而,宋之杰等(2008),张换兆等(2011)鲁继通(2015)等学者们均仅从省域对京津冀区域创新差异进行分析。有鉴于此,尽管学者们针对京津冀区域创新差异进行了一定研究,学者们大多从北京、天津和河北省域空间尺度下或市域尺度,进行剖析,但是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空间定位进行省域、轴域和市域多尺度研究并不多见,仅仅将京津冀区域划分为省域和市域研究,不引入轴域空间尺度研究,在雄安新区新创新驱动、新增长极战略下,有失研究的全面性。此外,己有研究还没有详细分析对比不同空间尺度下京津冀区域创新发展多样化政策支持。本文深入京津冀地区多空间尺度,进行区域创新差异研究。

二、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范围。为研究京津冀地区内部不同空间尺度创新差异现状,本章研究范围主要将京津冀区域划分为“省域”(即北京、天津、河北省级行政区域)、“轴域”(即京津、京保石、京秦唐发展轴轴带上城市集群)、“市域”(即京津冀区域发展节点城市以河北地级市为主)三个空间维度。如表1所示:

表1 京津冀地区多尺度研究范围

(二)数据来源。本文测度区域创新差异的标准差指数、变差系数、泰尔系数和集中度指数的指标是:每万人专利授权数,数据来源于北京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和河北省经济年鉴以及石家庄统计年鉴、保定经济统计年鉴等11个河北省地级市统计年鉴,依次整理了2005-2016年研究所涉及的北京、天津和河北省11个城市专利授权数和人口数。京津、京保石、京秦唐发展轴的数据来源于城市群数据之和。

(三)研究方法。为了详细反映京津冀城市群中省域、轴域和市域三个尺度的区域创新差异,本文对每万人专利授权量采用标准差指数、变差系数、泰尔系数和集中度指数进行三个空间尺度三组定量分析。反映出2004-2015年时空矩阵下创新差异变化趋势及集聚程度。

三、京津冀区域创新差异多尺度分析

(一)京津冀省域空间尺度下,区域创新差异现状。省域尺度上,两市一省的标准差指数(Sd)逐年增长,2010年和2012年增长率较2009年之前较大,仅在2011年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仍为增长态势。变异系数(Cv)呈现较平稳波动,其值在0.8左右浮动。集中度指数(CR1)波动态势较稳定,其值0.65左右浮动,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北京。Theil系数(Theil)在(0.2-0.3)范围内波动变化,且变化趋势较平稳,不存在高速增长态势,可见区域创新不均衡相对态势下降,省域存在缩小区域创新差异的潜力。综上近几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北京、天津、河北创新存在差异,差异较大但有缩小差异潜力。

图1 区域创新差异——省域

(二)京津冀轴域空间尺度下,区域创新差异现状。轴域尺度上,京津发展轴、京保石发展轴、京唐秦发展轴的标准差指数(Sd)逐年增长,其值小于省域标准差系数,即轴域差异较小。变异系数(Cv)平稳在0.2左右,较省域波动较小。集中度指数(CR1)平稳在0.38左右,创新资源集聚较为均衡,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京津发展轴。Theil系数(Theil)在(0-0.15)范围内波动变化,且变化趋势较平稳,不存在高速增长态势,轴域存在缩小区域创新差异的潜力。综上近几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下,三大发展轴轴域存在创新差异,且小于省域创新差异增长趋势,轴域城市群有缩小创新差异走势但是也小于省域。

图2 区域创新实力——轴域

(三)京津冀市域空间尺度下,区域创新差异现状。市域尺度上,11个节点城市(河北省地级市)标准差指数(Sd)逐年增长,其值小于省域和轴域。变异系数(Cv)波动幅度比前面两个尺度波动较大,其值在0.4-0.6之间波动,较轴域偏高,较省域偏低。集中度指数(CR6)稳定在(0.58-0.68)左右,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石家庄、保定、廊坊、唐山、邯郸、沧州,且市域创新集聚比省域、轴域创新集聚效应更强。Theil指数(Theil)在(0.1-0.18)范围内波动变化,且变化趋势不如前面两个尺度平稳,不存在高速增长态势,但是存在较小幅度增长,综上节点城市存在创新差异,市域创新差异增长趋势小于省域创新差异增长趋势,大于轴域创新差异,且市域存在缩小创新差异潜力,较轴域潜力较强。

图3 区域创新差异——市域

(四)京津冀区域创新要素空间集聚效应分析。2015年从市域空间尺度下高产出的地域与高产出的地域创新要素集聚,低产出的地域与低产出的地域创新要素集聚,京津冀创新空间组团分布态势明显。(如图10空间分位图所示)创新要素主要集中在石家庄、保定、唐山、邯郸。从轴域空间尺度下,创新要素组团分布中,创新要素主要集聚在京津发展轴和京保石发展轴,且京保石发展轴的空间组团态势日趋明显。从省域空间尺度下,创新要素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河北创新要素主要集中在京保石、京唐秦发展轴的城市群集聚分布,其余城市创新要素则呈现零星分布态势。

多空间尺度分析下,京津冀创新要素空间集聚效应主要在京津发展轴、京保石发展轴、京秦唐发展轴重要节点城市形成地理集聚效应,可见,区域创新差异发展具有区域空间联动以及区域空间依赖影响。因此分析京津冀区域创新差异形成原因,不仅仅要考虑创新资源投入产出、创新资源的集聚互动,还应考虑创新要素空间组团分布的重要作用。

图4 2015年京津冀区域专利的空间分布分位图

四、结论

总体上,京津冀不同尺度下区域创新差异特征:第一,从省域尺度下,京津冀专利产出主要集聚北京,从轴域尺度下,京津冀专利产出主要集聚在京津发展轴和从市域尺度下,京津冀专利产出主要集聚在全国百强城市的石家庄、保定、廊坊、唐山、邯郸、沧州,区域差异十分明显。第二,京津冀区域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持续性,即历史上创新实力强的区域其后续创新潜能不一定强,而历史上创新实力弱的区域其后续创新潜力存在较强优势,这一特征有利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可以实现创新资源有效溢出,并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第三,京津冀区域创新差异在三大轴带发展中差距缩小,可见创新实力强的北京带动河北具有创新潜力城市,可以实现创新联动。

[1]范业龙,陆玉麒,赵俊华,马颖忆,柯文前.中国粮食生产区域差异的多尺度分析[J].经济地理,2014,(10):124-130.

[2]王少剑,王洋,赵亚博.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与多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14,(10):1184-1192.

[3]陈培阳,朱喜钢.基于不同尺度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J].地理学报,2012,(08):1085-1097.

[4]管卫华,林振山,顾朝林.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J].经济研究,2006,(07):117-125.

[5]Braczyk H J,Cooke P,Heidenreich M.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Designing for theFuture[M].London: UCL Press,1998:49-54

[6]Chung S.Building a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hrough Regional InnovationSystems [J].Technovation,2002,22(8):485-491

[7]丁军,黄茹,吕拉昌.基于专利授权数的长江经济带创新差异的多尺度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06):868-876.

[8]肖刚,杜德斌,戴其文.中国区域创新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J].科研管理,2016,(05):42-50.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