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德是人类在社会公共生活的空间里,为了维护既定的秩序所必需要遵守的准则,体现在公共区域内交往活动的行为中,在社会道德体系中作为最基础和重要的部分。网络公德是伴随着网络的出现而出现的,是人们在虚拟的网络公共空间进行相关交往、交流活动时,所必须要遵守的规则,以此来维护互联网社会的有序性。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新时代,对网络公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互联网与大学生密不可分,作为传播文化的新平台,为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便利,可以足不出户知天下事,跨越距离面对面。与此同时,少数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良行为,如随意发表恶性言论,传播不良信息,缺乏诚信等等。要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公德价值观,提升认知,践行准则,丰富精神世界,提升道德素质,是亟待解决的事情。

一、大学生网络公德的现状

(一)网络公德意识薄弱。正确的践行是以良好和正确的认知作为前提的,出现网络公德失范现象与错误认知和意识薄弱是紧密联系的。通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氛围的渲染,大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网络公德认知和意识。互联网发展速度之快,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感越来越强,大学生大多数的时间是在学校中,没有过多的接触社会,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的分辨能力相对较弱。正是充满对世界好奇的时期,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势必会削弱网络公德的意识和认知。更是有高学历的学生对自己的言行不以为然,利用网络掩盖真实身份这一特点,发表不符合正确价值观的言论。

(二)网络语言暴力。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大家通过手机电脑等工具,通过文字信息、视频音频等进行交流和参与相关活动。不会去考虑太多对方的身份,同时也在不明事情真相由来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的散播,随意发表自己的言论。近些年网络暴力的事件时有发生,要知道网络语言暴力有时更能击垮一个人的内心。部分大学生不仅受到网络中这些思想的影响,更是会效仿。在网络上宣泄自己的情绪,面对不喜欢的人和事进行语言的攻击,侵犯别人的隐私。有些大学生并不是以攻击他人为目的,只是跟随群体,人云亦云,但是这种行为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不利于今后步入社会的发展,更加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沉迷网络社交娱乐。相关报告数据显示,有超过五分之四的年轻人用网络进行社会交往。大学生对网络的过度依赖,花在上网聊天、游戏的时间过多,虚度时间。而且过多的关注娱乐方面的信息,对国家大事和政策显得漠不关心。大学正是学习知识提升自己的好时期,是为今后走入社会打基础的时候。过多的投入时间在网络社交上,必定影响学习和发展,也不利于现实中人与人的交流,应该要社会实践,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提升大学生网络公德的对策

(一)加强网络公德教育实践课程在德育课程中的导入。高校的德育课程中应该加强对网络公德教育的重视,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提高网络公德教育的实效性。不能只是单纯的停留在理论和规则的灌输和说教,教师应该转变思路,开展实践课程,如组织学生追踪一件网络上的案件,使其真正了解网络的性质,了解网络事件需要摸清事件的来龙去脉,不能凭借他人语言或自己的意想而妄加断论,恶意评论。另外,在课堂上教师要结合实际问题,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二)增强教育合力。大学生网络公德素养的提升与社会、学校和家庭是分不开的。要根据实际完善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律对网络行为的约束力,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随意发表言论的后果。学校要建立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规范细则,从认识和行为上使学生真正的从小事做起,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网络公德价值观。家长更是要从自身做起,给孩子树立榜样,注意自己的言行,与孩子多沟通交流,加强对孩子的特长培养。从而提高自律的能力,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对网络公德的认知能力。

(三)要重视群体的力量,提高整体的网络公德认知。在对于网络事件上,大学生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某些人发表一些恶性言论有时不是出于本意,或者他们也想要从积极的一面去理解。但是网络群体的力量是不可小视的,各种价值观的碰撞,会与大学生的公德认知发生冲突,不知道该怎么做选择,就会导致随波逐流,对已经形成的正确价值观造成冲击。所以要提升整体的网络公德认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网络行为,增强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