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丽萍

一、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主要成因

(一)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2002 年的高校毕业生有145 万,2011 年高校毕业生达到了660 万人,2020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874 万人,相比2019 年同比增长40 万人,相当于2002 年的6 倍。

(二)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不符。当今毕业的毕业生大多是“90 后”、“00 后”。这一代人的身上有一股拼劲,认为自己的才能只有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才能使得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得到体现。但是大城市虽然就业机会比较多,但是人才数量质量也多,就业压力比较大,因此大城市并不适合所有的毕业生,一味的认准大城市、理想岗位、高额工资等,忽略了自身能力和职业技能。

首先择业观陈旧,期望值偏高。部分高校毕业生由于准备并不充分,急功近利,追求体面的工作、丰厚的待遇以及安逸的环境,但是却没有意识到过高的期望值与现实社会用工需求不匹配,致使就业选择与社会需求错位;其次心理素质较差,适应能力较弱。现如今生活条件比较优越,一些学生的依赖心理比较强,一旦在求职中遇到困难就会不知所措,就业问题势必会带给高校毕业生一些心理压力,表现出迷茫、焦虑的状态,也可能因为一次次求职失败后,产生负面情绪,否定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等。最后就是比较缺乏实践操作能力。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部分学生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不能适应就业单位用员工的需求。

(三)毕业生在不同地区的供求反差较大。在改革之后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创业人员、外商等大量涌入,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薪资水平高、福利待遇好,加之现如今人才引进政策的逐渐实施,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但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机会较少、工资待遇较低、福利水平不够高,虽然也有人才引进计划,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这就造成涌入发达地区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而留在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毕业生数量不够,造成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

(四)就业指导和信息咨询服务体制不健全。就业指导工作较弱。高等院校对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就业指导和信息咨询服务方面存在缺陷。大学生村官工作是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国家开展的派选项目,目的是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骨干人才、党政干部队伍后备人才、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另外还有毕业生西部志愿服务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都是在鼓励毕业生就业多样化,但是在实际中,落实过程毕业生分流力度不足。

二、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一)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就业优惠政策。《就业创业十条措施》、《国务院促进就业工作若干意见》等就业好政策目的是为了减轻就业压力,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扩大招用规模、志愿服务西部、三支一扶、预征入伍、部队士官招聘、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等基层用编计划,还扩大了硕士、专升本的招生规模等。人社部门也启动了“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教育部推出了24365 校园招聘服务活动,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扩大毕业生的就业机会,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二)改革培养模式,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培养模式,推进素质教育是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高校注重理论课程学习,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因此作为高校应该从根本出发,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在制定招生计划之前,应该首先对市场需求进行调研,根据调研情况来对招生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在教学过程中优化专业结构,将人才培养标准与市场需求接轨,增强质量意识,重视实践教学,培养有优势、有特色的专业,以此来增加高校毕业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地位。其次就是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情况,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与相关企业合作,带领学生进到企业中实地感受工作氛围。在师资力量建设上,不仅要选择一些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师,还应该与企业合作,选择一些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员工进校为学生们讲解一些实践知识,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发展。

(三)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指导与咨询服务。上文中提到现如今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不正确,作为高校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毕业生戒骄戒躁脚踏实地的从零做起,慢慢积累经验充实自己,凭借自身充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优势快速成长。帮助毕业生正确的认识就业形势,引导学生树立就业信心,准确的找好自己的定位和自身能力,进行切合实际的求职选择。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好的发展不一定只有考编和考公,也可以选择进行自主创业,向学生们大力宣传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所推出的优惠政策,另外帮助毕业生缓解就业压力,做好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积极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做好心理健康问题的防治,使其能够顺利的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健全就业体制。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院校之间在招生和就业上的竞争日益激烈,毕业生就业情况会对高等院校的招生产生影响,因此作为院校,应该加强就业指导,健全就业服务机制。比如在课程设置时设置职业定位、应聘技巧、思想道德、就业形势等方面的课程,与企业进行合作,向企业输送毕业生,还应成立专业的就业指导机构,加强对就业市场的调研、分析和预测,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各种媒介,搜集就业信息,扩宽就业渠道。比如说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就业网站,毕业生足不出户浏览学校的就业网站就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寻找到心仪的工作单位,积极与企业联系,鼓励企业来校进行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应聘计划,扩大就业数量。

(四)积极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扩大就业规模。高校毕业生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贯彻落实《就业创业十条意见》、《国务院促进就业工作若干意见》等,针对高校毕业生开展国家政策解读,精准宣传动员,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地方不仅只有企业,还能在基层在西部,在人民群众需要的地方。通过政策解读课程,让学生转变观念,激起为国家、为基层奉献自己的热情。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专升本、研究生考试。学习永无止境,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作为高校也可以通过鼓励毕业生继续深造学习的手段,提升升学率。我国扩大了专升本、本升硕等考试的招生规模,争取为学生们深造学习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也能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增强市场竞争力。

扶持自主创业发展,建立健全党和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和企业扶持、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工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通过政府扶持或其他方式筹集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创新金融服务等,为大学生提供补助、贴息等支持,充分发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优势,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技术指导。

三、结语

综上所述,应该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的可能性,加强实践技能教学,提升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加强与实习单位联系,实现双方共赢,鼓励学生进行深造学习,或者为国家基层建设贡献出自己的能力,解决毕业生面临就业的实际问题,让毕业生今后的发展道路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