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石根 叶德引 陈雪红

一、职业院校勤工助学的特点

(一)业余性。勤工助学工作是对学生课余时间的充分利用,包括了寒暑假、周六、周日、晚上时间等等,使其在勤工助学活动当中锻炼自我能力的同时获取合法的报酬。因此应该做好勤工助学工作和学生学习的有机协同,防止由于勤工助学而对学生的学业造成影响。分清人才培养中的主次关系,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勤工助学。

(二)有偿性。勤工助学活动需要向学生支付一定的报酬,这也是勤工助学的基本特点,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学校和社会对自己的劳动成果的肯定,增强在今后成长与发展中的自信心。通过劳动换取报酬,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今后工作岗位当中能够辛勤奉献,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

(三)资助性。部分学生的经济条件不好,在求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以勤工助学为契机,真正发挥其资助性的作用,有助于加强对学生的帮扶。职业院校在组织勤工助学工作时,应该关注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使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报酬,为家庭分担压力,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四)育人性。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在参与勤工助学的过程中,能够培养自身的交流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因此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可以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消除成长中的问题。

(五)专业性。勤工助学与学生所学专业融合,可以把勤工助学岗位分为社会认知实践、专业课程实践、毕业设计项目、顶岗实习岗位、校园招聘等五类,学生从大一至大三分阶段参与不同的勤工助学岗位,通过勤工助学,发现产业存在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创新目标。

二、勤工助学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应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部分职业院校对于勤工助学的关注度不高,在工作中缺乏资金、制度等支持,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低。未能明确新时代教育工作中勤工助学的现实意义,只把它当做是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一种途径,忽视了勤工助学的育人属性,因此会对实践工作的开展造成影响。学校缺乏对勤工助学的积极宣传,未能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勤工助学,也会对人才培养工作造成限制。

(二)管理机制缺失。个别职业院校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存在放任自流的问题,缺乏对整个活动组织与实施流程的针对性管理,导致在勤工助学中出现混乱现象,不利于良好校园环境的构建。尤其是当前勤工助学的内涵和意义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如果仍旧沿用传统管理理念和方法,将会导致勤工助学的作用发挥受到影响[2]。勤工助学工作对于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需求量都较大,如果缺乏可靠的保障机制,将会导致实效性不高。

(三)岗位开发较少。勤工助学的岗位较少,一些学校局限于食堂和图书馆等事务性的岗位,校外仅提供餐厅服务、地推员、展会引导员等岗位,无法满足学生的多元化、专业性勤工助学需求,这也会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影响。未能深入整合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在岗位开发中存在单一化的问题,只是针对个别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未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无法引导学生在社会认知实践、专业课程实践、毕业设计项目、顶岗实习等勤工助学岗位中提高自我,不利于独立意识、自主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勤工助学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有效运用策略

(一)加大宣传教育。职业院校应该提高对勤工助学的重视程度,明确勤工助学在人才培养中的现实意义,以勤工助学为依托加快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优化和调整,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保障。应该积极在校内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相关岗位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积极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为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还应该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正确引导,使其认识到勤工助学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正确看待每一个人的劳动付出和劳动收入[3]。

(二)健全管理体系。职业院校应该加快勤工助学管理机构的建设,明确学校各级负责人在工作中的职责范围和内容,从整体上对实践工作予以把控。这不仅能够增强勤工助学活动的规范性和秩序性,而且也能够真正将勤工助学提升到人才培养的高度,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对当前国家政策信息和市场信息的深入总结,加快创业团队的构建,为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提供丰富的途径,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勤工俭学需求。不同学生在家庭环境、发展需求、性格特点和能力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在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真正解决学生关心的问题,消除学生的疑惑。加大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勤工助学环境。此外,还应该通过管理制度的构建对各个环节行为约束。尤其是针对学生、企业在勤工助学中的不良行为应该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使其树立规则意识。

(三)构建指导课程。勤工助学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应该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保持高度一致,有助于发挥课程资源优势,为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提高综合竞争力。在学生刚入学期间,可以通过指导课程使其了解勤工助学的岗位性质、内容和特点、申请条件和流程等等,使其快速适应勤工助学工作要求,在今后学习生活中做好合理安排,防止勤工助学对学生正常学习造成影响。通过案例讲解的方式,分析在勤工助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尤其是在学生参与校外勤工助学工作时,更应该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防止遇到诈骗。在指导课程当中,针对安全知识、基本常识、职场礼仪和防诈骗技能等进行系统化讲解,可以使学生更加愉快地投入到勤工助学当中。与此同时,还应该注重心理健康的辅导,关注学生在勤工助学中的心理情感状况,防止因心理问题危害身心发展。

(四)引进先进技术。勤工助学档案的构建,能够实现对学生的统一化规范管理,了解学生在勤工助学中的具体表现,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优化提供依据。对学生实践工作中的岗位内容、参与实践和行为表现等进行充分记录与分析,为学校管理部门和企业临时用工提供参考。为此,应该加大在先进技术上的投入力度,加快电子化档案的建设,提高勤工助学管理工作的便捷性与高效性。尤其是大数据技术的运用,能够对学生勤工助学相关信息进行实时化采集与整理,通过深入挖掘相关信息分析学生的行为,对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作出调整。加快勤工助学人才数据库的建设,对学生的基本信息进行汇总,包括了姓名、联系方式、特长和学习成绩等等,满足勤工助学中的跟踪调查和监测需求。

(五)开展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勤工助学机会,这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当中,不仅能够获得相应的报酬,而且能够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有助于毕业后顺利进入工作岗位。同时,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能够满足企业的临时用工需求,达到双赢的目的。在课程体系和勤工助学岗位的编制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有助于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使其更加符合当前社会的用人需求特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提供,也能够加快企业的创新发展,对于企业资金资源、技术资源和学校人才资源的整合力度提高。职业院校应该注重企业的筛选,选择符合勤工助学要求的企业,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应该加快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增强企业和学生之间的直接沟通,防止由于信息不对称对学生权益造成损害。在招生面试过程中应该明确企业的职责,制定相应的用人标准,为学生提供自我成长与发展的平台。

四、结语

业余性、有偿性、资助性、育人性、专业性是职业院校勤工助学的基本特点,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结合在一起,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在实践工作中,也会受到重视程度不足、管理机制不完善和岗位开发较少等问题的影响,不利于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勤工助学。为此,应该通过开展宣传教育、健全管理体系、构建指导课程、引进先进技术和开展校企合作等途径,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