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

一、前言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如何将精益管理在全局工作中精准发力、创造价值。本文从梳理所在企业推行精益管理为起点,梳理精益管理推进脉络,主题主线与工作载体的变化,认为有效推行精益管理应始终围绕企业发展大局、紧贴业务实际需求、坚持典型引路作用,遵循问题导向、系统推进、管业融合、全员参与的原则。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标思考当前精益管理薄弱环节,提出应从精益目标管控体系、精益课题管理机制、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着手完善,确保精益管理聚焦主业、扎实深化,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回首企业精益管理推进之路

2013年是推行精益管理元年。当时,所在行业面对着增长速度回落、工商库存增加、结构空间变窄、需求拐点逼近的难题。因此,当年推进精益管理主要是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推动行业转型的需要、挖掘发展潜力的需要,向管理要效益。随后,陆续通过开展“精益十佳”创建活动、“精益十佳”标兵单位评选、每年召开企业管理现场会等工作,着力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精益管理。

本文基于精益管理推进历程的回顾,如果要有效推动精益管理应坚持以下三点:一是要始终围绕企业发展大局,企业发展的主题是什么,企业遇到的瓶颈是什么,精益管理的主题就定什么,确保服务中心、服务大局、发挥价值。二是要始终紧贴业务实际需求,坚持将推进精益管理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具体业务工作中,将成效体现到业务流程的优化、成本费用的降低、管理效率的提升、风险漏洞的减少上。三是要始终坚持典型引路作用,通过开展对标、召开现场会、评选优秀案例等手段,提供管理提升养分,激励后进变先进,整体不断提升。

三、围绕战略聚焦主业推进精益

纵览企业推进精益管理之路可以看到,其主要目的是打牢基础、促进转型,向管理要效益、要质量、要增长,走创新驱动、价值创造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作为企管条线如何精准发力、有效发力,对于企管条线的定位是“推动”和“服务”。本文尝试梳理近年来精益管理工作推进经验做法,对标先进、见贤思齐,同步思考如何改善精益管理,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环节和方法。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点,恰恰是企业管理的需求点、改善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企管工作才能更好发挥作用、显现价值。比如,某家单位以解决零售户的痛点作为精益管理的发力点,一切工作以“服务终端客户为出发点,以解决终端问题为落脚点”,以此带动全面管理升级。因此,零售终端提质升级工作,或许就可以作为一个发力点,统领各项工作管理水平的提升,聚焦重大议题协同带动各方力量共同攻关课题、共同改善提升管理水平。

二是坚持系统推进。不是简单几个人员、用了几个工具、做了几个课题就称之为精益管理。迈进新发展阶段,应树立系统化思维、供应链思维,从企业全要素、管理全过程的视角,运用精益思想对自身的制度、流程、标准进行全面审视和提出改善,确保始终聚焦核心目标协同发力、相互赋能、共同提升。比如,某家单位以目标揭榜挂帅、推行矩阵管理、绑定绩效考评等撬动精益创新活力、打通管理梗阻,有效提升了内部管理效率。

三是坚持管业融合。企业管理只有与业务工作有机融合,基于业务谈管理,甚至化有形为无形,才能真正让企管工作焕发生机、发挥作用、形成主动。比如,某家单位建立企管搭台、业务唱戏模式,精益营销、精益物流、精益财务等循序渐进推进、着力转型升级、确保抓出实效。

四是坚持全员参与。企业管理没有统一的模式,也没有统一的流程,关键是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因此,需要将精益本土化,采用大家易于接受的方法、模式推进精益管理,确保有效推进、全员参与、持续改善、形成文化。比如,注重统分推进,对于共同面临问题采用“统”的方式共同改进提升,对于各自存在问题采用“分”的方式分头研究解决等做法。

四、注重实效完善精益管理机制

进入新发展阶段,精益管理需要聚焦主业与发展动能,着眼于问题导向、系统推进、管业融合、全员参与,完善精益管理机制,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担当作为。

(一)注重层次支撑和过程管理,完善精益目标管控体系

1.搭建层层支撑目标体系

目标就是方向,就是要求。如果要扎实有效推进精益管理,践行和彰显精益思想之核心——“创造价值、消除浪费、持续改善”,没有目标指标体系就很容易缺乏方向、事倍功半。目标体系是精益管理融入企业发展大局的桥梁载体。对于目标体系的搭建,一是要聚焦高质量发展。聚焦企业核心业务和价值所在,提出体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比如税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客户满意度等作为其他指标的引领。二是要体现出层次感。从核心指标、年度重点、主营业务、后台支持,自上而下逐层分解,自下而上层层支撑,形成方向明确、聚焦核心、重点突出的目标树。三是要精简灵活包容。指标不在多,而在于是否属于重要的、短板的、趋势不好的,是否能够精准反映制约高质量发展目标实现的问题与瓶颈,指标不限于量化目标,也可以是行业内外的标杆做法与标准,指标可以是结果效益性的,也可以是过程质量性的,甚至是未来观察性的,以便更好发挥目标体系的监测作用。

2.同步同频形成对标体系

目标体系与对标体系同根同源,都是为了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不需单独搞两套指标体系,着眼对比的指标,应首先是目标体系中的短板指标,目标管理与对标管理应是同步同频的。在确定公司整体指标体系的同时,可以按照分层、分类、分组的原则组织开展对标管理,为下级单位(部门)个性短板提供数据共享、对标、改善平台,各单位(部门)可自主提出自身需要改善的对标指标,通过与同类型企业对标,促进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3.加强目标过程管理力度

一是可将目标体系中重要的短板指标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中,促进提升各单位的管理意识和质量意识。二是可融入其他管理手段。形成目标通报、分析改进、创新攻关系统联动的目标诊断机制。根据指标监测周期,及时进行统计通报,对于指标连续超出预期进度或排位倒数的单位,可发放管理诊断建议书,要求开展分析诊断并反馈相关情况,督促采用适宜的精益课题形式攻关解决问题,形成“目标诊断—学习交流—改进提升”的目标改善循环。通过各项管理手段的打通联动,促进数据对标向管理对标延伸,促进管理与业务有效融合,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二)注重精益指引和课题定位,完善精益课题管理机制

1.聚焦年度重点优化精益指引

近年来,探索印发年度《精益改善指引》,组织管理部门聚焦企业发展需要和短板瓶颈问题,从补短板和锻长板、同题共答和揭榜挂帅等不同维度,为各单位提供精益改善的课题方向和有关说明,得到了积极反馈。但也存在不足和需要改良之处,其中不足之处表现为“雷声大、雨点小”,课题研究不够系统,课题成果不够聚焦等[1]。改良之处包括坚持对于年度《精益改善指引》的探索和实践,本着聚焦核心业务、简单明了的原则编制,可尝试从年度工作会议确定的重点工作、年度需要重点改善的目标指标中直接转化形成精益改善的课题方向,配套相关说明与要求,以此促成业务条线更加深入参与精益管理的“大循环”格局,确保课题始终围绕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2]。

2.注重质量优化精益项目管理

当前,已经形成分层分类的精益课题管理机制,从跨单位、职能的重要复杂问题到日常性岗位类问题改善,提供了精益项目、QC小组、一页纸改善、合理化建议等适于不同情形的课题载体。精益项目“聚焦跨单位、职能复杂或重要问题”的定位已经明确且适宜,但项目分级、选题确定、过程指导方面仍有待提升。为此,将精益项目打造成“覆盖面广、创新度高、贡献度大”的精品综合性改善成果。一是探索项目分级管理。比如,公司总部主要抓呼应年度《精益改善指引》、具有全局共性特征和研究价值的精益项目,由有关部门协同管理和指导。其余的个性化区域化精益项目,由基层单位自行组织和管理,在结题后向公司总部精益项目管理部门备案[3]。二是严格项目选题立项。对于申报的精益项目,可在必要时组织立项答辩,确保充分了解课题思路,可从申报单位管理基础、攻关能力、预期效果等方面确定整合研究还是单独研究,对于整合研究的,明确牵头单位、配合单位和推进要求。三是深化细化过程指导。精益项目好不好,关键看成效。秉持高质量、搭平台、促融合的思路,可通过中期答辩、日常沟通、结题发布等形式加强项目指导,通过业务部门、企管部门、专家骨干等多方参与,促进管业融合、交流学习、同步开展有关工作,确保精益改善创造价值。四是宽严相济注重实效。基于企业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鼓励和保护全员创新积极性等方面的考虑,可宽进严出,尊重创新过程中对于项目选题和改善方向的调整优化,关注是否真正具有创新点、是否真正解决现实问题、是否真正为企业发展带来实效,重点在把握住创新项目成果的“严”处上,严格组织成果评审,尤其是优秀成果的评选,多则多评、少则少评、无则不评[4]。

3.搭建数据中台赋能管理创新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速度前所未有,已经在社会治理、实体经济、产业转型、日常生活等领域场景深度渗透发挥重要作用,并成为重要的要素资源和竞争力量。当前,企业拥有的数据量、每天生成的数据量,不可谓不丰富,关键是如何让数据由隐身变显性、由单独变关联,通过让数据跑起来、会说话,赋能管理创新,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搭建数据中台,很重要的一个标准是底层技术兼容,让企业所有的数据能够汇总到一个平台(即“数据中台”)。在搭建此平台的基础上,开发数据动态查询、组合、对标、展示等功能,使指标进展一目了然,短板分析更加灵活、便捷、系统。

(三)注重正向激励和配套制度,完善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1.完善员工创新档案管理

当前,已经开发员工创新电子档案,支持在线查询单位或个人的创新课题总数、每类创新课题分别的数量等。下一步可做进一步细化,探索积分制管理,对于精益项目、QC小组活动、一页纸改善课题、合理化建议、OPL一点课等不同课题类型,根据其定位、涉及广度、复杂程度、获奖情况等因素,分别赋予数值不等的分值。各单位也可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进行丰富和微调,同时加以荣誉激励、绩效激励、福利激励等配套措施,引导大家立足岗位、聚焦主业、注重质量主动创新[5]。

2.建立员工创新公示机制

目前,对于创新工作的导向,已不再强调和通报创新课题的数量、排名,而是强调和严格创新课题的选题、质量,使创新管理工作贯彻新发展理念、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从年度课题实施数量、评奖数量同比大幅下降也可看出这一工作导向调整的效应。当前的导向要求更加考验员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因此,应考虑建立员工创新公示机制,对参与推进创新课题的员工给予正向激励和鼓励支持,保护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塑造公开公平、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

3.健全员工创新激励机制

要在公示员工参与创新情况做到“重示范”的同时,应建立健全相关激励机制做到“强激励”。比如,作为岗位考核加分项与薪酬挂钩、为分享知识和培训深造提供机会、作为评先评优考量维度、冠名创新工作室、选树宣传有说服力的先进典型等等。通过机制建设和系列措施,让各类人才立足岗位无忧创新,有成就感,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培养形成一批既懂业务、又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6]。

五、结语

本文基于企业推行精益管理之路的回顾、总结、梳理、思考,目的就是要回归精益含义本源,做正确的事,以及正确地做事。做正确的事,即推进精益管理工作要聚焦企业发展需要什么、领导层关注什么,以目标、问题、结果导向推进工作,避免事倍功半,甚至引起业务条线人员的负担增加与情绪抵触。正确地做事,即推进精益管理工作要突出分类指导、质量重于形式,做企业发展与业务条线需要型精益管理服务与载体,通过精益管理工作推进,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做法,运用课题载体引入矩阵管理打通管理梗阻,搭建共享与展示平台激发全员创新热情,合理协同推动企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引用

[1]王开拓.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管理与控制策略分析[J].中国产经,2023(20):137-139.

[2]谢玉勋.数智化技术构建供应链生态系统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3(20):115-118.

[3]许国磊,孙秀娟.精益管理拉式系统在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中的应用[J].工业技术创新,2023,10(05):42-49.

[4]叶颖津,应卢涛,朱雅芳,等.电网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实施路径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3(28):65-68.

[5]陈娇.关于“36-12-3-1”管理体系在企业战略与全面预算中的运用[J]. 现代审计与会计,2023(10):27-29.

[6]谭静,李文雄.客观认识动态盘活全面释放存量国有资产价值[J].国有资产管理,2023(07):6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