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娟

摘要本文以通感作为考察起点,通过对通感现象发生机制的研究,发现通感的发生实质上是各种感觉在特定的情况下,向视觉感知形态转移的结果。但在日常的英汉语言现象中,有许多原来是对于视觉范畴描述的词,随着词义的引申和发展,带有表示非视觉范畴(如:思维)的隐喻义。本文从实际语料出发,阐述这种视觉隐喻语言现象的产生。

关键词通感隐喻考察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认为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都是凭借人体的感官去了解客观世界。这是人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认知过程中,人体的感官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人体的感官分为五个部分,即眼、耳、鼻、舌、身,所产生的感觉分别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种感觉。它们虽各司其职,但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彼此相通、互相影响的。这也就是我们所称的“通感”,它既是一种生理现象,又是一种心理现象。在这五种感官中,眼睛是最重要的感官,它是我们用来观察事物的感知器官。因此视觉被称作是人们获取客观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在语言平面上,视觉只能属于人的身体经验范畴,“视”往往只是涉及到用眼睛看,但是有时候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将眼睛与心灵相提并论,例如:在汉语中会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明心亮、赏心悦目、目眩神迷、眼神等等,而在英语中则有in one minds eye(在心灵的眼睛里),I see=I know(我明白,我了解), look(用眼睛看的意思)却可用于表示“understand or regard” 如 “look through”“look down upon”等等。这些原来是对于视觉范畴描述的词,随着词义的引申和发展,都带有表示非视觉范畴的隐喻义。

本文通过通感的研究,确立视觉在感知体系中的重要性,并发现这种最能接近事物本质联系的感知觉在我们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将原本属于自身范畴的词汇,却表现出抽象范畴的隐喻义。这其间的原因又是如何呢?这些都有待我们去研究和探索。

2 通感现象的发生机制

对于“通感”,本人一直心存疑问:既然人的感官是彼此分置,各自发挥明显不同的生理功能,为什幺又能发生互通的现象呢?这种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呢?

根据已有的人类身体的知识表明,人体感觉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整体性的动力结构系统,从发生学意义上来说,一个整体动力结构系统要发生作用,不可能是诸多要素同时发挥功能,必然是由某一主导力结构要素率先施动而牵引其他力要素进行合作的结构。尽管人居多不等同于简单的物理机器,但是人的意识动力与机器的机械动力在力学结构原理上有相通之处,即人的意识动力也并不是能在毫无任何“外力”作用的前提下同时发生作用。其中必定是借助了某个动力要素,类似于“参数”的东西,一个特殊的中介,我认为它是视觉。

在通感中,诸种感官之所以能发生相互转化甚至同时贯通豁达,就是因为“诸觉”实为“一觉”,即视觉,因为视觉在其中发挥了一种特殊的帮衬或中介的重要作用。这主要是由于视觉以下的三种功能特点所决定的:

第一,视觉的工具性。视觉乃是思维的一种最基本的工具或媒介,因为在思维活动中,视觉意象能为物体、事件的全部特征提供结构等同物或同物体。视觉这种工具性特征在“通感”现象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无论听觉,还是触觉、嗅觉、味觉,它们在主体把握对象、实现体觉的过程中,都不能单独确立起自己的感觉形象,而须借助视觉意象的参与。而正是这种视知觉参与活动又有着将对象具象化的突出功能,有助于脑意识把握和处理信息。所以,视觉意象可以说是脑意识与其它感官之间的特殊中介或“翻译官”。

第二,视觉的主动性。视觉是一种主动性很强的感觉形式,积极主动地选择是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就是说,视觉从来都不是机械地被动地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而是在接受刺激的同时,积极进行选择、构建活动,以使信息由杂乱而变得有序,更利于脑意识掌握。因此,视觉总是积极参与别的感官的知觉活动,从而使得其它感官的知觉活动也都具有更为显着的倾向性,而这种倾向性正是人类与动物在适应外界环境过程中一个重大的区别。在这种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主动创造中,视觉充当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

第三,与其他感觉相比,视觉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它的再现性功能。这一功能使得它所揭示的事物大都是立体的,有可视的结构。视觉最善于提供的就是事物的结构特征,它的结构意向是相对克服或弥补其它感官在提供对象时模棱两可、含混不清(如触、嗅、听)等缺陷,从而能提供出关于某些对象或事件的完美或完整的模型。

3 视觉隐喻现象

无论在英语中还是在汉语中都存在着不少“视觉”词与“思维”活动相关的现象,即语言中的视觉词往往有思想活动(或曰“心智活动”)义。英语视觉词表思维活动的现象,如:

1.Perceive:She perceived that his nose was bleeding(她发现他的鼻子在流血。)

Do you perceive what mean.?(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perceive”由视觉上的“发现”引申为认知活动的“理解”。

2. Regard:The sentry regarded the stranger suspiciously.(哨兵猜疑地打量着陌生人。)

You should regard the matter from every point of view.(你应该从每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

“regard”由外表的“注视”引申为内心思维活动的“思考”。

3.Find:find a few coins in the street(在街上发现几个硬币)

Do you find it pays?(你认为这样做合算吗?)

“find”由“碰见”引申为思维活动的“认为”。

诸如上面的例子在英汉两种语言里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出现这种语言现象的原因。

4 视觉隐喻的原因

(1)视觉——感觉之首。上面对于通感现象的发生机制的研究及视觉的功能特点可以得出视觉是人体感知体系中最重要的中介要素,也是人类的感觉之首。眼睛在眼、耳、鼻、舌、身五官中是最重要的感官,是我们用来观察事物的感知器官。世界上的万物需要用眼睛去观察、认知。通过视觉,人们才能可以清晰准确地体验、认知这个世界。视觉活动是我们关于世界的信息的主要来源。日常生活中很多物体无法产生听觉、嗅觉等刺激,但却可以产生视觉刺激,有形状而无声音、气味或味道的物体远比有声音、气味或味道但无形状的物体多。而且,并非每一个事物都要尝、闻、摸才能认识。再说,凡是事物都尝、闻、摸不仅是危险的,而且由于这些活动都是近距离进行的,在交际中是不适宜的。相反,视觉活动可以远距离进行。由于视觉是最凸显的感觉,所以人们才可以把通过其它感官,或是综合运用了多种感官获得的信息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只归于视觉词。

(2)视觉与思维活动。人的思维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一种技能。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感官和人接触事物,通过神经达于大脑,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人们实践的继续,将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产生了概念、判断和推理,跃进到理性认识,即思维。思维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反映客观事物,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部联系和规律性。人们运用思维这种工具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

视觉是我们获取关于世界的客观信息的基本来源,而人们的智力活动就是以他们所获取的客观信息为内容来运转的。就视觉信息的客观准确性而言,已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可。视觉的本义是物体影象触及视网膜所产生的感觉,但人们的普遍认知却是“眼”发出的“视觉”看到外界的物体。人们通常把亲眼见到的认为是真实可靠的,看见什幺往往就意味着知道什幺。

(3)概念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植根于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经验的概念化,隐喻是概念化过程的主要工具。词汇语义变化主要是从一个认知域向另外一认知域的隐喻投射,一般是由具体的认知域向抽象的认知域投射。而视觉隐喻也是遵循这种隐射的规律,从基于身体经验的视觉范畴向表示抽象的思维范畴投射。

通过收集英汉视觉隐喻的实例发现,所有的视觉隐喻的语言表达都源于概念隐喻EYE IS MIND,按照视觉从感官器官、感知活动、感知力及外界物理光线的分类下进行语义的衍生和扩展的。总结如下:

5 结论

通过对通感发生机制的研究,得出通感的发生实际上是诸种感官活动在某种特定的心理状态下向视觉这一最为重要、最能接近事物本质特征的感觉形态自然转移的结果。而视觉隐喻实际上是人们基于自身经验之上,通过概念隐喻的从具体的视觉认知域向抽象的思维认知域隐射的结果。再一次证明了隐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