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宗群

摘 要 渴望被赏识是人类最本质的需求,而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赏识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赏识教育,可以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可以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还可以帮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正视并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

关键词 赏识 和谐 自信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赏识是学生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要。用我们的话说就是渴望被关注,被重视,被看得起。赏识作为一种心态一旦成为教育者的思维方式的信念,就会化成一股神奇的力量,照耀孩子的心灵。我在从事英语教学工作中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在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势在必行。

1实施赏识教育可以融合师生关系

融合的师生关系可以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会给教师和学生愉悦氛围的刺激,使师生双方精神焕发,思维活跃,灵感迸发。双方在教学过程中情感交融,心理共振,配合默契。使教师教的最佳心理状态和学生学的最佳心理状态相吻合,激发了师生潜能的充分发挥,从而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经过教学实践,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怎样融合师生关系呢?那就是赏识,特别是对待差班的学生,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教过全校最乱的一个班级,每次我去上课,学生都不配合。尽管我很累,但是总有一部分同学上课时不听讲,而且还故意捣乱,师生关系很僵。班上最调皮的学生对我说:“为什幺老师总是批评我们呢?老师对我们不好,我们就是不学!”他的一番话使我恍然大悟。是啊!为什幺我总是要批评他们呢?林肯曾说过:“每个人都希望受到赞美”。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也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所以,我决定在英语课上尝试赏识教育。

一次上课时,我表现得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惊奇地说:“今天,我终于知道了一个秘密,那就是咱班的学生智商都非常高,当然这个秘密是别人告诉我的,这节课我就来证明一下,如果你们把我教的内容都学会,那就证明你们真的聪明。”话刚说完,我发现学生们的目光一下子亮了起来,喧闹的教室肃静下来,我开始了我的讲课。学生们听得非常认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一节课在热烈而有秩序的气氛中结束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此,师生关系融洽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们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们高兴地说:“老师对我们有信心,我们对老师也有信心。”

2实施赏识教育可以使学生建立自信

周弘创造的“赏识教育法”成功地将周婷婷由一个自卑自怜,令人同情的聋哑孩子成长为一名自信自立,处处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大学生,这一事例说明:赏识教育可以使学生建立自信。

我教的一个班有这样一个男同学,性格特别内向,上课从不敢举手发言。通过观察口型,我发现他的发音很准确,可他从不敢大声朗读。有一次当我提问到他时,他用我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回答了问题,我很肯定地对同学们说:“这位同学的发音是班里最准确的,我想让他给大家范读一下,大家掌声鼓励。”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我用赏识的目光注视着他,微笑着对他说:“你要相信你是最棒的!”他终于鼓起勇气大声地朗读起来。从此他不再内向,上课时总是积极地回答问题。同学们也都在我的鼓励与赞赏声中大胆地用英语进行表达、交流、表演,这正符合了英语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中倡导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用尖酸刻薄的语言去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用赏识的眼光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放大,使学生建立强大的自信,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3实施赏识教育可以让学生正确地对待和改正缺点

赏识学生,还意味着要学会宽容。它要求我们教师理解学生的桀骜不驯,宽容学生的调皮捣蛋,原谅学生的屡屡失败,赏识学生的异想天开。犯错误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当他们犯错误时,我们可以站在他们的角度多替他们想想,理解他们年幼无知、自控力弱、是非观不明确等。只有这样设身处地想一想,我们才有可能多一份赏识之心,平静坦然地接受学生的过错。同样,当教师用赏识的语气指出学生的缺点时,学生也会欣然接受并乐于改正。

例如,我教过一个这样的孩子,他在学习上是个好学生,每次英语课上都表现得很好。但是他却非常自私,同学向他请教问题时他总是摆出一副不屑的样子,班里同学都不喜欢他。在一次上课时,有一个较难的问题,班里只有他一个人回答正确。我对他大加赞赏后说:“老师喜欢你的聪明,如果你能帮助老师把其他同学教会的话,我想老师和同学们一定会更喜欢你。”他先是脸红,大概意识到自己的缺点了,然后点点头。从此,他改掉了自己的缺点,成了我的好帮手,在他的帮助下,同学们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当然,他也成了同学们心目中的偶像。

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对一个渴望赏识的孩子而言,一个赏识的微笑,一句赏识的话语,或者是一个赏识的手势、动作,很可能是孩子一生的转折点。“教师作为一个教育者应当学会赏识学生,用心去发掘学生的优点,积极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努力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尽量让学生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一种荣誉。”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会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3.

[2] 孟繁华.赏识你的学生[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