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定燕

(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北·武汉 430072)

习总书记在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中提道:学校不应把教育学生的目标仅仅定在某个专业或某一领域的“专精人才”,更应该培养大学生形成更加全面、完备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成为既拥有广博文化和深远见识又兼具博雅精神和优秀人文素养的人才[1]。从1828年的《耶鲁报告》算起,通识教育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2]。随着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重视和开设通识教学。

潘光旦先生曾说:如果学校培养的只是有一技之长,但无人文情怀而又自以为是的专家,这样的人只能是“一个畸形的人、零碎的人、不健全的人”[3]。因此,通识教育的内容通常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做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着名教育学者李曼丽博士认为,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4]。

目前通识教育课程中常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通识课程变形为专业课程的简化版,这是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偏差而导致的。因此,上好通识课,首先要明确通识课的意义与定位,只有明确目标,才谈得上实现目标。

作为教师,要上好通识课,就要以通识课的理念和要求为宗旨,精心规划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适当的教学形式和合适的考评方案。在课程结束后要做好课程总结,以便进一步提升通识课教学效果。

1 通识课程内容规划

通识教育理念的核心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5]。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也要体现这一核心理念。

选修通识课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和年级,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学习经历差别很大,因此课程内容规划成为重要一环。在教学内容的准备上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素材的选择应具有多样性和覆盖面广的特征,精心做好梳理工作,使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条理性、启发性,使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为了调动学生兴趣,在教学课件的准备中应涵盖文字、图片、视频等。特别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因为动画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重视动画资料的收集和制作。

笔者讲授的通识课《建筑装饰漫谈》,隶属武汉大学通识课程四大模块之一的“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模块。笔者在课程准备中收集的教学素材资料涵盖装饰的起源,古今中外特色建筑与建筑风格、室内装饰风格、装饰材料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室内装饰经费预算与管控、关于美的欣赏与论述、相关历史社会背景资料等。通过教学资料收集与梳理,确定教学内容与装饰工程案例、社会关注热点相结合,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的同时,提升思维和创新能力、感受生活的能力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整个课程体系主要分以下四个模块展开:

A课堂讲授内容模块:

(1)为什幺要装饰之建筑装饰的起源与发展;

(2)地域文化与时代特征的烙印之装饰风格;

(3)何以解忧之装饰材料与环保的冲突;

(4)美的追求之形式美原则与审美思考;

(5)创作实施之软件应用;

(6)创新和展现之装饰设计思维;

(7)飞速发展的施工技艺;

(8)缓解追求奢华与经济限制矛盾之经费管控。

B调研、热点问题思考、讨论与展示模块:

(1)装饰工程考察及市场调研;

(2)学生对建筑装饰中的热点问题社会关注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讨论和成果展示,并回答听众问题。

C装饰实践与模拟装饰训练:

(1)装饰动手能力训练:装饰模型制作比赛或装饰插花比赛,或其他有助动手能力提高的训练项目。

(2)模拟装饰训练:以自住寝室为目标,进行寝室装饰方案设计、选材、施工方案制定、经费预算等模拟装饰训练,有条件的鼓励装饰寝室。

D考核模块:

结合课堂教学和社会关注问题,布置开放式结业论文,要求同学查阅相关文献,独立撰写格式规范的结课论文。

2 教学方式设计

通识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更注重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上以案例开场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方式。教学中注重加强学生创新设计思维训练,注重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的拓展,为使学生掌握通识课程的内容,最好能够理论与实践并行,尽量设置实践环节。由于各种原因限制,通识课程的实践内容的展开通常有不小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现有条件下,尽力设计实践内容。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思考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布置学生查阅分析相关资料并组织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与自主学习中掌握课程的精髓。

以笔者《建筑装饰漫谈》为例,在教学中采用以案例分析入手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如何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装饰美学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体现文化意韵、满足生活和精神需求的室内外环境。通过组织学生对装饰工程的调研和考察,模拟设计寝室装饰和制定施工方案,训练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潜能。

开课之初组织学生成立探索学习小组,以探索学习小组为主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完成以小组为单位的学术或热点问题学习与分析,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协同作战的能力。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美观、安全与经济的关系、小环境装饰与大自然和谐共存问题、装饰中奢华无度对资源的浪费问题、不良审美观对社会的影响问题等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建筑装饰,使学生懂得既要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必须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教学方式的采用,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与掌握。

3 考评环节设置

科学全面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是影响高校通识教育质量提升及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原因。对学生的评价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适当的考评机制不仅是对学生课程内容掌握的评价,还可以起到督促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而评价结果也是对教师自身教学的评价和督促,同时,教师在课程结束后,应当做好课程的总结,找出问题,以便改进。

目前高校通常规定学生必须修满一定学分的通识课程教育。同一门通识课程的学生受众来源多样,学生们对通识教育的认识程度也不同。通识课堂的常见一景是老师在讲台上上课,学生在课桌前干其他的事,人到心不到,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学生对通识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到位,不认为通识教育对自己的人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抱着既然学校强制要求,那就混个学分的心态。对这类学生,应加强通识教育必要性的教育,以提高认识。二是所选的通识课不是自己感兴趣门类,因此不想上课。对此应当允许学生停止该课程的学习,另择所好课程。三是教师对通识课认识不到位,备课不充分,讲课质量欠佳。这就要求教师本身也要提高对通识课的认识,如此才能主动积极地准备课程。

有鉴于此,对学生结课成绩的评价应当包含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成绩和结课考试成绩等三项,并合理地确定每一项所占的分值比例。笔者在《建筑装饰漫谈》课程的成绩考评设置为:学生学习态度(到课率和讨论课参与度)占20%,小组作业完成情况占30%,结课论文占50%;到课不足70%,未完成小组作业的同学不予考核。

4 结论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通识课程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思维的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架构。为此需要精心规划课程内容,认真设计教学方式、合理设置评价体系,课程完成后做好课程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