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雯

(南京交通技师学院,江苏南京210049)

“工学交替”培养物流高技能人才的探索

陈玉雯

(南京交通技师学院,江苏南京210049)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通过对物流专业实训教学采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提出只有集中校企双方优势,才能培养出市场认可的高技能人才。

物流专业实训教学教学改革“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依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家调整振兴十大产业》和《关于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的精神,可以看出物流产业的调整为我国物流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

物流专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给物流专业的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不断探索和改革现代物流专业的教学模式,通过加强专业建设,以适应物流行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近年来我校注意加强物流专业的实践环节教学,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教学改革的探索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在技工学校教学环节进行“工学交替”工学整合,并为学生岗位实训提供方法指导,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方法论基础,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希望通过交流专业建设经验,以期达到抛砖引玉,共同提高培养物流专业技能人才的目的。

一、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是物流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是集双方优势,联合培养市场认可的高技能人才,既要注重合作的形式,更要注重合作的内容,校企双方必须在诚信、互惠的基础上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

1.物流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专业技能

物流专业是一门综合的、交叉的经济学科专业,它涉及宏观经济、微观经济、技术经济、运筹学、电子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和内容,是一门覆盖面广、应用性强的学科。

我们通过对市场调研报告的整理,汇总本地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情况。依据学生就业趋向和岗位技能标准,分析得出该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主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国内物流政策、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掌握物流管理基础知识(获取助理物流师证);财务、营销管理知识(能编制报表、善于沟通);具有一定的组织运输作业的能力(具备统筹规划);熟练应用各种物流软件(熟悉计算机操作)、物流操作技能(驾驶证等);

根据以上分析,要使物流专业学生掌握以上技能,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2.采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在强化实训方面的优势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被西方学者界定为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完全融合的岗位学习,它要求在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在企业工作现场创造新的学习环境。将学生的岗位工作设计成学习过程是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的本质特征。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严格区别于传统的“五一”分段或“四二”分段教学模式,不是等学生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基本技能,综合技能训练后再到企业进行生产适应性学习,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特点和企业生产需要有计划地分段安排学生到企业去实训。

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离不开具体的工作情境,在“工学交替”实践过程中,学生围绕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学习,学习企业的工作过程、技术实践知识、技术理论知识,了解企业的文化、组织结构、企业的经营环境,从而实现工作与学习的整合,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整合。

实践证明,利用物流企业的资源优势,为学生进行期间实训和毕业实习提供平台,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技能,另一方面为企业成长储备了人才。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形成良性互动,获得校企双赢,这是目前培养物流人才最佳的途径。

二、我校“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我校从2006年04物流班到南京依唯柯公司配件仓库实训两周和2007年05物流班在华润苏果实训三周的工学交替的试点开始,在2008年开始全面试行执行,加大了“工学交替”校外实训课的课时,在强化学生实训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校推行“工学交替”主要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制定培养目标和方案

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目标,分解细化职业能力,主要包括与具体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根据培养目标需求,制定实施计划。

1.深化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合作内涵。根据物流专业的特点,结合南京地区的实际,选定一些有代表性的大中型物流企业,建立深度校企合作关系,共同确定培养目标。

2.成立校企双方参与的教育咨询委员会,根据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确定人才能力、素质标准;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实训课题,共同设计教学过程,科学安排实训教学时间。

3.根据教学计划,由合作企业提供实践场所,安排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训,校企双方对学生在实习过程的劳动态度、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并作为学生本次实训课程是否合格的依据。

第二阶段:确定实训内容和时间

“工学交替”实训内容的选择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手段。根据企业物流运作的规律,结合学生的实习岗位,由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辅导员共同制定了三大实训教学模块。

1.组织一年级的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通过企业专家的逐一对照实践作业场景进行讲解,初步了解企业文化和物流企业的基本活动过程。

2.组织二、三年级的学生结合企业实际,在学校通过模拟物流软件的练习,熟悉物流信息的收集、分类和处理过程;在校内仓储实训室熟悉物流仓储管理流程和设施设备的基本操作。

3.安排三、四年级的学生,每年用三到四周时间,在企业顶岗实训,直接参与货物的分拣操作;学习使用装卸搬运设备、计量设备、保管设备;学习驾驶技术,掌握驾驶技能。

第三阶段:组织实训过程和考核

1.学生实习前,布置学习任务,进行安全教育。对实训计划内容进行介绍,对实训方法进行讲解。

2.实习中,指导教师到企业中与企业辅导员一起对学生逐一进行指导,及时发现各种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反馈。

3.实习结束时,由指导教师与企业辅导员共同对学生的实训学习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与考核。组织召开实训成果研讨会,总结体会,提出建议。

以上三个阶段的实施过程,既相对独立,又前后接应,构成一个工作链,确保整个教学实训完整而有序。

三、我校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改革的效果

通过“工学交替”实训课程的实施,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了相互渗透,对学生职业素养的不断养成起到了解决促进作用。学生在实践中养成了物流企业从业人员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培养了责任心、自信心、独立性、合作性等在内的人格特质和人格操守。

在实训过程中,学生能够熟悉实训物流企业的工作流程,掌握所在岗位的工作方法、技能技巧,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学习相关的技术本领,有效地丰富了理论知识。

工作信息的获取、工具的选择、工作步骤的确定等实训课题的实施都以学生为主体展开,经过三到四周的多次反复培训、指导,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与“工学交替”实训课程实施的企业,在学生实训过程中,通过考查,择优录用学生达三分之一以上,提高了学生的对口就业率,提高了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满意率,为今后进一步校企合作打下了好良好基础。

“工学交替”教学改革的实施,学生对社会和物流企业现状有了切实的认识,对毕业实习或转岗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为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铺就了道路。

四、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虽然在1903年美国就尝试运用学生学校期间学习和到企业实训交替进行的校企合作方法,但是我国还在探索阶段,存在安全风险、企业不接受的风险,难度较大。寻求校企共赢的合作道路,就现阶段而言,“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企业积极性调动问题

目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学校能从校企合作中受益,如降低教学成本,扩大学生就业,促进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但就企业而言,由于缺乏政府强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除了能够挑选优秀毕业生外,现实的受益不多,造成了企业的积极性不够高。

2.学校教学计划与企业生产的衔接问题

这也是校企全方位合作中具体操作层面上的难题。教学和生产要做到既互相融合又互不干扰,需要校企双方根据不同企业实际情况做好充分沟通,共同制定有针对性的实施性教学计划,而且不同企业之间往往不能通用,使得人才培养的差异性加大。

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方向是正确的,虽然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矛盾,但只要通过不断地实践、创新、总结和提高,就能形成切实可行、较完善的校企合作的机制,实现加快高技能物流人才培养步伐的目标。

[1]周济.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推动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5-11-08.

[2]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育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4).

[4]聂劲松,白鸿辉.半工半读教育制度的合理内核与改革实施[J].职教通讯,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