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兰

(揭西县第一中学,广东 揭西 515400)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注重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还要依据历史学科特点,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搞好课堂教学,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习乐起来”。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做法。

一、注重学生自学,让学生手、眼先“动”起来,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个人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自学可以提高一个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一个人的智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主动地担负起这个责任,主动地寻求知识、利用知识,做出自己的发明创造。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方法和能力,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通过阅读思考,将教材内容问题化,答案内容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为此我在导入新课后,首先出示明确的自学目标,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自学提纲一般包括简要提示、教材基本线索和具体要求。如讲授七年级下册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时,(1)以主要内容作为提示:A.郑和下西洋,B.戚继光抗倭,C.葡萄牙占澳门。(2)基本线索:郑和──七下西洋,最伟大的航海家,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戚继光──抗倭英雄,平定倭寇,永载史册;葡萄牙占澳门──我国领土主权遭破坏。(3)具体要求:阅读教材、划出重点知识、分析郑和远航成功的主要原因和戚继光抗倭取胜的主要原因。让同学们带着问题看书,把不明白的问题标记出来,在讲课中注意听。学生通过看一看、划一划,在阅读的自我学习中,既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又锻炼了能力。

二、巧妙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思维”动”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问题情境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开放性、趣味性、探索性。

例如启发性问题:学完“江南经济开发”后提出问题:对高阳的纺织业有哪些借鉴?

开放性问题:讲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对蒋介石是杀?是放?是关?还有讲重庆谈判时,如果你是毛泽东那幺你赴重庆谈判吗?

趣味性问题:讲《伐无道,诛暴秦》时可以设计秦朝为什幺鞋难卖、拐畅销?

探索性问题:闭关锁国能否御敌于国门之外?为什幺?

还可以步步追问。如:在讲鸦片战争时,创设问题情境,层层启发推进,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上课之前发给每一位同学一张印有“白雾中的少年郎”一段文字的简报,让学生阅读思考。然后设计了几道问题,在上课时提问:(1)这个苦果是由什幺造成的?(2)这个苦果使我们想起了历史上曾在中国发生过的什幺事情?(3)虎门销烟给我们什幺启示?(4)用以史为鉴的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此时,学生完全进入到问题情境之中,展开思维。我鼓励学生尽量地去探索未知领域,提出创新的观点。其中有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引起深思的观点:“毒品。是啊,这个曾经使中华民族饱受苦难的魔鬼,在当今死灰复燃之后,正疯狂地蹂躏着青少年的健康,严重地扭曲着他们的心灵。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该怎幺办?不但要珍惜健康和生命,远离毒品,而且要积极行动起来,呼吁全社会警惕毒品。我们要以史为鉴,吸取鸦片战争的沉痛教训,肩负起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进行情感渗透。

三、活动激趣,让学生口“动”起来,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在课堂活动中采用讲故事、小组讨论、大组辩论的形式或即兴演讲、历史话剧表演等,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1)用故事开头,引出历史史料,引出话题等。在学习“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时,可以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成语,如“退避三舍”、“朝秦暮楚”、“一鸣惊人”、“卧薪尝胆” 等,请学生讲这些成语的典故和出处。在讲“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这课时,可以用“玄武门之变”引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导入课题。(2)历史话剧表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如何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创造的欢乐呢?这可以通过教学手段、方式、方法的多样性来实现。如在讲“分封制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模拟表演西周分封时的情景来帮助了解分封制。具体做法是课前让学生自己去找一些相关的材料,自己编写台词和设计动作及找道具。上课时我请六位同学为大家模拟表演周王分封时的情景,其他同学边观看表演边思考两个问题:“周王对哪些人进行了分封?”“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总结。通过表演,学生不仅知道了分封制的主要内容而且包括两个方面:周王进行分封和受封者必须履行义务,知道了分封制是逐级进行的,而且锻炼了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讲解的同时还可以设计“西周分封制示意图”并适当讲解,揭示其内在关系,然后评出最佳表演者,让学生在兴致盎然中达到教学目标。

四、注重作业设计,让学生手脑“动”起来,培养综合归纳能力。

学生在经过“读讲义”几个过程,获得了新知识、新概念,为了巩固这些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课外练习题),要求学生及时完成,一般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为宜。通过这些练习,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克服求同思维定势,突破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界限,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和新观点。另一方面,为了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师生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开放性的例题,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寻找问题的答案,为学生的课后练习扫除障碍,并通过“练”,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当堂掌握、当堂巩固和当堂理解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历史老师需要更多地学习与锻炼,更应该认识到21世纪的历史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的教学。在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教学理念,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实践,创造和谐、宽松和个性化的教学环境,使教学方法多样化,让历史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构建一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体系。历史老师一定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学,学得津津有味,使历史课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给学生一双隐形翅膀,让他们在知识的天空展翅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