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怡君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简析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故事

刘怡君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约为14篇,分为哲理寓言和现实寓言两类:哲理寓言主要是宣传品德修养和讲述生活哲学;现实寓言主要是讽刺社会现象。寓言写作特点有:叙事为主,体裁短小精悍;手法以对话为主,形式多样;使用多种修辞,突出本质。研究这一课题既能培养儿童道德观、审美观,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又能起到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小学语文 语文教材 寓言故事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篇幅简短、情节简单,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常带有讽刺、劝解、教育的性质[1]。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共有十四则寓言故事,本文主要分析和探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故事,研究寓意与写作特点,并归纳寓言教学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寓言的分类与内容

寓言以小见大、讽喻性较强的特点给人深刻的印象,随着寓言教育教学功能的凸显,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寓言选文内容被许多学者和教师关注。从内容上讲,寓言可以分为哲理寓言和现实寓言,一是议论说理,进行教训启示;二是讽刺劝诫,揭示社会丑恶。下面我们先看这些寓言故事的分类。

(一)宣传品德修养,讲授做人的道理。

从教材选文看,苏教版选用大量德育寓言,将人类社会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同时呈现,以对比方式让小学生体会什幺是真善美,从而将道德教育落到实处,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提高自我修养。

第一类是借动物形象嘲讽人类贪婪自私的品质。如《螳螂捕蝉》(六年级下册),以动物主人公的两者相争引出第三者得利的结果:“那螳螂弓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2]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目光短浅只能获取一时利益。

第二类是直接通过故事情节讽刺主人公的无能形象。如《滥竽充数》(五年级上册)“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这讽刺了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里面、以次充好的行为,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提醒学生做具有丰富涵养、有真才实学的人。

第三类则是借日常生活情景展现主人公一贯说谎的悲惨下场。如《牧童和狼》(五年级上册),就是我们常说的“狼来了”的故事,讲述放羊小孩三次撒谎说“狼来了”,愚弄村民,最后导致羊被狼吃了却没人相救的悲惨结局,故事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寓意明确,便于教育儿童诚实做人。

以上三则寓言以小见大,故事内容本身虽然具有很高的娱乐性,但表现了鲜明的道德价值,对提高学生自我修养有重要意义。

(二)讲述生活哲学,肯定劳动创造。

寓言与人们的生产劳动密切相关,是人们的生活智慧,通过正面故事凸显主人公的优秀品质,从而体现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与智慧。

有以动物为主人公的寓言,如 《乌鸦喝水》(一年级下册):“它刁起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从乌鸦的巧妙举动告诉人们,遇到困难要认真思考,寻找办法,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有以人物为主人公的寓言,如 《画龙点睛》(五年级上册):“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故事赞扬了画家张僧繇画技高超,后用来表示写作或说话时用关键几句话点明实质。

以上这两则寓言都从积极角度讲述简短故事,充分体现社会的正面价值,是对劳动创造的肯定,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与探究能力。

(三)讽刺社会现实,重在警醒后人。

讽刺现实的寓言大多借动物形象映射当时社会现实、嘲讽人类缺点,以深刻寓意警醒后人。

首先是映射当时社会现实的寓言,如《狼和小羊》(二年级上册):“狼不想争辩了,大声喊道:‘你这个小坏蛋,骂的我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这则寓言故事讲的是狼为了吃掉小羊寻找许多借口,小羊反抗无果最后还是被狼吃掉了,体现了社会的不平等,暗讽强者想要做的事情,弱者有再足够的理由也无法阻止。

其次是嘲笑人类缺点的寓言,如《自相矛盾》(五年级上册),楚国人夸耀自己的茅是世界上最尖锐的,盾是最坚固的,但有人问起:“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此人无以回答。他的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违背客观逻辑致使他成为一个笑话,以此警示我们说话做事都应该三思而后行,不能夸大其说、前后矛盾。

最后是告诉人们要学会冷静思考,这则寓言是《狐狸和乌鸦》(二年级上册),讲的是狐狸通过奉承乌鸦骗得乌鸦嘴里肉的故事。从乌鸦角度说,面对别人的花言巧语要冷静思考,理性判断,正确认识自己。

《狼和小羊》、《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充分利用寓言讽刺性较强的特点,通过典型的动物形象如狐狸、狼等揭露社会病态,嘲讽社会中黑暗腐朽的代表人物。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寓言的写作特点

教材中寓言故事主要是宣传品德修养、讲述生活哲学和讽刺社会现实,故事既简短又趣味盎然、新鲜活泼。

(一)形式体裁:短小精悍,叙事为主。

寓言是一种短小精悍的儿童文学,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最长的一则寓言是 《一路花香》(四年级上册)439字,最短的是《狐狸和葡萄》(五年级上册)99字。多数寓言故事情节简单,语言精练,以叙事为主,具有哲理性、讽刺性的特点。《一路花香》以破水罐的心理变化为主线展开。首先讲一个有裂缝的水罐在完好的水罐面前感到惭愧,接下来挑水工告诉破水罐,他利用破水罐裂缝流出的水浇灌出了美丽的花朵,并让破水罐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而《狐狸和葡萄》以简洁的语言讲述狐狸想尽办法摘葡萄却白费劲,接下来以狐狸无望的一句独白“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结束整个故事,以全文99字鲜明地体现寓言故事短小精悍的特点。

(二)写作手法:对话为主,形式多样。

寓言主要以记叙与议论为主,通常以主人公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借助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描写,让读者对故事进行阅读思考得出生活哲理。

1.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是寓言故事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可以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有时还可以推动情节发展。寓言中的语言描写如《牧童和狼》:“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生动地表现牧童内心的焦急与慌乱。此外,运用动作描写的寓言如 《蝉和狐狸》(五年级上册):“蝉察觉其中有诈,就摘下一片树叶扔了下来,狐狸以为是蝉,猛地扑了过去。”其中突出狐狸“猛扑”的动作以体现其迫不及待想吃蝉的心理状态,推动故事发展。

2.白描和对比。

寓言描写的都是简短的故事,通常使用白描手法,即用简练的寓言如实描写对象的特征、事物的情态。如《鹬蚌相争》(三年级下册):“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用简洁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一幅鹬啄河蚌的生动画面,直接交代故事的前因,引出下文鹬蚌相争的情节。此外,对比也是主要的写作手法,如《狼和小羊》,故事中狼的凶恶和小羊的善良同时呈现,以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体会真善美,从而将道德教育落到实处,借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3.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

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是寓言写作的特点之一。心理描写指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心理状态的描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一路花香》:“那只完好的水罐不禁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而那只有裂缝的水罐却为自己感到十分惭愧。”故事中以旁观者的身份对水罐的内心世界进行简单剖析,让读者对水罐的所思所想更明白清楚。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的描写。如 《滥竽充数》:“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该句描写南郭先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为他混在队伍中假装会吹竽而不被发现埋下伏笔。此外,恰当的环境描写对刻画故事主人公、突出主题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突出本质。

寓言大多以人物或动物为主人公,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强烈的讽刺性,常用拟人、比喻、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制造戏剧性的情节和场面,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形象生动地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简短的故事当中。

1.拟人:印象鲜明,便于理解。

寓言故事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是拟人。以动物为主人公的寓言,大多采用拟人手法,把物当做人来写,便于学生理解,加深故事印象,有利于阐明作者的理论观点。如寓言中典型的反面角色“狐狸”在《狐假虎威》(二年级下册):“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狐狸和乌鸦》、《蝉和狐狸》等寓言中狐狸都以能言善辩、奸诈狡猾的形象出现,给人印象鲜明,易于激发读者对此类形象的厌恶感,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2.比喻:浅显易懂,利于表达。

比喻是寓言中常见的修辞,通过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说明另外一种事物,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比喻包括本体和喻体两部分,本体指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指打比方的事物。如寓言《螳螂捕蝉》中就用到比喻的修辞手法:“那螳螂弓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潜在隐患。故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故事生动有趣,有利于表达寓意,易于读者接受。

3.夸张:借助想象,引起共鸣。

夸张是寓言中重要的手法之一,是为增强表达效果而夸大事物特征的一种修辞。同时借助丰富想象,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如《画龙点睛》:“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此处用夸张手法突出张僧繇画技高超,增强作者要表达的对张僧繇画技高超的崇拜与赞赏之情,使读者产生强烈的震撼感,留下深刻印象。

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寓言的教学方法

寓言通常以主人公简单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对于学生来说,寓言语言的娱乐性较强,符合儿童心理,相较于其他文本更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教师而言,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寓言、掌握寓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图画联想法。

图画联想法是把所需要学习的寓言故事同图画等联系起来,借助形象思维加以理解。比如,讲授《螳螂捕蝉》时,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插图让学生更简便地意识到螳螂、蝉和黄雀之间的利益位置,更好地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的意思。此外,学生学习《狐假虎威》这一寓言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演示有趣的简笔画,向学生展现狐狸带着老虎到百兽面前走一趟的威风场景。图画联想法既有利于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加深记忆。

(二)角色扮演法。

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环境,我们需要增强学生感知觉等方面的刺激,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寓言故事设计表演主题和相关场景,借助各种多媒体手段模拟故事情节,让学生在其中表演相应的角色。在教《滥竽充数》这一寓言时,可以让学生仔细分析南郭先生混在队伍中装着会吹竽的动作和神态,之后进行分角色表演,亲身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角色扮演法充分展示学生的活泼、好动、模仿力强的特点,从而让学生产生成就感,主动学习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诵读讨论法。

诵读法即熟读背诵寓言,一般低年级使用较多,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讨论法一般在小学高年级采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故事情节,通过讨论或辩论获得知识或巩固已学寓意。如讲授《蝉和狐狸》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围绕狐狸用花言巧语奉承蝉的行为和蝉不受狐狸欺骗的机智形象进行讨论,对比两位动物主人公的语言、动作、性格特征,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儿童文学文体,寓言一直以来便是学者及语文教师关注的热点。寓言以小见大、讽喻性较强的特点给人深刻启示,可激发学生成善的渴望,帮助学生认识生活,故事情节还提供大量日常环境中较缺乏的行为示范,对培养学生正确道德观、审美情趣,提高语言运用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1]刘明,罗玉圃,冯英.小学多用词典[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7:111.

[2]张庆,朱家珑.语文[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9.

[3]王恒展.中国古代寓言的分类及特点[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1(5).

指导教师:齐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