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 琼 唐远廷

说乐器之前,先略说一下音乐。

《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之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这段话给我们解释了什幺是“乐”——在音响结构之外加上舞蹈的综合形式。

《尚书·舜典》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意即,舜帝叫夔(当时着名音乐家)掌管音乐以教化贵族后代,使之能够达到正直而温和、宽大而谨慎、刚毅而不粗暴、简约而不傲慢,使人神和谐相处。夔则表示,没有问题,我能够做到敲击石块,使各种野兽都能听音起舞——这段文字强调了音乐的道德教化功能。

孔、孟将音乐的学习视为教育的最高阶段,荀子更用近乎白话的语言写到:“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以不能免也。故人不能无乐。”即音乐,就是娱乐。生活中,每个人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所以生活就不能没有音乐。

音乐的产生最先只是口中的歌,渐渐地,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了有很多器物稍加改进,就可以发出较好听的声音,于是渐渐地发明出进一步增强音乐表现功能的各种各样的乐器。

正因为音乐有着重要的教化功能,所以古人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各种乐器表现音乐内容的记载。粗略统计,我们现行高中教材中就涉及到以下十六种中国古代乐器:

1.筑(“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荆轲刺秦王》(必修一第5课)

筑,古代弦乐器,形似琴。已失传,大体形似筝,颈细而肩圆,《说文》曰:筑,以竹曲五弦之乐也。现在出土的战国墓葬品中有一群持器木俑,其中一个木俑左手持一块有柄板状物,右手空握的,疑为击筑。现代着名的古琴演奏家李家安成功地“复制”出失传近千年的“筑”。

2.箜篌(“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孔雀东南飞》(必修二第6课)

箜篌(坎侯、空侯),弹弦乐器,有“卧、竖、凤首”三种形制。它历史悠久,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但十四世纪后期,它不再流行,后慢慢消失了。从古代演奏图像中所绘的竖箜篌和日本奈良正庵院保存的我国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残件看,它是音箱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的一种弦乐器。

3.瑟(“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短歌行》(曹操,必修二第7课)

瑟,拨弦乐器,形似古琴,共有二十五根弦(最早五十弦,故称“五十弦”)。多用整木斫成,瑟面稍隆起,体中空,体下嵌底板,瑟面首尾端有“岳山”,其外侧各有相对应的弦孔,木质瑟柱,施于弦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瑟为伴奏和歌的常用乐器;隋唐时期用于清乐,以后则只用于宫廷雅乐和丁祭音乐。

4.笙(“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短歌行》(曹操,必修二第7课)

笙,世界上最早使用的自由簧乐器,由笙斗和嘴组成,十几根长短不等的竹管呈马蹄形状,排列在笙斗上。笙的音色明亮甜美,高音清脆透明,中音柔和丰满,低音浑厚低沉,音量较大。在传统吹管乐器中,是唯一能够吹出和声的乐器,和其它乐器合奏的时候,能起到调和乐队音色、丰富乐队音响的作用。

5.箫(“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苏东坡,必修二第9课)

箫(洞箫、篴、竖篴、羌笛),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史亦称为笛,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为次中音乐器,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吹奏悠长、恬静、抒情的曲调,表达幽静,典雅的情感。琴箫合奏,委婉动听,更能表达出乐曲深远的意境。

6.琵琶(“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咏怀古迹·其三》(杜甫,必修三第5课)

琵琶(批把),最早出现于汉,拨弦类弦鸣乐器,被称为“民乐之王”、“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等。木制,音箱呈半梨形,张四弦,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可独奏、伴奏、合奏。琵琶音域广阔,穿透力强,表现力是民乐中最为丰富的。

7.笛(“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琵琶行》(白居易,必修三第6课)

笛,横吹管乐器,是中国最古老、最原始、最具特色的吹奏乐器之一,距今已有七千年的历史。它用竹子或金属等制成,上面有一排供吹气、调节发音的孔,一般横吹,又称横笛。流传地域广大,品种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调笛,还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顺笛等。

8.鼓(“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人之于国也》(孟轲,必修三第8课)

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大约有三千年的历史。远古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由于声音激越雄壮而传声很远,又被作为军队助威之用。鼓的结构比较简单,是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中国鼓类乐器品种多,有腰鼓、狼鼓、渔鼓、同鼓、花盆鼓、大堂鼓、书鼓、点鼓等多种样式。

9.缶(“秦王为赵王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必修四第11课)

缶(缻),原是古代一种陶器,类似瓦罐,是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渐渐演化成为土类乐器中的一种(另一种是埙)。最原始时尚陶“缶”,现在保存较多的都是青铜缶。缶作为乐器,一直以来,地位低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个主要涵义:一是下层人民最下等的娱乐;二是葬礼场合表示悲伤的礼节。

10.钟(“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滕王阁序》(王勃,必修五第5课)

钟,佛教的“犍椎”之一,初仅作为集众之用,也称为“信鼓”,也是报时之器,如唐代张继《枫桥夜泊》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迄今为止,除原始形态的“陶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编钟是迄今发现最庞大的编钟,共六十四件,全套编钟气势雄伟、场面壮观。

11.琴(“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咏怀八十二首》(阮籍,选修第1单元)

琴(瑶琴、玉琴、古琴),七弦无品的古老的拨弦乐器。历史悠久,最早见之《诗经》。琴乐寄寓了中国千年的正统思想和文化。琴的审美在世界音乐中独树一帜:琴没有肆意的宣泄,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脱的气度。琴与诗歌密不可分:讲求韵味,虚实相生,讲求弦外之音,从中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

12.钲(“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新城道中》(苏轼,选修第2单元)

钲,中国古代打击乐器,铜制。钲的形体似铙,较铙狭长,而比铙高大和厚重,俗称为大铙。钲为军中发布信号、约束步伐之用,与铙的功用相同。后来亦出现编钲,可演奏音乐或发出比较明确的信号,可用于祭祀和宴乐。

13.磬(“西门豹簪笔磬折”),《西门豹治邺》(选修二第4单元)

磬,古打击乐器,状似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磬的历史悠久,最早用于先民的乐舞活动,后来用于历代帝王、上层统治者的殿堂宴享、宗宙祭祀、朝聘礼仪活动中的乐队演奏,成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礼器”。按照使用场所和演奏方式,謦可以分为特磬和编磬两种。

14.觱篥(“客驰下,吹觱篥数声”),《大铁椎传》(选修二第4单元)

觱篥(笳管、逗管、悲篥、筚篥),管口插有芦制的唢子。觱篥是从西域传入中原成为教坊音乐的重要乐器,觱篥在乐队中有领奏地位。现仅在福州、莆田及河北民间存在,是珍贵的乐器活化石。

15.竽 (“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胠箧》(庄子,选修四第2单元)

竽,古代吹奏乐器。战国至汉曾广泛流传,其形状如笙而较大,在汉代乐俑和石刻画像中多有吹竽的图像。竹制竽管,管的下部有簧片,前后两排插在木制的竽斗上,竽嘴也为木制。从“滥竽充数”典故,可见其在古代的流行。

16.筝 (“原来鼻闻乃是脂粉气,耳听即是筝板声”),《玉堂春》(冯梦龙,选修九第三单元)

筝(古筝、秦筝),一种长方形的多弦多柱乐器,是中国传统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弹弦乐器。古筝音域宽广,音色清亮,表现力丰富,一直深受大众喜爱。筝的弦数因地域流派不一,通常现今最常见的为二十一弦筝,另有十六弦、二十六弦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