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远东

摘 要:随着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为世界所认可,中国古籍也被更多地翻译成外国文字。鉴于中国古代官衔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特色文化内涵,在翻译中国古籍时如何处理这些古代官衔词汇就成了一大难题。研究者可以从目的论的视角,采用借译、意译和音译加注的翻译方法,对中国古代官衔翻译进行探索,以期为广大翻译爱好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古代官衔;目的论;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8-018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8.113

一、前言

中国古代典籍的翻译一直都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难点,而古籍中的中国古代官衔的翻译尤为更甚。中国古代官衔系统十分复杂,就连同一官衔在不同朝代的职能也可能不同,更不用说特殊时期的特设官衔了。这种情况给译者在翻译这些古代官衔时带来了较大困难。因此,笔者试从功能目的论的角度对中国古代官衔翻译进行探讨与研究。

二、 目的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弗米尔提出的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目的论把翻译看作一种有目的人类交际活动,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过程,译文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决定采取的翻译方法及策略[1]。目的论还规定翻译应遵循三大法则,即: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及忠实法则。目的法则指译文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决定采用的翻译方法;连贯法则指译文要能够被读者理解;忠实法则指译文要对原文忠实。这三大法则的优先级不同,连贯法则优先于忠实法则,目的法则又优先于连贯法则。那幺,翻译实践遵循的第一法则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也就是目的决定方法与策略[2]。不论何种策略与方法,能否有效实现目的是翻译最根本原则[3]。对于中国古代官衔翻译,无论是典籍翻译还是一般文学读物翻译,理解都是大前提,达不到理解这个翻译目的,一切翻译技巧都无从谈起。而这也正契合了目的论的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程的理论。因此,从目的论角度探讨中国古代官衔翻译切实可行。

三、 翻译方法

(一) 借译

英国和中国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期,其官衔体系及职能较其他英语国家来说与中国更为相似。因此,如果能在英国官衔体系下找到能够借用的对应官衔,尽量借用过来。这样不但能够让西方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官衔的职能,而且能够增加他们的熟悉感,原汁原味的英文表达更容易促进西方读者阅读。

例如,中国古代官衔“侯”超过了一品官,只授予与皇帝存在血缘关系的亲属与少数功勋卓越的臣子。而在欧洲中世纪以后,英国官衔体系也用“侯”(Marquess)来表示相似官爵称号。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完全可以借用英国官衔体系中的“Marquess”来翻译中国古代官衔“侯”。这样的翻译方法既符合目的法则,达到让西方读者理解的翻译目的的同时,也符合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做到了语内连贯和语际连贯,为中国古代官衔翻译的第一选择。

(二) 意译

如果找不到英国官职表达借用,译者可以退而求其次,意译其官职的职能。目的论连贯法则强调译文应能够被译文读者理解,也就是语内连贯。采用意译法直接意译出其职能等信息,能有效地达到让西方读者理解的翻译目的,而且使得译文简洁明了。

例如,古代官衔“扬州太守”中的“太守”指的是古代中国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在英国并没有相似的官衔可以借用,而在其他英语国家中的美国,存在“州长”(Governor)一词,指联邦制国家第一级行政区的行政长官,负责该州的行政事务。但是,中国古代官衔“太守”是完全听命于皇帝的,并没有美国官衔“州长”的自主权。因此,译者如将“太守”译为“governor”就曲解了其意义,是不合适的。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可以遵循目的论连贯法则,直接解释中国古代官衔“扬州太守”的内涵意义,将其意译为“regional prefect of Yangzhou”最明白晓畅[4],在达到让西方读者理解官衔职能信息的同时,又使得译文言简意赅,达到与原文词汇“太守”的功能对等[5]。

(三) 音译加注

当以不属于上两种情况时,也就是在英国家中既无相似表达,又因巨大文化差异难以简单做意译表述。这种中国古代官衔背后往往蕴含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如采用意译法,则解释会十分繁琐,反而有可能误导读者。目的论忠实原则强调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可以遵循目的论忠实原则,先音译古代官衔,给外国读者以异域文化体验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再加上文内注,来解释官衔的职能,达到让外国读者理解的目的。

例如,中国古代官衔“主簿”指古代中国各级主官的属下掌管各种文书的佐吏。该类官衔有着丰富的中国特色文化内涵,不但在英国甚至所有英语国家中都找不到相似官衔来借用,而且采用简单的意译同样是无法解释清楚的。

另外,在译文中舍弃其异文化特色又显得可惜。这种情况下,译者在翻译该类官衔时,可以遵循目的论忠实法则保留其在汉语中的读音并加以文内注,具体来说就是采用音译加注法将其译为“Zhubo, the subordinate of each departments chief who is in charge of managing the documents”。采取这样的翻译方法能够让外国读者在理解的基础上了解官衔读音,给予他们异文化体验,从而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

四、 总结

中国官衔大多蕴含着复杂的中国特色文化背景,笔者从目的论视角探索了对中国古代官衔的翻译方法,采用了借译、意译及音译加注的方法,以期为广大翻译爱好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Vermeer, Hans J. Skopos and translation commission [M]. Heidelberg: Heidelberg University Press, 1989.

[2] Vermeer, Hans J. Presuppositions for a theory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86.

[3] 贾文波. 应用翻译功能论 [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4] 廖七一. 研究范式与中国译学 [M]. 中国翻译,2001.

[5] Nida, 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