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松溪县实验小学 董少华

一、创设情境,感知概念的认识过程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学内容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生活中鲜活的素材自然巧妙地引入课堂,传递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的学习材料,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必将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中。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曾听一位名师在教学时,用新奇的情境带我们进入圆的世界。

师: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生活中,你们哪儿见过圆?

生:钟面上、轮胎上,有些钮扣是圆的……

师:见过平静的水面吗?我们往平静的水面投进一颗小石子(插播课件,配以石子入水声),你们发现什幺?

生(激动地说):水纹、水纹、圆……

师: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伴随着优美的音乐,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雷达波,月球上的环形山等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这些画面中,你找到圆了吗?

在进行给排水设计中,合理的安排空调的安装位置,根据实际情况统一设置。对于空调凝结水的排放要合理安排,将其引导到邻近的雨水井中,避免因为设计原因而影响到邻居的生活。

生(惊异地、感叹地):找到了!找到了!

师:是啊,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这样一系列找圆的活动,学生似乎已隐约触摸到“圆”跳动的脉搏,感觉自己正慢慢地融入“圆的世界”。丰富了学生对圆的感性经验,学生在观察与发现中形成圆的表象,还感受了数学的美,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经验。

二、实践操作,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

概念的形成是一种发展过程,也就是在对事物的感知、分析、比较、抽象的基础上概括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的借助于看、听、说、记忆等方法学习概念,将难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皮亚杰说:“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可见,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与学生动手相联系的。好动是小学生特点之一,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学生很喜欢。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直观的操作形式,变学生被动的听为主动的学,让学生在外显操作活动与内在思考的碰撞中建构概念。

例如,教学《认识周长》时,设计如下教学活动环节:

(一)剪一剪。让学生剪下卡通图形,说出要把图形完整的剪下来,须沿着边线剪一周后,要回到起点,初步感知一周。

(二)摸一摸。请学生摸一摸数学课本封面的四条边,课桌面的四条边,进一步感知一周。

(三)画一画。请学生画出三角形、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五角星。体会图形不同,画法不同,只要从起点出发,画了这个图形一周,再回到起点,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初步感知图形的周长。

(四)描一描。请学生思考下列图形是否有周长。如果有周长,请描出它的周长。

学生独立思考,并描出周长后,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交流、探究,明确图(1)、(2)、(4)有周长,描的时候它们是首尾相连且封闭的。图(3)、(5)没有周长,它们不是封闭图形,所以没有周长。这一环节,特别对关键词“封闭图形”加以解剖,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结论,会引起争议。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引发学生辨析,在辨析过程中,加深对周长的理解。通过描一描的方式,学生经历了感性材料的积累,在交流互动中,逐步抽象出周长概念的本质属性: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五)量一量。采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测量实物图形的周长,把测量结果与同桌交流、比较,进一步加深、感悟周长的含义。操作过程既有动态的操作,又有静态的思考,还有激烈的争辩,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经历了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

三、巩固练习,强化概念的认知过程

概念的建立和运用是同一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形成概念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巩固概念则是识别概念和认知概念的过程,是加深理解和灵活应用概念的过程。如果我们只重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而忽视把概念应用到实践中,实际上只完成了教学任务的一半。因此,当概念形成后,教师要围绕一个概念设计多种情境的应用题,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思考,体验概念的生成过程。

1.重点练习,认知概念。在关键问题上,设计重点练习,让学生在有针对性的练习过程中,实践、思考、认知概念。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后,出示:(1)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并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2)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车轮为什幺是圆形?为什幺圆形的井盖,不会掉到井里?(3)学校计划在一个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平地上建设一个最大的圆形花坛,你打算怎幺画图?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

2.对比练习,理解概念。对一些容易混淆、相近的概念,要加强对比练习,通过实例比较、分类、辨析,发现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对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例如,教学《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时,出示一组数字:1、2、10、12、25、37、54、102、417、23、398,请同学们分一分,哪些是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并说出理由。学生通过分一分,明白了: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奇数不一定都是质数,偶数不一定都是合数。

此外,可以出判断题、选择题。既帮助学生巩固概念,又发展了学生的鉴别能力。

3.变式练习,拓展概念。针对学生不易区别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进行变式练习,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对形成正确概念可起积极作用。

例如,教学《梯形的认识》设计如下判断练习,观察与比较下面哪些图形不是梯形,与同桌交流,并说明理由。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说出不是梯形的理由:(1)不是四边形;(2)没有一组对边平行;(3)两组对边都平行等等。学生在辨析过程中自然会加深对梯形概念的理解。

4.精心设计题组,形成知识的网络。概念是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严谨性,概念与概念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对概念进行比较和归类,抓住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组织练习,将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识通过题组练习,沟通知识与思维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如教学《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复习时,先巩固应用,后综合性应用,整理建构知识网络,清晰地表示各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在应用中达到切实掌握数学概念的目的。

总之,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加强对概念教学的研究、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创新,丰富概念教学的方法和策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合理设置学习任务,让学生经历以观察与比较为核心的学习活动过程,在活动中感知、体验、强化概念。真正做到每位学生都有参与活动,每位学生都获得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