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城南实验小学 骆云娥

延伸性阅读教学是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时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引入关联性资料的阅读学习,从而深化课堂教学的成果,让学生获得更加显着的学习成果。

一、当前小学语文延伸性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自主积极性相对不足。

自主积极性是指学生会在课下主动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事实上,很多学生除了在语文课堂上跟着教师的教学去阅读课文,下了课之后很少会再寻找其他课外作品来读,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只需要进行课内阅读就能满足阅读能力提升的需要,将阅读同课内教学捆绑在一起,认为阅读只是为考试和课内学习服务而已。其实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课内外共同发力,而且良好的阅读能力和习惯能够陪伴学生一生,长期坚持阅读的人往往具有特别的气质,对学生的性格养成和人格发展都有着很多好处,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理解能力更是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2.阅读心态影响阅读成果。

很多学生在阅读时并非出于兴趣,而是出于一些特定的功利性目的,如为了考试而读。这样的目的与阅读本身相脱节,一方面它使得学生在选择阅读对象时,往往只选择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作品,从而忽略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使得阅读过程枯燥无味,阅读效率大大下降,学生常常难以坚持下去,甚至对阅读产生厌恶情绪,这样是不利于长期培养阅读爱好的;另一方面,为了考试而读,那幺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往往也只注重考试中会出现的内容,如作者信息、主人公名称、经典情节等,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囫囵吞枣”或“断章取义”式的阅读,学生只读片段,非考点的内容草草读过,既不思考,阅读后也没有记忆,阅读只停留在基本信息的识记上,这样的阅读对学生的帮助微乎其微,学生不仅容易遗漏作品中其他信息,而且还很难对作品产生整体的认识。

3.碎片化阅读占比较大。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纸质书被很多人抛在了脑后,人们习惯于从各种社交网络App、公众号、电子书中获取信息,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也以图片或片段的形式被这些平台分享和传播。很多学生会通过学习这些碎片化内容企图达到知识提升的目的,但实际上,这种碎片化阅读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科普作用,但其作用是有限的,只有阅读完整的作品才能获得更加完整、纯粹的体验和收获,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4.阅读能力水平参差。

阅读不只是“读”,同样是一本书从头读到尾,有些人读完就忘,有些人能记住情节,而有些人可以获得深层的认识,这种差异其实体现的就是人们阅读能力的差异。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是无法在短期内一蹴而就的,如果学生在刚刚开始阅读时不注重对阅读能力的培养,这种负面影响会一直持续到后续阶段的学习中。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不同学生阅读水平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避免一些能力相对不足的学生掉队,跟不上教学进程,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持续培养和发展,以便学生能够适应后续学习的能力发展需要。

二、核心素养下如何进行小学语文延伸性阅读指导

1.把握典型人物形象,在阅读中提升人文素养。

人物塑造是写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相应的,在阅读过程中也应当重视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成功理解人物的特征,对学生理解整篇阅读材料的主旨和思想内涵都有着重要帮助。把握典型人物形象主要有两个要点:一是抓住典型人物,尤其是在阅读一些描写人物众多的阅读材料时,学生应当抓住主要描写的人物,通常来说,作者对典型人物的描写更舍得花费笔墨和雕琢语言,反过来说,如果是不重要的角色,出于详简得当的写作原则,作者自然也不必花费大篇幅去描写了,比如在阅读一篇篇幅较短的文章时,如果文中出现的某个角色获得了大篇幅的描写,通常这个角色就是学生应当把握的典型人物,或者说是重要人物。另外,学生在锁定典型人物时还要避免一种刻板印象,就是典型人物未必一定是正面人物,如在文学作品中比较典型的“吝啬鬼”形象就是典型的反面人物,作者对这类角色也多是持批判态度的。另一个要点是把握典型人物的典型特征,这种特征需要从作者对该角色的各类描写中去总结和归纳,包括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

在延伸性阅读中,将阅读理解的重心放到人物上,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加强代入感,从而开动脑筋,自主思考,一方面将不同的文学作品通过类似的人物形象连结起来,另一方面也能推动学生阅读联系生活,在生活中乐于阅读,在阅读中联想生活,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境界,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一个道德高尚、明理和善的人。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梅花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尝试寻找本文中的典型人物,如果学生不能立刻得出答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标题,从标题“梅花魂”中提取信息,再到文中寻找与之相关的人物,即“祖父”。锁定“祖父”这一典型人物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将文中描写祖父的语句用画线的方式标记出来,并分辨这些语句各运用了什幺描写方法,从中可以总结出哪些特点,作者又是如何展现“祖父”的这些特点的,进一步对“祖父”的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再如,在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时,教师先锁定课文中的典型人物“我”的父亲李大钊先生,带着学生通过反复通读课文,划记并分析课文中关于李大钊先生的描写,通过李大钊先生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的表现中总结李大钊先生为了革命和理想虽死不悔、敢于牺牲的伟大精神,感受革命传统教育。接着,教师再让学生阅读链接材料中由叶挺创作的一首小诗《囚歌》,让学生体会《囚歌》中的思想感情,并将其同课文进行对比,让学生回答这两篇不同体裁的作品中有什幺共同特征,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其中人物形象的看法,体会爱国烈士们为了理想甘于牺牲的伟大精神和在武力威胁面前仍然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又如,在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二十四课《少年闰土》时,教师提出让学生指出文章中的典型人物,由于该篇文章的内容便是少年闰土,所以学生很容易便指出典型人物就是——闰土。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将与典型人物相关的人物指出来,即作者鲁迅。虽然文中并没有从第三人称的角度描述鲁迅,但从作者的视角阅读后发现作者一直都是这篇文章与闰土紧紧相连的关键人物。那幺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重新阅读课文内容,从读者的角度将作者与典型人物闰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作者角度下的闰土的相貌、性格、行为等标记出来,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整理和归纳。随后,学生们对标记出来的语句做分析,教师也着重对部分语句做精细讲解。讲解在文中这些关键性的语句所用到的描写手法,透过作者的描写可以总结出闰土青年时期有什幺特点,同时,也可以通过作者的描写对比青年时期与老年时期的闰土有哪些变化,作者的心境又出现了怎样的改变,从而对作者鲁迅也有一个深入的认识。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谈一谈心目中的鲁迅先生。学生以文中的鲁迅和他对待青年与老年时期闰土的态度为依据,总结出鲁迅先生的为人和其品行。教师在获取到学生的反馈后,可为学生详细讲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着名的作品、重要作品的故事概况、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鲁迅曾写过的名言名句等,让学生透过鲁迅的生活背景和社会背景再次剖析鲁迅先生的性格和品行,从而为后续的文章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这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练习。

2.精选课文相关作品,广泛阅读实现多元拓展。

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那幺就不能仅仅依靠课内阅读,而是要从课内阅读延伸至课外,进一步为学生学习相关题材、体裁、内容等的作品提供学习材料,同时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进行横向对比,总结异同之处。教师还可以就课外阅读内容,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进一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在广泛阅读中充分动脑、积极思考,让阅读成果最大化,实现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另外,与课堂教学息息相关的课外延伸内容,能够巩固当前教学成果,掌握课上学习的一些阅读技巧和理论知识,对学生扎实学好语文、提升阅读能力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课《古诗三首》时,教师在进行完三首诗歌的学习之后,还可以进行整组诗的教学回顾,对《马诗》《石灰吟》《竹石》这三首诗的主题进行总结和对比,体会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崇高理想和高尚情操,并带着感情多诵读几遍。教师这时可以进一步提出教学要求,让学生从已经学过的课文或是课外了解的诗歌中,找到一些反映作者自身伟大情操的作品,同其他学生进行分享。教师还可以在课件中展示一些类似的作品,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正是留名青史的名句,展现了作者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九死未悔的决心。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读一读这些类似作品,并进行一定的解读和学习。

再如,在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鲁滨逊漂流记》的时候,由于该篇文章为节选文章。所以,教师可通过拓展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们阅读节选外主人公在漂流中遇到的故事。教师可以选择使用多媒体以视频的形式完成拓展教学或者给学生们分发打印好的纸质文本,让学生阅读思考,促使他们对鲁滨逊这一人物形象有较为多面的认识。此教学方式能够有助于学生提高人物分析能力,也让学生对《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完成阅读量的有效积累。

3.关注作者创作背景,重视对阅读材料的升华。

在阅读材料中经常会出现作者自身的思想投射,尽管作品与人品并不是完全保持一致的,但很多文学作品其实反映的正是作者自己的所思所想,而作者的思想又会受到时代或特定历史事件的影响,尤其是在一些重大的历史时期,这些影响将格外突出,在文学发展史上甚至经常会由此诞生一类数量庞大的、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作品。而且在阅读后,学生可能会将对作品的兴趣延伸到作者身上,比如有的学生学完某篇课文后,十分喜爱,就会去找该作者创作的其他作品来阅读,教师则可以进一步对作者资料进行延伸,为学生介绍作者的基本情况,如主张思想、生存年代、人生经历、学术贡献等等。了解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储备,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深刻认识,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更深的层面。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古诗三首》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教师除了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含义进行讲解,还要让学生多诵读,体会诗歌中饱满的情感,接着教师就可以对杜甫的生活的时代——即唐朝由盛转衰的晚期——进行介绍,还可以展示一些杜甫同时期和晚年创作的诗歌,让学生了解杜甫这位着名爱国诗人主要的诗歌创作主题,学习了这些知识后,学生再次有感情地诵读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将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诗人为祖国统一而喜不自胜,为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稳定生活而“喜欲狂”这一情绪下暗藏的家国情怀,从而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提升学生自身的爱国情怀。

结束语

要想让延伸性阅读确保有效性,就必须立足教材,从课堂教学进行发散,延伸内容要同课堂紧密连结,否则这样的延伸不仅无法为课堂教学服务和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而且还可能让学生一头雾水,对零散的教学知识无从下手、难以总结,从而导致教学有效性下降。因此,教师要加强课堂知识的结构和整合,并从中探索延伸性阅读的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