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臻

【摘要】浙江高考要求学生写论述文,具有较大思维含量和思辨空间。学生论述文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深刻。本人在平时作文教学中着力指导学生审题立意,教会学生写因果描述性文字,构建论述思路,化整为零,强化学生论述语段的训练,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和思考,以期提升学生论述文的深刻性。

【关键词】论述文;深刻性;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浙江高考作文题要求学生写论述文,具有较大的思维含量和思辨空间,体现出时代性、人文性和哲理性,着眼于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2017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写作的发展等级里居首的是“深刻”,要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因此,学生的论述文要想在考场作文中获得高分,将文章写得更深刻是当务之急。

面对学生论述文平庸的现状,笔者思索:如何才能指导学生写出高质量的论述文?如何提升学生论述文的深刻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指导学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一、全面辩证,精准审题立意

论点是论述文的灵魂,论述文写作深刻与否,核心就在于论点是否深刻。因此,由作文题目挖掘出精准深刻的论点来立意,是写好论述文的第一步。

学生在写作时经常是简单结合审题,提出论点,然后就开始举例分析,或简单分析,没有对作文所给的材料进行深思熟虑,全面地考量,导致论点平庸,立意较浅。我着重以下两个方面指导学生:

(一)指导学生全面考量和辨析

学生要抓住“材料的内容和含意”就先要概括和提炼材料,找到核心词语,明确外延和内涵。很多学生面对材料首先想到的是:我有这方面的经历吗?社会中这样的事还有哪些?就把事例当作论据用到作文中,把具体事例综合一下,就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但论点的概念很容易模糊,立意难保准确和深刻。当材料超出了学生的生活范围,学生的思考就力不从心,出现立意肤浅的问题。

我注重引导学生全面考量,找出核心词,辨析内涵与外延。布置学生做过一则作文题: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去年出版了一本新书——《盲点》,该书的作者认为,“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其实有违自己推崇的道德标准。这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一个‘盲点”。如“许多人都知道‘人人平等的道理,觉得自己不会因为对方的性别、种族、职业、外貌、口音而生歧视,然而在潜意识中,人们总是倾向于喜欢和相信那些和自己身份、背景相似的人……”

以上材料给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

文题材料的核心词是“盲点”,学生将“盲点”理解为“人们都能认识到应该人人平等,但是在行为上不能做到人人平等”,立意狭窄肤浅。我指导学生厘清“盲点”的内涵与外延,学生理解到“盲点”是“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违自己推崇的道德标准”这一句话,而题目中的“如许多人都知道人人平等的道理……”这个“如”字就提示出后面的内容是“盲点”的“外延”而非“内涵”。而紧扣“盲点”的“内涵”来审题,立意为“知易行难,知行难以合一”,就做到了论点的准确与深刻。

(二)指导学生用辩证的方法思考

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展现的。但作文材料中往往包含着一种核心关系,如果我们可以抓住核心关系,适当引入哲学思想,如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观点和矛盾分析法,就不会因材料变化莫测而“乱花渐欲迷人眼”。

以2017年杭州市二模作文题为例:

2016年10月辽宁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农民王龙德,因酒后驾驶三轮摩托车回家,被当地交警查到,受到罚款1500元、记12分、暂扣驾驶证6个月的处罚。当了解到他家境特别困难,两个孩子还在上学的情况后,执法交警凑钱帮他交了罚款。交警大队获知这一消息,与王龙德结成帮扶对子,2017年春节前还组织大家捐款,为他送去5700元慰问金。

这一新闻,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有相当部分学生得出的论点是:“人间有大爱,爱使人间更美好。”学生没有发现材料中的一对核心关系:“交警因王龙德违法而罚款”与“交警因王龙德贫困而代交罚款并资助”,呈现矛盾关系,用对立统一观点和矛盾分析法,就不难立意。经过指导,学生得出了“法不容情,情不乱法”“法律无情人有情”等对“法”与“情”思考的论点。挖掘出的论点较之前“人间有爱”更为精准和深刻。

二、因果描述,搭建论述思路

学生写作的一大问题是论点只做“散点式”思考,自己对论点还不能真正自圆其说,就匆忙动笔,论述思路出现阻断、偏差、迷茫,就临时拼凑一些事例,把自己都想不通透的道理贴上个标签,草草了事。论述思路不连贯,不流畅,“断裂式”“撕扯状”的论述,显然与“深刻”相去甚远。

笔者认为可以教会学生写因果关系的描述性文字,理清自己思路,由此把整篇文章的思路构建起来,实现论述“一以贯之”。

可以提出“四个问题”:观点是什幺?针对什幺问题提出的?为什幺会出现这种情况(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什幺?用描述性文字把这“四个问题”回答到位,理顺思路。如上文人类认知“盲点”的作文,学生思维混乱之际,我指导学生写一段因果式描述性文字,再搭建起论述思路。以下是310班王虹同学写的因果描述性文字及论述思路:

因果描述性文字:人们的行为有违自己所推崇的道德标准,这是人类认知的“盲点”,即知行不统一,知易行难(针对性观点)。这是很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将给社会带来不良后果(强调后果)。那幺为什幺出现“盲点”现象呢?是由于人性的贪婪、私心和局限性(因果分析)。所以我们要修身正己,扫除自身的“盲点”,知行合一,止于至善(提出办法)。

搭建论述思路:

知行合一 止于至善(310班 王虹)

1.针对性观点:人们的行为有违自己所推崇的道德标准,这是人类认知的“盲点”。这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强调后果:如某些干部十分清楚党的各种原则和规矩,义正词严地讲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道理,背地里却收受贿赂、以权谋私,突为官底线,即是知行不一。《人民的名义》中的赵德汉。

3.因果分析:为什幺会出现知行不一?

人性的贪欲

人性的自私心

人的局限性: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行事

4.解决办法:明德尚行,将推崇的道德标准用于实践,知行合一

知是行之始,对于道德,不仅是表层的知道,而是内化于心,心存敬畏。

行是知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加强道德实践,重视一言一行,克服人性弱点。

针对2017杭州二模卷作文,302班陈青丹同学写了描述性文字和论述思路:

因果描述性文字:王龙德酒驾违法被处罚,却因贫困而由交警替他承担罚金(针对问题),我认为交警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情”干涉“法”(观点)。同情弱者体现人性本善,但包庇弱者犯罪则是荒谬的。历史和现实的公正执法守法的美谈千古流传,启示我们法度的凛然不可亵渎。并且看似“无情”执法,维护的是社会整体的公平正义,对违法者本人也是教育和警示,“温情”纵容对违法者贻害无穷(分析原因,层层深入)。面对社会对不同的人包容度迥异,面对“执法者”威严为“情”所困的现实(联系现实),因此,情在法外,情不乱法刻不容缓(解决办法)。

搭建论述思路:

情当在法外

1.针对问题:王龙德酒驾违法被处罚,却因贫困由交警替他承担罚金

2.观点:我认为交警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情”干涉“法”。

3.因果分析:历史和现实公正执法守法的美谈,启示我们法度凛然不可亵渎。

(深入一步)看似“无情”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对违法者本人也是教育和警示,“温情”纵容违法则贻害无穷。

(再深入一步)社会对不同的人包容度迥异,“执法者”威严为“情”所困的严峻现实。

4.解决办法:情在法外,情不乱法,刻不容缓。

(302班 陈青丹)

行文思路就是整篇文章的骨架,能体现出作者严密的论证过程,主体部分是针对材料的观点句,运用因果分析、正反事实加以阐述,论述思路做到了“一以贯之”“步步深入”。

笔者认为,如果指导学生经常对自己的论述思路运用因果描述性文字加以梳理,理顺思路,再搭建起顺畅的论述框架,就会形成“一以贯之”的论述气势。

三、化整为零,规范论述语段

论点提炼出来了,论述思路架构起来了,就为论述文写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教学实践中,笔者化整为零,着眼于从指导学生写论述片断出发,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精当的语言表述,教学生写符合逻辑、表达严密的论述语段。

论述片断的训练分为开头段、阐述段,把它们作为论述文的“部件”,精心打磨,再将各“部件”“组装”成文。

(一)开头段的规范入格训练

文章的写法没有统一模式,不意味着文章就无规律可循,特别是对于初学论述文的学生来说,应该教给他们一定章法。

笔者认为论述文的开头部分应由三部分组成:引入段、观点段和阐释段。这三部分没有一定的顺序,可以根据题目及自己的写法来灵活安排。

其中引入段的内容可以是与主题相关的现象罗列,可以是用核心词的外延引入,也可以是直接概括材料入题,语言应简洁精练、生动活泼。

观点段必须有明确的观点,考场作文的观点段最好独立成段,以起到醒目的作用。

开头部分还应有个小的阐释段,对材料和观点做初步的阐释,以利于有力地推出论点。阐释段可以从正面入手,举些简短例子,用简洁的语言结合论点说理。或从反面入手,通过站在对方的角度,来写假设的句子,用反问设问句来强化论点,或者直接给你的对象下个定义,揭示核心词的内涵。

开头部分大致分为以上三个部分,可分为三段来呈现,要点是段要短小,观点鲜明,点到题目材料,简洁有力地说理,并注重文采,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指导学生写2017杭州市二模作文的开头段:

原稿开头段:

情当在法外

2016年10月辽宁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农民王龙德,因酒后驾驶三轮摩托车回家,被当地交警查到,受到罚款1500元、记12分、暂扣驾驶证6个月的处罚。当了解到他家境特别困难,两个孩子还在上学的情况后,执法交警凑钱帮他交了罚款。交警大队还与王龙德结成帮扶对子,春节前还组织大家捐款,为他送去5700元慰问金。面对这一新闻有人大赞其体现世间人情浓,而我却心头一紧:这样的同情是否要得?

在我看来,这是“情”干涉了“法”,“情”当在“法”外。

观点是鲜明的,问题是引述材料过多,没能突出材料的重点,缺乏精当的阐释,论点提出乏力。

学生修改后的开头段:

情当在法外

不久前,被捕乞丐小偷受到千元善款热议未退,贫困农民酒驾被抓却获大笔慰问金的故事又掀起热潮。有人大赞世间人情浓,我却不由心紧:这样的同情是否要得?(引入段:相关现象、概括材料入题)

“人之初,心本善。”我们同情弱者是人之善良本性。但是否这就意味着要对他们的错误也包容?不是的,若因是弱者便可法中留情,那岂不是人人可手举一块“弱者”之盾牌,而躲在其后心安理得地犯错甚至犯罪?这显然是荒谬之极的。(阐释段:从反面入手,反问设问强化,精当阐释)

因此,在我看来,情应当在法之外。(观点段:观点鲜明,独立成段)

修改后的开头段由社会相关现象入题,引用材料简洁,仅一句话就抓住要害,随之提出疑问,简洁新颖又夺人眼球。再从论题的对立面提出人性本善的疑问,推出荒谬的结论,水到渠成地提出论点:情当在法外。这个开头段比起最初的版本显得更为规范严密。

(二)阐述语段说理深入的训练

1.如何使论述指向明确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论述文的阐述段,论据陈述内容太多,使用论据时,将自己知道的相关所有内容都写出来,很多枝节于论证没有指向性,论述自然不可能深刻。

笔者注重加强对学生合理剪裁论据的训练,使论述指向明确。

学生写的2017杭州市二模作文题阐述段原稿:

包公大义灭亲的故事流传千古,包拯当官铁面无私,从不徇私枉法而被百姓深深的爱戴。可是当时发生了一件事,让他也难以抉择。那时的包拯做庐州知县,一个老大娘来报案,被告人是包勉,包勉是包拯的侄子,包勉打死了老大娘的儿子,摔死了她的孙子,这是一起重大案件。包拯接到报案后立即下命令抓嫌疑人。他的嫂嫂前来求情,面对着年事已高嫂嫂,膝下无子这对于这个老人家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打击,这个道理包拯何尝不懂,但是国法难容啊。包拯升堂后了解一切来龙去脉,就派人抓住包勉,一句“斩”,包拯的心仿佛被斩碎了。

这样的严格执法才能真正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因此我们必须提倡法不容情,情不可乱法。

学生一股脑地将包公大义灭亲的故事写上去,案件的细节、抓捕的过程等,对文章论述来说都不必要。“讲故事”加贴标签式,使论据陈述指向不明,没有说服力。

修改后的语段:

回首历史,包青天包大人因铁面无私而名垂千古,面对至亲的侄子犯罪,虽心头在泣血,青天白日明察秋毫的责任,依然让那威严的虎头铡斩断亲情,维护“法度”的尊严。面对现实,着名影星成龙因儿子房祖名吸毒而向公众含泪道歉,爱子之情不可谓不切切,但“情”终不可乱“法”,只能任由相关法律来制裁房祖名的罪行。(合理剪裁事例,事例陈述指向论点)

这样严格的执法守法看似无情却是真正的有情,因为它代表的是公平正义,它教会的是真正的守法。也只有如此才会让犯错者深刻反省从而改变自己,让围观者反躬自身从而警钟长鸣。一时的同情帮助了他一时免受责难,可放纵的后果极可能是毁了他的一生。这样的同情,是否违背了施予者的本心呢?所以,法律之中,唯有“公正”才是真正的“有情”。(针对论点做契合深入地分析,且层层递进)

这段论据阐述“收放自如”,注重契合论点,舍弃无关的内容,而将与相关细节有机联系起来,从而使论据表述指向性十分明确。

2.如何使论述抓住本质

阐述段写作应该能够对物质层面的事实进行反思、质疑,采用层层追问的方式来探寻事件背后的原因,使论述抓住核心。而学生的写作常常是缺乏这一思维过程,只在一个平面打转。

笔者曾布置一则作文题:

“王者荣耀”这款游戏成为“国民游戏”让众多青少年沉迷其中,《人民日报》怒怼“王者”,称其不是“荣耀”而是“农药”。

请学生写一个200字的阐述段来论述“王者荣耀”何以成为“农药”。

学生原稿:

是什幺让我们的“荣耀”成了“农药”?青少年薄弱的自制力无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催化剂。青少年自制力差,在游戏面前心理防线很容易就被摧毁。从每天就玩一把到每天玩两个小时,再到想玩就随时随地玩。青少年很快就沦陷其中,“王者荣耀”如“毒药”般快速地在青少年这个群体里漫延开来。青少年几乎无法从这个魔潭里脱身,只能不断地在“荣耀”的外表下不停地被“农药”摧残着。

学生认为青少年自制力差是“王者荣耀”成“农药”的原因,论述就只在这一层面上重复,没有深度可言。

我启发学生以追问的方式思考:为什幺青少年面对“王者”毫无自控力?因为“王者”太好玩,青少年在其中得到快乐。为什幺青少年在“王者”游戏中如此快乐?生活中还有让他们快乐的事吗?没有。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受阻,父母给予压力等。那幺青少年沉迷“王者”,表面上是青少年自制力问题,背后的实质是什幺?

学生修改后的文稿:

青少年为什幺会沉迷游戏呢?他们到底想从中获得什幺呢?是现实情感的发泄与补偿,是获得团队归属感还是成就感?为什幺青少年会缺失情感、归属感与成就感呢?为什幺有人会将这些矛头指向家庭、学校甚至社会与时代呢?细细想来,是有道理的。面对日渐功利和冷漠的社会,面对辛苦打拼以便养家的父母,面对周考月考各种考试泛滥的学校,使得青少年或者学习竞争压力山大,或者人际关系矛盾重重,或者处世哲学愤世嫉俗。如何化解?游戏自然成了最好的慰藉。

因此,“王者荣耀”成“毒药”背后折射出的是教育问题、亲子关系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

这一论述段以层层追问的写法,层层深入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显出了论述的深刻性。

笔者坚持引导学生从审题立意、论点提炼、论述思路的架构、论述片断的练习等方面进行作文训练,取得了一定实效。论述文如何写得深刻是一个大话题,毕竟思维的锤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教者倘能积极整合与开发论述文的教学活动,给予学生真实的引领和帮助,就能给学生一支长篙,让他们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实现思维的拓展与深入,写出更为深刻的论述文。

参考文献

[1]张开.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J].语文学习,2015 (7—8).

[2]叶圣陶.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王佑军.李爱梅.写作教学的智慧[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

[4]雷其坤.中学作文高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