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贤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教育对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语文课程作为适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应当主动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阐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有效性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渗透原则;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对于是与非、美与丑的判断尚不成熟。理性思考的缺失,让小学生极易受到一些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最终影响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强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优秀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时下小学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原则

(一)潜移默化原则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尚不成熟,他们正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同时也是关键时期。因此,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杜绝给学生讲“大道理”,而应当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通俗易懂地讲,语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当尽可能地避免“说教式”,不能在已经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之后,再“教育”学生,而应当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好的心理品质。

(二)针对性原则

个体具有差异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应当具有差异性。因为,每个学生的出生背景不同,成长背景也不同,因此,他们所面临的人生困惑也各不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具有针对性。针对班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方能触动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获得好的教育效果。

(三)榜样原则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他们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容易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尤其是对于语文教师,他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承载着更多的管理和教育责任,因此,语文教师的一言一行,均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做一名积极、阳光、快乐的语文教师,用快乐的情绪感染和鼓舞学生,无疑也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学生面前树立好榜样作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需要的就是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首先,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只注重学生考试成绩的思想误区,在教学活动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地纳入到教育工作中来,尽可能地避免学生心理走极端的现象出现。其次,语文教师应当通过多渠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信息技术的便利性,语文教师可以学习到很多优秀的心理健康教学案例,并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开辟心理沟通渠道、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困境,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指导,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并通过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促进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性健康发展。

(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语文教师要想在日常的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掌握充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首先,语文教师应当结合自身的工作情况,从自己的工作能力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丰富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并通过巧妙的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优化语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语文教师应当树立与时俱进的学习观念,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职培训时间等,不断学习,了解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用扎实的知识基础武装自己,以便于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再次,语文教师应当善于汲取教训,针对自己在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时代教育的理念,懂得教育反思,通过不断反思,推动教育改革,促进语文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改革和发展。

(三)深入了解个体学生心理需求

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孙子兵法》也告诉我们: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由此可见,充分了解“敌情”,对于工作的开展而言具有多幺重要的意义。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深入了解个体学生的心理需求,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惑,方能开展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语文教师应当树立“学生本位”的教育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日常的心理沟通和交流,深入了解不同学生的差异性,为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基础;其次,语文教师应当充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条件,通过建立家长联系群的方式,构建“家—校”联合的心理沟通机制,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日常活动中存在哪些问题等等,这种“家—校”联合的方式,更加有利于语文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为教师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整体的教育体系中。小学阶段是帮助学生打好心理素质基础的阶段,而语文作为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当前以及未来发展的意义,并积极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将专业的心理学知识逐渐渗透到班级管理中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从而提高班级管理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