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素娟

【摘要】朗读,是语文课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的重要渠道。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的重要性。这里所提到的朗读是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叶圣陶先生谓之为“美读”。 究竟怎样才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怎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本文以实例告诉我们究竟该怎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方法颇多,名家指导的例子更进一步证明朗读的方式千变万化。本文还从反面例证为什幺有的教师指导朗读会成为学生读书的障碍。论点鲜明,指导性强。

【关键词】障碍感情;美读适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篇课文的课后都对学生提出朗读课文的要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朗读课文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的重要渠道。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的重要性。这里所提到的朗读是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叶圣陶先生谓之为“美读”。究竟怎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每位语文教师一直迷惑的问题。时下,听得比较多的就是“你能有感情地读读吗”“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等。听着这些熟悉而又模棱两可的指导朗读的语言,我不知道孩子们怎幺想,我自己只觉得无所适从。

前不久,听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小语教材第三册《美丽的丹顶鹤》一文。文中有一段描写丹顶鹤外形的句子: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而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黑的。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怪不得人们都叫它丹顶鹤。教师在教学这段时,引导学生逐句欣赏,并指导朗读。

师(出示):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而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黑的。师:你能将它的羽毛读得更白点吗?脖子和翅膀边儿读得更黑点吗?这个孩子相当“训练有素”,立刻拨转马头,将“洁白”“黑”这两个词用力地读出来。

教师满意地点点头。不用指导,“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怪不得人们都叫它丹顶鹤。”这句中的“鲜红鲜红”一词,学生读得“相当红”!这让我想起前不久听特级教师余国平先生讲述一位老师在指导朗读这课中“它的腿长,脖子长,嘴巴也长”这句时,找了不少学生朗读,可教师仍然问:能将丹顶鹤的嘴巴读得再长点吗?有专家评说:丹顶鹤嘴巴只有这幺长,没办法再长了!这句评说,看似玩笑,但却于玩笑中告诉我们朗读不可无度,不可过度,应该用准确而富有激情的语言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朗读方法的指导,我们听得最多的是相关的词语重读,是不是所有的关键词语都要读重音,回答当然是否定的。着名特级教师陈萍老师曾说:朗读指导方法要简明扼要,声随心动,真情流露,自然表达。可以弱中见强,快中见慢,也可拉长声音,等等。从中可见,将重点词语读重音不是朗读的唯一方法。记得特级教师魏星在教学巴金的《给家乡孩子的信》一文时,这样指导朗读文章的重点语句:

师(引读):巴金用一生的精力才悟出生命的意义是什幺,这是一种深刻的感悟,是大悟!读——

生(朗读):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师(引读):他终于明白了生命要开花,要结果,要付出爱,他用作品来表达对祖国和同胞的爱,这是大爱!再读——

生(朗读):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师(引读):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却说自己是个普通人,他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这一生。这就是真诚而真实的巴金,把爱献给读者,把心交给读者——这才是真正的“大家”!读——

生(朗读):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这样的引读,这样的语言调动,学生怎能不进入情境!怎能不投入感情!又怎能不动情地朗读!这样的读书指导,学生怎能不喜欢?陈平老师教学孙友田的《月光启蒙》一文,指导学生朗读童谣一段:“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一名学生读得欢快活泼,声音响亮。老师让其他学生评价其优劣,生皆说好。

师引导:母亲为我唱童谣是什幺时候?

生:夏夜。

师(动情地):对,夏夜,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她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

师示意刚才的孩子读这段童谣。

生读,速度有点快。师用手轻轻地拍着学生的后背,越拍越慢,越拍越轻。学生的声音也越来越慢,越来越轻……

听者进入诗一般的意境,美,因老师的引领流淌在身边!

可见,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只是他们的引领者。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间可能给学生的朗读带来柳暗花明的别样洞天。

教师,本应是学生朗读的指导者、引路人,如果我们为了指导而指导,为了指导不让学生进入读书的意境,那这样的指导朗读不如让学生自己品味,自己琢磨。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朗读亦是如此。指导朗读的教师要给学生品味的空间,进入情境的时间,不能随意叫停,成为学生朗读的障碍!

参考文献

[1]魏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编辑:李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