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春华 丁元 房勋

【摘要】本文基于“四史”的内容及教育价值,论述“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提出开展“四史”主题的教师培训、开展“四史”与思政融合的教学研究、开设“四史”教育选择性必修课程、开展“四史”融入思政的实践活动等“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四史”教育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3-0064-04

青年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希望,也是民族的未来,党史学习不仅是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青年学生的必修课。我国的高等院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最根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作用。当前,将“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与思政教育融合已经成为各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在正确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基础上,开拓多种路径将其最大程度融入大学生思政课教学中,推动“四史”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在奋发向上中不忘初心使命。

一、“四史”的主要内容及教育价值

(一)“四史”主要内容

要想进一步推进“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充分结合,须明确“四史”的主要内容以及“四史”之间的内在逻辑。所谓“四史”,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其中,党史属于践行新使命的奋斗史,充分了解党的历史,目的在于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幺“能”的问题。大学生开展党史学习,可以为其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打下坚实的基础。新中国史代表的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艰苦奋斗历史,属于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非常辉煌的一部分。学生只有充分了解中国历史,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改革开放史属于改革促进开放、开放推动发展的历史,学生只有透彻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才能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而充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幺“好”。社会主义发展史,属于社会主义从无到有、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当前,学生只有认真理解社会主义发展史,将其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进行结合学习,才能充分理解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处于什幺位置、未来将要往哪里去,才能进一步坚定对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二)“四史”教育价值

1.学“四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是“四史”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将“四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高度融合,不仅能够推动思政课程成为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重要载体,而且能够对新时代大学生起到知史爱国的引导作用。“四史”总体展现出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振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从历史的角度实现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的传承,可以较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时代使命感。

2.知来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加大力度进行“四史”教育,能够有效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以及学校会选择进入相应的历史博物馆以及历史文化遗址等场所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置身其中,加深对历史的了解程度,切实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坚定弘扬中华民族美德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

3.明方向,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要想进行深入的“四史”研究,必须坚定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增强自身的道德文化修养。当前的大学生出生于改革开放后,并不了解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困难程度,因此需要通过教育的手段,增加他们对历史的了解,让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有更加清晰的认知,进而从中找准继续前进的方向,更加坚定投身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想信念。

二、“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

1.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不仅是最好的教科书,而且是最好的清醒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各高校的重大政治责任以及重要历史使命。课堂教学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利用思政课程的特点及优势,融入“四史”的内容,能够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使大学生通过回顾、了解党和国家的发展历史,受到启发、激励、感染,具备良好道德品质,努力成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人才。因此,“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除此之外,根据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任务以及相关要求,按照相关部门提出的《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各高等院校应当以自身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成长情况为基准,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程体系的融合,进一步促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因此“四史”教育的高效运行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

2.高校有效开展“四史”教育的需要

在当前的大思政背景下,我国高校开展“四史”教育,是政治责任也是历史使命。按照当前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四史”教育的开展,主要采取思政教学、历史专业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党员教育培训、网络媒体应用等渠道。其中,与思政教学高效结合,是确保“四史”在教学活动中拥有相应的系统性、稳定性、专业性以及广泛性的主渠道。主渠道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高校的思政课程具有相对成熟、完善的教学体系,为“四史”教育的融入提供优良的条件;第二,思政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具有更强的思想性、政治性以及理论性,而“四史”中很多内容也具备这几种特性,将二者结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有利于学生透彻理解思政内容与“四史”;第三,高校普遍开设思政课程,属于公共必修课程,受众是全体在校大学生,将“四史”融入其中,可提升“四史”教育的覆盖程度以及效率。综上所述,将“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增强“四史”教育系统性、普遍性、有效性的需要。

(二)“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可行性

在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将“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程结合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思政教育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思政教师是高等院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及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三观”、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情怀、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现阶段高校具有结构比较科学、资质比较优良的教师队伍,为两方面的融合提供了充分的师资保障。其次,经过较长时间的建设以及完善,我国各大高校基本形成了一整套较完善、成熟的思政课程教学体系及教学流程,为“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高效融合提供了制度与机制的保障。

三、“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路径

(一)开展“四史”主题的教师培训

“四史”教育属于思想性、政治性都比较强的课程,又是即将要开设的选择性必修课程,这不论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是全新的领域。要充分发挥思政教师在高校“四史”教育中的关键作用,校方应当秉承“让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或在原有思政教师队伍中抽调部分教师教授“四史”课程,或引进专门的“四史”教育专任教师,在开始授课前组织他们参加“四史”主题的教育培训,使其“四史”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在长时间的探索过程中,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初步形成国家、省和高校三级联动的思政教师政治学习与业务培训工作体系,并在不断完善当中。随着“四史”学习要求的提出,学校需将“四史”教育能力作为思政课教师的日常业务培训内容之一,逐步健全“三级”思政教师培训系统,建构以系部级专题学习、校级专家讲座、跨校交流学习的上下衔接、相互贯通的培训模式,以此促进思政教师教育能力的提升,加深思政教师对“四史”教育的政治认识、思想认识,使其能自觉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四史”教育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途径。

(二)开展“四史”与思政课融合的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是指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探索教学实践的过程,其能有效总结、归纳优秀的教学经验与方法,运用于解决教学问题、提升教学质量。育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程融合并不是单纯传授思政知识、“四史”知识的过程,必须总结相应的教学规律、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加强“四史”与思政融合的教学研究,推动“四史”教育在高校教学中高质量开展。

首先,学校建立相应的研究平台,组建专项研究团队,深度研究“四史”教育,积极提高教师教研水平。如我校所在的崇左地区有龙州起义革命遗址,其正是桂西南红色资源的典型代表,我校教师充分利用这类地域性的红色资源开展“四史”教学研究。目前,所申报的“利用龙州起义红色资源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课题,获得崇左市社会科学哲学课题立项,课题组成员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并推进研究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我校总部地处的桂北,同样具有红色资源丰富的优势,总部某课题组申报的“利用湘江战役红色资源开展对党忠诚教育”课题,获得广西哲社课题立项,课题组某成员所撰写的论文获得桂林党建征文比赛一等奖。可见,高校教师抓住与“四史”相关的本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发挥其开展“四史”教学研究的天然优势,有利于推进“四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

其次,学校经常开展“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融合的经验交流会、教学研讨会等活动,在活动中总结出的经验与方法,就是日常教研的成果,可以给予教师日常教学活动一定的方向和指引。如我校利用2021年暑期组织教师去福建参加“红色培训和教育”活动,深入了解和学习古田会议的精神和意义,并聘请福建高校的党史专家做党史的研究报告,报告后与会教师积极与专家进行交流研讨。

(三)开设“四史”教育选择性必修课程

课程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高校要落实“四史”教育目标,开展与“四史”相关的思政课程是有效的途径。高等院校应当根据当前的教育形势与人才培养目标,开设“四史”教育选择性必修课程,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作为中心内容,结合思政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实现“四史”的思政教育效果。学生从“四史”当中选择一门或几门课程进行学习,学习课程所得学分,期末将计入思政课教务管理系统。至于“四史”教育教材,我校在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政教材的基础上,自主编写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实践教学的校本教材和课程大纲,并围绕“四史”教育校本课程的设计开展相关的研究,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骨干教师组织申报“‘四史’教育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题已经获得校级职业教育改革立项。

将“四史”融入思政课程体系,开设专门的选择性必修课程,一方面丰富了思政课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解决了“四史”教育的覆盖面和系统性问题,使“四史”教育逐渐成为思政课教学体系的一部分。

(四)开展“四史”融入思政课的实践活动

思政实践活动是开展“四史”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实现知行合一、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设计多种形式的思政实践活动,能够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开展国情调研、社会服务等活动,使学生切身体会实践出真知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道理;开展党史学习宣讲、研读红色经典、红色之访等活动,强化学生对伟大革命精神和文化的领悟和认识;开展“爱国诗词诵读评选”或“爱党爱国歌曲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加强红色教育思想涵育;开展党史知识竞赛、红色人物故事演讲等活动,拓宽学生的红色文化知识视野和历史视野。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四史”教育成为我校推进思政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高校将“四史”教育与思政教育进行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的背景下,教师应当开拓多元化的途径,在思政教育中有效融入“四史”内容,引导学生深刻掌握中国发展的趋势,深刻认识自身的历史使命,梳理历史学习思路,自觉将自身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实现个人成才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张楠.“四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深度融合的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21(3).

[2]牛利坡.“四史”教育的历史基因及现实考量:兼论“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21(1).

[3]侯博君.与历史“对话”:“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公关世界,2021(5).

[4]林彦虎,李家富.论贯穿“政治—知识—生活”维度的高校思政课教学[J].广西社会科学,2021(3).

[5]王雪超.“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处理好几对关系[J].北京教育(德育),2021(1).

[6]林于良.高校“四史”教育:价值旨归·现实困境·路径选择[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38).

[7]李妙婷.“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探析[J].大陆桥视野,2020(10).

[8]刘慧.运用红色文化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路径:以沂蒙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为例[J].临沂大学学报,2020(5).

[9]宋俭,廖玉洁.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7).

[10]赵卫宾.新疆高校思政课“四史”教育中的文物教学思考[J].新疆警察学院学报,2018(1).

作者简介:郑春华(1966— ),广西灌阳人,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丁元(1977— ),江苏扬州人,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房勋(1979— ),广西全州人,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