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课课练”就是在每次的体育课上留出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和队列练习的一种形式,是对体育课主体内容的一种补充,通过适当的锻炼有益于增强学生体质、强化课堂常规、提高学生的自律和规范意识。

一、“课课练”的内容安排

体育课上在教材主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体质和所掌握技能确定每次“课课练”的内容。“课课练”内容的设计要灵活多样、简单易行,课堂组织形式应注重趣味性,有些内容还可以增加竞赛性。可以是以温故为目的地重复性练习,可以是以提高规范意识的队列练习,可以是以增强竞争意识的竞赛性练习。

例如,身体素质的练习可以安排如下内容:

柔韧素质——体侧屈伸;仰卧成桥;下腰;踢腿;肩绕环;横叉、纵叉;坐位体前屈等。

灵敏素质——绕竿跑、8字跑、做各种变换方向的追逐性游戏;快速反应游戏和各种姿势跳绳等。

速度素质——50米加速跑、快速超越障碍物练习;短距离折返跑;接力跑练习。

耐力素质——1分钟计数跳绳;800米自然地形跑;“8”字长绳跳等。

力量素质——弓步交换跳;推小车;立卧撑;俯卧撑;仰卧起坐等。

二、“课课练”的方法

“课课练”在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选择上,切忌死板,应研究高效的锻炼方法,研究学生的兴趣点,注重课堂的新奇性、趣味性和多样性。内容及形式的选择紧密应结合锻炼目标,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科学地安排内容,特别是对于相同内容要以不同形式呈现在每节课上,以达到让学生热爱体育、增强体质的目的。

1.游戏替代法

在各种教学方法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是游戏法,这种方法能活跃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在心身愉悦中锻炼身体,掌握运动技能。比如,在耐久跑的练习中,可以用根据线索寻找宝藏的游戏来替代;在变速跑的练习中,可以用“捕鱼”游戏来替代;在上肢力量的练习中,可以进行“蚂蚁运粮”的游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让锻炼更加有乐趣。

2.比赛激励法

中小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有不服输的劲头。但他们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和培养。课堂上的个人或团队之间的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激情,让平淡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精彩、难忘。比如,在力量训练中,采用小组“推小车”接力的方式进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人数多的组获胜,也可以人数相等生完成的组获胜,游戏结束胜利的小组享受一项特权,失败的小组要加练,这样“课课练”的内容与胜负相结合,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增。

3.分层锻炼法

学生体质各不相同,练习时不能按一个标准要求,要体现因材施教,采用分层锻炼法。比如,在“课课练”学生耐力素质练习中,男生和女生应区别对待,可以采用男生在外跑大圈女生在内跑小圈的方式;在柔韧素质练习时,女生要求比男生要高;在集体跑时,素质好的同学带领弱的同学跑;在力量素质练习时小个子和大个子的要求不一样,充分体现因人而异的原则。

4.组合锻炼法

组合锻炼法是身体素质练习中常用的方法,通过不同项目的组合练习达到锻炼各部位的目的。比如,快跑20米接蛙仰卧起坐20次接垫上快爬10米接原地跳绳50次的《快乐大闯关》,将身体素质练习竞赛化、游戏化,设计出各类身体素质的练习形式,采用分组竞赛、小组合作等练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进行较大强度、较大运动量的练习,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三、“课课练”应注意的问题

1.“课课练”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应结合学生所处的学段和身心发展阶段,结合学生成长规律,结合当前学生掌握的体育技能水平,将“课课练”的教学内容作为体育课堂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写入教学计划中。“课课练”作为主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应与主教材搭配合理,采用灵活多样教学方式、方法,摒弃单一枯燥的“专项练习”。

2.“课课练”内容的安排应根据主教材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科学计划。时间不能过长,运动负荷不能太小,也不宜过大,运动负荷太小达不到锻炼效果,运动负荷过大会使学生疲惫,容易造成运动损伤。“课课练”内容结束后,应进行适当的放松活动,有利于学生机体尽快恢复,有助于保证下节课的学习效果。

3.“课课练”在注重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同时,不能忽视练习的效果,不能为了增加“课课练”的趣味性而大幅减弱运动负荷。“课课练”应根据学生体质,合理安排各项内容,做到运动强度逐步增加,循序渐进。所以说,“课课练”贵在持之以恒,不能急功近利。例如:低年级做仰卧成桥练习;高年级做劈叉练习,不至于出现大部分学生不能达标。

总之,“课课练”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爱,有利于强化学生团队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从当下的体育课程发展历程来看,“课课练”的本质是对当下体育课程思想的完善和补充。我们要更多地研究“课课练”的功能和价值,脚踏实地不断探索和总结,让“课课练”成为体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让我们的体育课程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贺蕾.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课课练”的实践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18(2).

[2]张霞.怎样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J].新课程,2018(5).

编辑 刘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