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

摘要:“教”——“练”的模式在新课改推进近20年的今天,仍然在默默上演,教师讲方法、演示操作过程,学生看、听、模仿老师做,被动接受、机械模仿,学得索然无味,练得缺乏创新,课堂教学每况愈下。文章从课前“研学”和课堂“研学”以及“后教”等层面,论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研学后教”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研学后教;应用;自主;合作

随着“电子书包”的兴起和普遍,信息技术学科的地位越来越凸显,而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丰富的内容、多样化的实际操作,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而实际教学中,教师都会考虑到信息技术知识性强、实践操作技术性更强的特点,而采用“一教一练”的方式,学生学得生硬、气氛沉闷,创新学习更没法谈起,孩子们学好信息课的愿望被一点点地磨灭、兴趣之火被一点点浇灭。

这些情况,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尝试着将“研学后教”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从而实现模式的变化,突出以学定教的原则。

一、 注重“研学”的方式,突出自主先学

“研学”顾名思义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从研学的时间层面看,分为课前研学和课堂上研学。课前研学,就是课前自主预习教材,完成预习任务的学习。

(一) 制定研学文本,提高课前研学的有效性

“研学文本”是自主学习的载体。小学生认知能力差,需要明确研学什幺、怎样研学。教师的精心设计的研学文本,可以提高研学的有效性。

如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的教学前,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图片类型插入的方法的不同等而设计预习任务,并且以提纲的形成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自主预习教材,预习相关的知识,为课堂的交流和进一步的探究做准备。在预习环节,教师还可以设计具体的操作性的实践任务,如为《三只小猪》的故事配上插图,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图片类型、按照操作步骤给幻灯片故事插入插图,上课时展示给同学,并交流插入的方法和步骤。

凡事预则立,课前的自主预习是实现“学进去、讲出来”的前提,是实现课堂发展的基础,是教学重心前移的核心。预习文本的设计,促使学生预习的有效性的达成。

(二) 设计探究问题,提高课堂研学的实效性

课前研学重在预习,重在凸显前置性学习,课前研学以预习任务为准绳,以预习学案和提纲为抓手。课堂研学,则是在预习的基础上,设计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突出研学的实效性。

如“幻灯片中插入图片”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如何插入图片而设计讨论性的问题:怎样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在幻灯片中怎样插入剪贴画?如何插图来自文件的图片以及如何插入自选图形?等等,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因问而思,促使学生主动交流、促使互动课堂的生成,也是研学的主要体现。

研学主要指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课堂上,教师利用研学文本进行互学、研学。如幻灯片中插入图片的教学时,教师在课堂之初,先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对课前的自主预习进行交流和探讨,既相互补充,也彼此借鉴。如针对课前自主预习任务中的“在《三只小猪》中插图形”的操作,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说说插入的方法和图片的来源,教师也可以再设计一些操作性的任务,让学生合作探究,如对插入的图片进行装饰,使插入的图片在幻灯片中更加的漂亮和美观。

二、 注重“后教”,助力有效课堂的构建

(一) 后教——指导学生有效“研学”

有人对“研学后教”做了形象的比喻:“研学文本”是“剧本”,教师是“剧本”的编导,是“剧本”的大众演员——配角,学生是“剧本”的主角,学生演好“剧本”除了自身的演技、功底之外,编导的主导作用也起决定性的作用。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教”就是帮助学生排忧解难,也就是帮助学生攻克重点和难点,对重点、难点加以点拨和示范,从而为学生拨开云雾,促使学生更加有效的掌握基础知识、发展技能、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二) 后教——帮助学生克服重难点

“后教”,教学生重点和难点。如教学《初识Scratch》时,教师首先和学生一起走进“Scratch软件简介”,让学生了解这款简易编程工具软件,认识到这款软件的作用后,带领学生学习如何“启动Scratch软件”,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自主探讨完成,对于多数学生在完成这个启动的任务时,难免遇到难题,不会启动、不会操作等问题,教师的“讲”就很有必要,对于“窗口界面”的各个区——功能菜单、控制区、脚本区、角色区、舞台区、控件区以及这些区域的不同的功能,小学生自主学习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此时教师的言简意赅的指出见其必要性。

(三) 后教——教学生操作实践

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归根到底是为了操作,操作是信息技术的主要部分。实践操作对于小学生们来说并非易事。为此,教师的演示以及适时指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为此,教师的“后教”不容忽视。

如《初识Scratch》时,对于编程的内容,教师提出操作任务:搭建脚本,实现小猫说“你好”。搭建脚本后,可以更改“你好”吗?再复制一个小猫,能首先一只大猫和一只小猫的相互问候。然后提出问题:怎样复制?如何变大和缩小?如何首先面对面?这些基础知识和如此的操作任务,教师的演示、示范有助于对学生的指导,从而真正实现“研学”、“后教”的完美统一。

“研学后教”促使学生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变。如何真正落实“研学后教”,还需要教师们把握“研学后教”的理念和精神实质,熟悉“研学后教”的流程以及操作策略,从而有效运用这个策略,推进小学信息技术走向有效、打造会学、乐学的互动课堂,学生动起来,课堂才精彩。

参考文献:

[1] 李耀斌.小学信息技术环境下“先学后教,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6,8.

[2] 蔡纯霞.研学后教理念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探究[J] .师道·教研,2014,2.

[3] 朱艳仪.互动反馈系统在小学“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教育信息技术,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