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新媒体报道下的新闻伦理研究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近几年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新语境下,我国新媒体报道遇到了更加棘手的新闻伦理问题。文中通过对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伦理遭遇的新问题进行分析,包括提出问题并分析其产生原因;最后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措施。目的是更好地解决新闻伦理失范问题,为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的传播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新媒体报道;新闻伦理;大数据时代;公民记者社群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近期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5年的90.1%提升至95.1%。新媒体构筑的网络空间是一个全新的社会系统,它开放、虚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给新闻报道带来了许多伦理问题。以传统媒体为中心的新闻报道格局被打破,自媒体越来越多,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接收者。本文对近几年来我国新媒体报道下,新闻伦理遭遇的挑战与原因研究、讨论出路进行初步分析。

一、 新媒体报道下新闻伦理遭遇的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的时效性显得更为重要。一个新闻被一家媒体发出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几乎每个网友都能知晓这件事情。之后再发这个新闻的媒体,已经错失良机,点击率会少很多。因此,复制粘贴成为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生产的快捷方式,这使得侵犯版权的现象十分严重。自媒体的发展打破了专业记者和公民记者之间的技术壁垒,这让大众传播活动异常活跃。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导致新闻的采写与报道过程中频频发生伦理失范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虚假新闻多。新媒体环境下,由于新闻报道的去中心化,人人都可以在自媒体发声,信息具有海量性的特点,人们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且以虚假新闻居多,在网络上以爆炸式方式进行传播。

2. 新闻和广告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新媒体时代,受众对信息的敏感度越来越高,传统硬广告的效果越来越差。因此一些新闻媒体将新闻报道变成新闻软文来获取广告收入,受众并不能分辨出这两者之间的差别。这在一定程度上欺骗了受众,违背了新闻伦理。

3. 抢独家或第一时间报道新闻,不惜违背新闻伦理。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例如2015年的“姚贝娜事件”,1月16日下午,歌手姚贝娜因病不治去世,而最先报道姚贝娜去世消息的南方一家报纸,因被曝出三名记者为抢独家伪装成医护人员潜入太平间拍摄的行为也陷入争议。该事件随即引发了轩然大波,有关媒体伦理的讨论也在网络引发口舌交战。

4.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20年前尼葛洛庞帝所提出的“数字化生存”,在今天已经真正变成了现实。大数据无所不在的对个体行为进行挖掘,个性化推荐的算法使得新闻内容能够实现定制化的生产。每个人只会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样会使人们容易走向极端,只相信自己所看到的真与假,而没有从整体的角度上来看待问题,缺乏应有的批判精神。

5. 人肉搜索更加疯狂。一条新闻出来之后,对于新闻的当事人,以前都是通过论坛等平台进行搜索。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发展,搜索的阵地也随之转移。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人们很容易获取他人的个人信息。因此,一些有“正义”的公众会更热衷于挖掘和散布他人的隐私。

6. 议程设置的泛娱乐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公众更倾向于看明星八卦等娱乐性强的内容进行自我放松。因此,在自媒体平台头条上的新闻信息,经常是吸引人眼球的暴力、色情抑或是明星八卦的讯息,而且同质化现象特别严重,媒体不能很好地引导舆论。

二、 新媒体报道下新闻伦理失范的原因

新媒体环境下,大众传播的传播模式发生了变化,媒体之间面临着更加残酷的竞争。专业记者素质不过硬,容易被环境带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个人的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对于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伦理失范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 新媒体环境下,大众传播的传播模式从“点对面”变为“点对点”。信息的传播壁垒被打破,各个阶层的人都能在互联网上发声。然而大众极易受到情绪的影响,不能理性地看待问题,极容易出现一边倒的现象。同时信息缺少专业记者的把关,从而质量不能够得到保证。通过互联网,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将“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出去,实现“我见即你见”。假如新闻的源头是虚假的,在经过互联网的裂变式传播之后,绝大部分网民会看到假消息却信以为真。

2. “注意力经济”时代,媒体之间的生存竞争更加激烈。为了追逐市场利益,许多媒体将高点击率,高阅读量作为自己的目标。由此产生了许多“标题党”,即新闻标题夸大事实,或者完全虚假,从而诱使读者点击。有部分媒体,新闻封面配图黄色暴力,这都是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赚点击率。

3. 专业记者素质偏低,新闻职业素养不够。尽管他们受过专业训练,但在碰到具体的新闻事件时,有一些专业媒体人不能够坚守住职业道德,为了自身或他人的利益不惜报道假新闻,为了先别人一步报道新闻更是不尊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完全忽视新闻伦理等。在我国,有关新闻伦理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政府监管力度不够。专业记者或普通公民违反新闻伦理后,并不能受到相应力度的惩罚,这让不法分子存有侥幸心理,下一次再犯的可能性非常大。

4. 隐私权与公众的知情权在新闻界的冲突更多。黑客的出现、各种技术漏洞频被利用,使新媒体环境越来越复杂。社交媒体登录需要填写一些个人信息,以及个人在互联网上浏览信息会留下一定的痕迹。随着大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对碎片化信息的拼接组合变得更为简单可行,因此,个人的隐私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危险之中,很容易被不良媒体和个人利用,通过自媒体散播出去,对当事人造成严重伤害。

5. 新媒体自身技术的发展带来的隐患。信息编辑和传播的成本变得很低,使受众参与传播的积极性变得很高。网络中存在大量的冗余信息,信息选择太多,受众失去了辨析能力。

三、 新媒体报道下新闻伦理失范的应对措施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应对新闻伦理失范问题已经迫在眉睫。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1. 传统媒体的职能要进行转换。传统媒体以前决定哪些新闻内容可以呈现在受众面前,而现在,它的职责是告诉大众看到的信息哪一些是真的,哪一些是假的,起到核实、辟谣的作用。当前互联网信息环境鱼龙混杂,信息良莠不齐。传统媒体作为专业的媒体工作者,作为大众心目中权威的代表,应肩负起净化网络的社会责任,不造谣,不传谣,只有提高了自己的新闻专业素养,才能给其他的公民记者、自媒体人树立榜样,从而引导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2. 专业记者要以新闻专业主义为原则,要为了公众的利益服务。新媒体的优势在于抢占了资本,获得流量先锋,而在实践中,做媒体的态度重于抢占先机。传统媒体作为以传播事实为最高准则的社会机构,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下要保持冷静的态度。新闻媒体要加强自己的道德自律,避免类似于“姚贝娜事件”的行为再次发生。

3. 提高公民新闻记者的素养,每家媒体可以建立自己的公民记者社群,培养自己的新闻线人。平时在线上和他们多交流,加强互动,线下活动也可以开展。通过自己的公民记者,传统媒体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新闻信息,并进行真实性的多源考证,既节约了时间,也减少了对人力的需求,还加强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同时,公民记者也对传统媒体起到监督的作用。

4. 构建我国的新闻伦理体系。目前中国还在实行媒介保护政策——“保温箱”式的制度模式,但只有在法制、自由的环境下,一个社会才有新闻伦理道德可言。因此,我们急需构建一个新闻伦理体系。以传统媒体为立足点,用开放的心态接受网络新的运行机制,吸收其文化精神和内涵,发展出兼具传统媒体环境和网络新环境特点的弹性伦理标准。这样新闻媒体才能有法可依,做到有法必依。

5. 从学校的教育抓起。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网民容易变成缺乏理性的“乌合之众”。这一人群特别容易情绪化,从而做出很极端的行为。所以,在学校的素质教育中,我们要加入新闻伦理教育的内容,让学生真正了解到网络暴力、违背新闻伦理所造成的危害,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不好的行为,这样才能治本。

当今时代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闻传播的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新闻伦理的标准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确定,学界也一直处在摸索的过程中。只要我们心怀信念,遵守新闻伦理道德,一起为了更好的新闻传播环境做努力,我们终会做出自己的媒介品牌,提高中国新闻媒体对世界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2]谢思.浅议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伦理失范现象[J].新闻传播,2015:14-15.

[3]焦阳.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伦理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15.

[4]高月.高月:新媒体语境下传统新闻伦理遭遇的挑战及对策[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3(1):65.

[5]周煜媛.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伦理探析[J].北方传媒研究,2016:64.

[6]彭莉.浅析新媒体时代媒体的新闻伦理问题[J].新闻世界,2014,(3):191.

[7]檀琳.新媒体环境下医疗新闻伦理失范现象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4):679.

[8]李少华.作为报纸消息源的互联网基于媒介融合与新闻伦理的讨论[J].2013:51-56.

[9]陈绚.论如何建立中国新闻伦理规范体系[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7(6):70-71.

作者简介:

戴琪,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