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的初中政治课堂中大多是教师占有主体地位,整节课堂学生发言和思考的时间很少,慢慢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缺乏主动性、不善于思考。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会大大降低,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初中;政治;学生主体;完善;创新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为了顺应这一改革规定,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进而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 改变传统教学思维,创设学生参与条件

新课程标准下的政治教学在要求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教给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注重“讲”,应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指导功能,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在以往的初中政治教学中,大多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形成固定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死教、学生死学,师生之间的交流很少,极大地降低了课堂效率。因此,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以学生发展为基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将教学重心放到学生身上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初中时期的学生自尊心很强,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和鼓励,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些参与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使得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是不同的,教师可以针对训练那些上课不爱发言的学生,为他们创设更多的参与机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鼓励。例如在讲课提问环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进行回答,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于那些回答错的学生教师应及时鼓励,表现出教师自身对他们的热情和耐心,激励学生踊跃参与,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 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的首要条件是拥有良好的课堂环境,只有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放松的氛围,才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教师首先应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师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多学生在课堂中不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很少有学生主动回答问题,这样一来让整节课变得尴尬起来,教师上课的时候无人回应,慢慢地也就降低了教学的热情,最后导致课堂效率大大降低。究其原因,很多学生觉得教师高高在上、不易接近,怕自己的回答错误遭到教师和学生的嘲笑,这样会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时应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进一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无论课上还是课下通过自己的言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爱护,使得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近感”,这样在课上学生才会更加积极、踊跃地发言,进而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其次,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仅仅凭借和谐的课堂环境是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初中时期的学生自主能力很差,课堂上很容易分散注意力,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语言应力求生动,情感真挚、有感染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饱满的精神活力,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机会,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以往的初中政治课堂中,教师的讲解占用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很少,使得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为了改变这一教学局面,教师应合理安排课堂结构,为学生留出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中来。所以教师在讲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课堂计划,争取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掌握课堂内容,从而为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教师在讲课时切忌拖拉,教学目标要突出,课堂内容应明确,引导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课堂见解,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例如,在让学生理解“先进文化的作用”时,教师没有局限于教材中的知识,而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现了几幅先进文化现象的图画,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讨论:每幅图片所展示的文化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了哪些作用。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相比于教师的枯燥讲解,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自己得出的最后结论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学生之间通过进行探讨既增强了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又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除此之外,政治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一些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参加,比如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讨论辩证、课前课后调查等等,进一步促进学生自身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进一步完善了政治课堂的教学模式。先进的教学思维、和谐的课堂环境、合理的课堂构架,这些始终将学生放在了课堂首位,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教学效率也有所提升。

作者简介:陈丽敏,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坂面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