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 晶

吟诵古诗词是语文课堂中最常见的教学活动之一。如何生动地朗诵出一首古诗词,使朗诵之声洋洋盈耳,是不少语文教师探索的课题。吟诵古诗词,动听的声音只是其中的一方面,饱满的情感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饱满的情感意味着朗读者对古诗词具有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并能与古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即实现对作品的再创造。何来饱满的情感?以下,笔者通过教学实践,结合古诗词吟诵教学的目的与意义,从激发想象、合理续写以及创设情境这三个方面,探索如何从再创造的角度实施古诗词吟诵教学策略。

一、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的意义

(一)树立正确三观

经典的古诗词具有意境优美、思想深刻、语言精炼的特点,同时它们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历史烙印。小学生从小进行古诗词的吟诵,能够很好地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从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不仅有利于小学生从小夯实语文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对于小学生而言,进行经典的古诗词诵读,有利于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利于领会诗人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将会在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学习生活中无比受用。由此可见,经典古诗词的吟诵对于小学生的科学文化修养基础和思想道德精神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1]。

(二)增强记忆能力

有关研究资料指出:“人的记忆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了十三岁时达到最高峰。”而十三岁就是大部分小学生告别小学,走向中学时代的年龄。所以我们就要利用记忆力的这一特点,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多背诵经典诗文,不求甚解,但求背熟,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将其作为一种可供终身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储备。

(三)培养核心素养

首先,吟诵经典古诗文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语文文化修养和文字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在吟诵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好地纠正发音,发现并改正自己平时并不标准的发音,从而有利于普通话推广。在吟诵的过程中,还能够提升小学生朗诵水平,在增强口齿清晰度、训练反应能力、加强自信心和磨练意志力方面都有可观的效果。对于经典古诗文的吟诵,不但可以让这些经典的古诗文在小学生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反刍发酵,在潜移默化中开发小学生的智慧,增强语言感知和对中华文化的理解,还能够强化小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拓展知识视野

经典古诗词的诵读,对于丰富小学生的社会知识,扩展他们的社会阅历,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为小学生提供了两条社会知识:一是太阳是东升西落,黄河流向大海;二是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离地表垂直高度越高,切线越长。也就是俗语“站得高,看得远”。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种充满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氛围的诗句,充满了季节变化、树叶凋零、时令变迁……自然之美的诗句,小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会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人对自然对生命的关怀,体验到朋友甚至是陌生人之间的深厚友情[2]。

二、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策略

(一)激发想象平添趣

吟诵课本里经典的古诗词,不仅是要理解这些诗词的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要融会贯通,在脑海里产生一种画面和场景的再现。这些画面和场景除了直观理解、形象教育、积极诱导、美感熏陶等功能之外,还可以通过自己脑海中所联想和想象到的这些内容进行二次创作,是课堂随文练笔的极好素材。即小学生通过对课本上古诗词的吟诵,在脑海中再现了诗人笔下所描写的画面,之后运用小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功底,再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练习随笔,从而对于文学作品有自己更加深刻的理解。

例如,《江南》一课:“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首古诗词在吟诵的过程中,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但是,如果文章直译,就仿佛显得有点“废话连篇”,“江南适合采摘莲花了,荷叶在水中极其茂盛。鱼儿在莲叶间嬉戏,鱼儿在莲叶东边嬉戏,鱼儿在莲叶西边嬉戏,鱼儿在莲叶南边嬉戏,鱼儿在莲叶北边嬉戏。”文字是具有局限性的,有一个词语是说“难以言表”,也就是说文字表达的东西是有局限的。如果通过对文字的联想和想象,则丰富了文字所不能够表达出来的那些内容。而对于这些联想想象后的画面和场景的再加工就可能得出以下文字:“那是一个炎炎的夏日,水光潋滟碧波荡漾,又到了江南适宜采莲的季节了。不要说那莲花池里盛开的朵朵莲花、丰腴的朵朵莲蓬,光是看那生长茂盛的莲叶,一个挨着一个整齐地随风摇曳着,风吹过来如绿浪一般荡漾。那是今年采莲丰收的信号。在这碧浪之下,有鱼儿在水中嬉戏。采莲童子们嬉笑着追逐着鱼儿,他们从莲塘的这一头把鱼儿撵到另一头,可狡猾的鱼儿总能够轻易在他们手中逃脱。他们又不得不去追那鱼儿,而鱼儿又带着他们跑向了另一片荷叶下……”

由此来看,或许这一篇描写和诗词所要表达的意思有所出入,但这正是小学生通过二次加工所增添的自己的“原创”。这种练笔能极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合理续写意无穷

对于很多经典的古诗词都讲究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人们往往吟诵之后,还沉浸在诗人所表达的那种气氛之中,意犹未尽。那幺,为什幺不把这种“未尽之意”继续用语言去表达出来呢?

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作此首诗时,柳宗元被贬到永州,精神苦闷压抑,于是他就借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抒发自己的高洁之心与苦闷之情。寥寥二十字便营造出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江上是茫茫大雪,扁舟一叶,一渔翁在江心独自垂钓。”可是我们所想象到的画面,仅仅就是这二十个字为止了吗?肯定不是的。那幺,接下来又会发生些什幺呢?这就考验到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了。因为小学生的文学水平还处于基础阶段,不要求他们对古诗词的句式结构进行过分仿写。如果学生有能力,可以按照古诗词押韵对仗等写法来进行诗歌的续仿写,但基本要求是能够用白话文来对文章接下来所讲述的事情和场景进行续写。例如,可以在独钓寒江雪之后,对其他的景物进行描写:“这个时候天空中的云彩渐渐消散,惨淡的阳光照射了下来,正好照在了孤舟上的老翁身上。是给这老翁一点温暖的拥抱呢?还是指引了一种光明的希望?或者是给这位寂寞的老翁一点点孤独的陪伴呢?”当然小学生也可以从诗人的角度去描写:“诗人在说完‘独钓寒江雪’之后,开始感慨天地之间是如此的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而这位老翁的生活是如此的清高,老翁的性格又是如此的孤傲啊!可惜我做不到老翁这般清高与孤傲,只能在官场的尔虞我诈中上下浮沉。若是等我老了退休之后,我也要像老翁一样找一个没有人知道的地方,做一场一个人的梦。”古诗词吟诵之后的续写要求难度不高,可行性很强,而且,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恰是学生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实践[3]。

对古诗词的续写角度可以是无穷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这样,不但学生的创作热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本质内涵。学生在对不同人物设身处地思考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古人的理解。

(三)创设情景临其境

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和有趣的历史事件,同时,很多的古诗词也有十分生动的人物描写和事物描绘,这些都可以通过小学生的创造能力来表演演绎出来[4]。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为例:“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这篇文章讲了一个在小孩子之间发生的生动而且惊险的故事,说的是司马光小的时候和一群小伙伴在庭院里玩,一个小孩子站在大缸的上面不小心滑落到了大缸里面,而大缸里面装满了水,小孩子就在大缸里溺水了。其他小孩子看到这个小孩子被水淹没了,都十分害怕,不知所措,一个接一个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沉着冷静,拿起了石头砸开了缸。水从中流了出来,小孩子得以活命。对于这一篇课文,我们就可以要求小学生在古诗词吟诵的过程中,进行动作的表演和场景的再现。可以将他们进行分组。六七个人一个组,有的小朋友扮演司马光,有的小朋友扮演其他的那些小孩子,还有的小朋友去扮演那个落水的小孩。之后,再用简简单单的一些道具,例如用快递箱作为水缸,用废纸团作为石头。之后,就可以边演边吟诵了——六七个小同学一起走上讲台,嘴里一起说着“群儿戏于庭”,这个时候扮演落水的小朋友跳到那个道具水缸里,其他的同学一起诵读下一句“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然后剩下的小孩子都呼啦啦地四散而逃,只剩下司马光留在了原地,“众皆弃去”。这个时候司马光小朋友挠了挠脑袋,捡起了那个表示石头的废纸团砸向了那个道具水缸,“光持石击瓮破之”。那个快递盒开了一个口,流出了一些用小纸条做为道具的水,“水迸”。和很多小纸条一起出来的是那个扮演落水者的小孩子“儿得活”。

如此表演,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古诗词吟诵的兴趣,而且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形式,能够让小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中反复去学习古诗词,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表达能力、演绎能力以及舞台自信感。这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在教学目的之外,还能够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小学生课堂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而言之,吟诵,不止于音,更在乎情,涉及情,则需懂得。吟诵本身便是读者对古诗的再创造——吟诵中包含了语言难以传达的含义以及作者原本无心创造出的意义,将读者对古诗词的理解也囊括了进去。古人的心态、诗词的意境,或许只有在吟诵时才最能被后人体会。通过加强小学生在古诗词吟诵方面的教育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吟诵古诗词模式,能够更好地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更有利于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