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霞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当预期的阅读目标层次与学生现有的阅读水平层次“落差”较大时,学生往往会出现阅读动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学生的阅读潜能也得不到深入挖掘,学生也无法感知阅读中的各种魅力,导致阅读过程浅尝辄止、阅读效果每况愈下。作为阅读教学的主导者,教师不妨基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需求,紧扣阅读教学的目标,精心为学生搭建信息技术支架、已有认知支架、情景朗读支架、课外阅读支架,缩小预期阅读目标与现有阅读水平之间的“落差”,催生学生的阅读动力、阅读潜力、毅力,让他们感受阅读的无穷魅力。

一、以信息技术为支架,催生阅读动力

源源不断的阅读动力,是学生自主、持续、高效阅读的内驱。[1]学生的阅读动力,主要来自他们对阅读材料的浓厚兴趣。然而,因为学生并未细致品读文章内容,所以即便是阅读材料非常有趣,他们也不知道文章“趣”在哪里?这时,教学目标与学生现有的阅读兴趣之间就会出现“落差”,就会导致学生阅读动力不足。鉴于此,教师不妨以信息技术为支架,借助于多种媒介,对学生进行多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催生学生的阅读动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这篇课文为例,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利用一段微视频向学生展现夏日的天山美景: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高耸的雪山、碧绿的草地、清澈的溪流……宛如一个童话世界,恰似一处人间仙境。同时,微视频还配有宛转悠扬的背景音乐,犹如天籁,时而还能听到啾啾的鸟鸣声、潺潺的流水声。如此,学生从视觉、听觉方面,身临其境般体会、感知到了天山之美。在此基础上,教师与学生进行了对话。“天山的景色,美不美?”教师问道。“太美了。”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不想跟随作者碧野,走进天山之中,进一步感受天山之美?”教师追问。学生迫不及待地回答:“当然想!”“好!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跟随作者去感知、领略天山美景吧!”

微视频中唯美、逼真的画面,悠扬、婉转的音乐,让学生产生了一种视听享受,让学生对天山的美有了一种清晰、直观、感性的认识。“原来在夏日的天山,仍然可以看到壮美的雪山!”“天山脚下,绿草如茵,花团锦簇,碧水蓝天,真是美不胜收呀!”“我好想和家人一起去天山,去呼吸那里的清新空气,去领略那里的自然美景!”“我也好想去。想在那里的草地上打滚儿,想在那里的小溪里摸鱼儿,想在那里的雪山前拍照片”……就在学生沉醉于天山美景时,教师适时适度的对话,激发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催生了学生强劲的阅读动力。具体表现为:学生开始全神贯注地阅读课文,时不时地将自己喜欢的语句用醒目的线条标记出来;争先恐后地分享和交流自己在课文中所发现的一处天山美景,表达对天山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而这也成为提升阅读水平和阅读效益的一种内驱力。

二、以已有认知为支架,催生阅读潜力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持续不断地挖掘自身的潜力。[2]尽管每一位学生都有无穷的阅读潜力,但当阅读的预期目标与学生的现实阅读能力出现过大的“落差”时,教师就无法挖掘他们的阅读潜力。鉴于此,教师不妨在全面、深入、准确了解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以他们的已有认知为支架,缩小阅读目标与现实阅读能力之间的“落差”,以此催生学生的阅读潜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腊八粥》这篇课文为例,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熬制腊八粥的食材、过程,以及腊八粥的寓意等,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已有认知作为支架。在之前《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中,学生已经对腊八粥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师生对话的方式,唤醒学生对腊八粥的已有认知。“同学们,从《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到腊八粥的食材有哪些?”“老师,腊八粥中有各种豆、各种米、各种干果等。”“作者为什幺说,腊八粥不是粥,而是一个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老师,是因为腊八粥的食材很丰富吧!”“对!这是一个原因,除了食材丰富这个原因之外,还有哪些原因呢?你们想知道吗?”“想!”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好的!请认真阅读《腊八粥》这篇课文,相信你们将会进一步了解腊八粥被称为‘农业展览会’的原因。”教师启迪学生进一步阅读文章内容……

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以学生对腊八粥的已有认知为支架,降低了学生深度理解腊八粥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熬制腊八粥所需食材以及腊八粥熬制过程的难度。同时,以已有认知为支架,学生会尝试通过阅读《腊八粥》这篇课文,进一步梳理、归纳熬制腊八粥的各种食材,进一步整理、总结腊八粥的熬制过程,进一步分析、思考腊八粥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如,腊八粥的食材有小米、饭豆、枣、栗、花生仁等;腊八粥是农业社会老百姓祈福五谷丰登的一种方式。此外,教师还设计了一项课后作业,即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查资料,或参访父母长辈,进一步了解腊八粥的食材、制作过程,以及与腊八粥相关的一些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一张思维导图,在下次上课时,与同学们分享、交流。

三、以情景朗读为支架,催生阅读魅力

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中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一项基本内容。[3]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往往都蕴含着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情感美等。为了让学生更为真切地感知、体会课文中的这些“美”,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些情景朗读的机会。在情景朗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揣摩人物心理、语言,模仿人物动作,需要聚焦语言文字细节想象文本意境等。以入情入境的情景朗读为支架,可以催生阅读的无限魅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这篇课文为例,在鼓励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情景朗读活动。为了扩大参与面,教师将情景朗读活动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每个小组中,一位学生扮演海力布,一位学生扮演小白蛇,一位学生扮演龙王,其他学生朗读旁白部分。各小组在完成分角色朗读任务之后,进行小组评价。通过评价,指出分角色朗读中凸显的优点与存在的不足。如,是否能够声情并茂地模仿人物语言,是否能够惟妙惟肖地模仿人物动作?在朗读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应该如何改正?在细致入微的评价之后,各小组可以再次进行分角色朗读,力争改正小组评价中所指出的不足。第二环节,教师随机抽选2~3个小组,上台展示,并鼓励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创造性地增加一些合情合理的动作、表情等。当抽选的各小组完成情景朗读的展示任务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学生进行对比评价,即让学生对比各个小组在情景朗读过程的实际表现。第三环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围绕情景朗读的实际情况,畅所欲言地谈一谈自己对故事中每个人物的印象。如,主人公海力布善良勇敢的美好品质,小白蛇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以及龙王善良大方的美好品质等。从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中,学生能够受到美的教育,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这篇文章的思想美。

显而易见,在情景朗读过程中,学生需要模仿人物的语气、动作,需要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思想情感等。以此为契机,学生可以感受到文章之中所蕴含的语言美、思想美、情感美,激发出阅读的无限热情。在体会文章之中的各种“美”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取一些对比阅读的方式,如,采取不同的语气、语调、语速朗读。如此,整个阅读教学的效果就会变得更加厚实,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可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课文中生动的情节内容,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课文中高尚的人物品格,可以塑造学生的思想品格等。

四、以课外阅读为支架,催生阅读毅力

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两个基本面。[4]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做实课内阅读,还要打通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之间的壁垒,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衔接起来,据此为学生铺就一条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阅读大道。阅读之路,道阻且长,贵在坚持。面对在阅读中遇到的读不懂、悟不透等种种困难,学生必须要凭借坚韧的阅读毅力,坚持反复阅读,坚持与文本对话,坚持与作者对话等。如此,学生终会豁然开朗,悟透书中的思想,读懂书中的文化。本着催生学生阅读毅力之目的,教师可以课外阅读为支架。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逐一向学生展现了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包括《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草船借箭》,《水浒传》中的小故事《景阳冈》,《西游记》中的小故事《猴王出世》,《红楼梦》中的小故事《红楼春趣》。教材编者编排这几个小故事的意图,重在让学生管中窥豹,感知、体会中国古典四大名着的艺术魅力,激发他们自主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对于一些阅读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而言,阅读这四本书,也许不会存在困难。但是,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或者阅读能力处在中上水平的学生而言,四本书的阅读任务,会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压力。阅读毅力的缺乏,会加重他们的压力感,会削弱他们阅读四大名着、阅读整本书的兴趣。鉴于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搭建一些课外阅读支架,据此帮助学生缓解、减轻阅读压力,催生学生坚韧的阅读毅力。

例如,在全面、深入、准确了解学生阅读困难、阅读压力、阅读能力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订个性化的整本书读书计划。读书计划的个性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阅读目标个性化。不同的学生,可以基于自身不同的阅读能力,制订个性化的阅读目标,如,阅读速度较慢的学生,可以将提高阅读速度作为一项阅读目标;缺乏读思结合阅读习惯的学生,可以将培养读思结合的良好阅读习惯作为一项阅读目标等。第二,阅读时间个性化。不同的学生,因其在阅读速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师应该建议学生根据自身阅读速度,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如,学生可以在课后服务完成当天的作业之后,挤时间阅读;可以在家中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阅读。第三,阅读方法个性化。在阅读计划中,教师还应该指导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对于阅读水平较高、能力较强学生,可以让他们多一些精读,少一些略读;反之,则可以多一些略读,少一些精读。第四,阅读任务个性化。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阅读能力、不同阅读需求,教师可以为他们布置适量的阅读任务。如,对于阅读时间充足的学生,阅读任务可以多一些;对于阅读时间不足、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阅读任务可以少一些,随着他们阅读能力的提升,可以逐步增加阅读量。围绕阅读计划,教师还应该设计一些阅读任务链,并以整本书导读单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以这些导读单为指引,学生就能够坚持不懈地投入到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坚韧的阅读毅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课外阅读也就成为了催生学生阅读毅力的一种支架。

阅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滋养,是学生开阔视野的有效路径,是学生发展思维的有力推手,是学生传承文化的必由之路。支架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巧妙运用,可以缩小阅读目标与学生实际阅读能力之间的“落差”,可以降低阅读的难度,提升阅读的效益,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挖掘学生的阅读潜力,催生学生的阅读毅力,能够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感知阅读的魅力。与此同时,阅读过程也会走深走实,在课文之中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的滋养之下,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能力以及文化品格等核心素养,也会得到全面发展与高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