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启双



课堂·KeTang

追寻理想的语文“生态课堂”

文/艾启双

语文既传承民族文化,又引领学生亲近母语,习得言语能力,增长言语智慧,并获得心灵的成长。因此,理想的语文课堂应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语文“生态课堂”。如何追寻理想的语文“生态课堂”呢?

落实语文本体,体现学科本质

叶圣陶老先生曾用“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来解释什幺是语文,这就告诉我们: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地方在于“听、说、读、写”等独特方式应成为语文学习方式。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要强化“语用”意识,立足言语形式学习,注重语言运用。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既要专心听讲,开口说话,动情朗读,静心默读,又要圈划点注,品味词句,还要动笔书写,积累感悟。

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回声》第五自然段,有的教师在学生初次阅读后就通过课件、画水纹与声波示意图,甚至做实验,让学生了解产生回声的原因,这就脱离了语文课的本质而变成科学课。作为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练读——指名读——齐读——表演读或分角色读等,在朗读感悟中了解形成回声的原因。

关注学生成长,促进人格完善

课堂是静态的物质存在,因为有了学生这一活生生的生命,课堂才焕发出无限生机,才充满成长的气息。我们的语文课应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让他们学有所获:或获得知识,习得方法;或触动情感,提升人格。换句话说,语文课堂不仅给予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更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切的成长体验,书写自己的人生轨迹。

追求高效教学,渗透学法指导

语文“生态课堂”的教学方法选择要为学生学习服务,无论是借助教具、现代教育技术,还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素面朝天”的语文课堂,都应以学生最大限度的收益作为我们语文课堂追求的目标。“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陶行知语)教师以教法启示,引领学生的学法。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略读课文,我校朱文老师在执教时,抓住课文前阅读提示的三个要求——了解文章大意、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多读几遍、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统领本节课的教学。在深入探究阶段,她采用微课的方式,结合本册教材前面所学内容,总结了“谈感受的方法”,即抓住主要内容、关键句段、字词、人物描写的方法,引领学生自学;通过圈划、批注等形式,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即“不动笔墨不读书”,训练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充满个性特色,增强文化底蕴

语文教学其实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展开的心灵对话。充满活力的语文“生态课堂”应是灵活应变、因势利导、充满智慧与创新的课堂。如果说语文教坛是一座百花园,那幺语文教学就应该具有个性化、特色化。很多语文大师们都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像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孙双金老师的“情智语文”、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薛法根老师的“智慧语文”、盛新凤老师的“和美语文”等都给我们一线语文教师以启示。我校朱文老师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前,利用微课,介绍抗美援朝战争、毛泽东一家牺牲的六位亲人(特别是毛岸英的生平)等背景资料,拉近了那个时代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从中感受到作为伟人的毛泽东的情怀。我们只有通过读书才能“以内养外”“补血养颜”,才能在教学中,以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引领学生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丰富学生情感与精神世界,提升他们的价值观。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育瑞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