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近年来,随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广大一线教师已在平时的新课教学中加以实施,但在高三历史复习课中,如何既保证学生按质按量地完成复习任务,又潜移默化地培养其核心素养尤为重要。一方面,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是教师从事历史教育的目标,另一方面,高考试题的发展趋势也要求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素养的思维模式。因此,复习课看似只是把知识点重新梳理一遍,其实更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而不能无的放矢,让学生有囫囵吞枣之感。

例如笔者在人教版“中华文明的成熟时期——宋朝”一轮复习课的教学实施中,一方面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角度重新构建三本必修教材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力图通过补充文字材料、图片等方式落实五大核心素养,力求达到科学、高效的复习效果。

一、联系现实导入,建构时空观念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历史复习课应明确每一历史阶段的特征,构建时间和空间的框架。导课环节笔者设计了宋朝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中的部分画面:

图1

画面中人物身份与现代社会中送餐员相似,这一设计在现实与历史之间搭建了一架桥梁,能够吸引学生关注教学,实现自然过渡。同时,教师可展示北宋和南宋疆域图,以板书形式呈现宋朝历史的时间分期及教材中的相关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从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的角度认识到宋朝是继汉唐之后中华文明中的一个成熟阶段。

教师在复习课中应积极帮助学生建构时空线索,引导学生深入到历史的时空中,积极思考历史事件及其发展变化与特定时空中相关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突破原本孤立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批判性的创新思维,渗透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

二、呈现客观史实,融入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在复习过程中,应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宋朝的历史纷繁复杂、众说纷纭,如何让学生独立思考,形成符合唯物史观的判断结果,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认真考虑。

笔者在教学设计中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比如,在复习宋朝的政治史部分时,笔者提出宋朝是一个专制集权国家还是一个能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家的问题。多数同学对于宋朝的认识来自于之前的所学知识,很容易先入为主地直接得出宋朝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道路上是一个强化的阶段,但笔者又故意呈现了一些看似相反的材料,如《赵匡胤雪夜访赵普图》、宋朝规定永不杀士人、文人任高官等,让学生再次判断宋朝在政治上是集权还是民主。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困惑,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及时呈现材料,如宋朝的官帽设计比较特殊,最终引导学生认识到宋朝对士大夫的宽厚,其目的仍然是为了服务于专制集权统治。在逐步呈现客观史实的过程中,通过唯物史观的运用,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深化了学生的认知,使学生能多角度、有层次地探究历史,让学生明白课本知识来自于辩证的分析与判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仅仅死板教条地记住结论。

三、慎重选择材料,注重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是一门讲求实证性的人文社会学科,强调科学的逻辑推理和严密的论证。历史教学应秉承“论从史出、史由论来”的基本原则,对历史的研究要求真求实。教师要尽量帮助学生多方搜集、运用、辨别各种历史资料,在史料中发现与课本知识相关的有效信息,并经过考查、探究来判断史料是否可以作为实证使用。

此外,史料的形式可多样化,除文字外,可用图表、地图、漫画、音乐、影视资料等多种形式增加学生的兴趣,减少单纯文字的枯燥感。如在复习理学的影响时,笔者运用了表格型的史料,展示了唐宋两朝节妇烈女数量的对照表:

从史料中可得出,宋朝节妇烈女数比隋唐有明显增加,此变化与理学的出现与传播有关。宋朝理学家推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使女性失去隋唐时期宽松自由的贞节观与婚姻观,后世女性亦深受其苦。学生通过研习、分析史料,能加深对唐宋时期社会思想在生活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的认知,达到见微知着的效果。

目前高考题中客观题和主观题均大量展示史料,史料的阅读、分析、概括能力直接决定考试结果,因此,复习课中应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的习惯,明确史料作者的意图,学会辨析史料,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提高分析材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证意识。但作为复习课,史料的截取无需太多,毕竟史料只能起辅助教学的作用。

四、理解历史现象,加强历史解释

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即为历史解释。在复习课中,笔者展示了一幅郑侠的《流民图》:

图2

图中饥民衣衫褴褛、流离失所,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宋代百姓生活穷困潦倒,再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正是这幅《流民图》直接导致王安石在变法期间第一次被罢相,让学生深刻体会王安石变法困难重重。历史解释应围绕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学生应形成自己的思辨能力,避免思维固化,从而全面认识历史。教师在高三复习课中应利用图片、文字等各种史料形式积极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历史事件应进行严谨地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判断、推理,形成科学合理的历史解释。

五、端正价值观念,弘扬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指学习和研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追求。高中阶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人文学科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即将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高三学子肩负着祖国兴盛、民族崛起的重任,如何在历史复习课中体现家国情怀尤为重要。

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展示了国内外学者对宋朝文明成果的高度评价,如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历史,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赵宋之世也。”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唐宋变革论”观点,认为宋代是近世的开始。这些评价能引导学生感受到宋王朝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其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而在复习民族关系时应指出这一时期北方民族与汉民族不断交融,形成了中原各民族共同的心理状态,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华民族的一体化进程不断发展。切忌出现狭隘的民族主义,应强调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的交融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民族凝聚力的加强。

笔者以一课为例,探讨了核心素养的五个领域在高三一轮复习课中的具体实践,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这五个方面并非割裂地实施,其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离不开史料实证和相应的历史解释;培养时空观念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渲染;家国情怀的升华需要特定的时空,呈现具有说服力的史料和合理的解释,不能强行灌输,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

综上所述,高三历史复习课不应是枯燥无味的“炒冷饭”,教师对每一课的教学都应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要求完成,同时也应进一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在高考中应对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