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高中历史教学正处于“三新一旧”的过渡时期,如何应对一轮复习值得每个高三历史教师深思。《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是每年高考试题命制和师生复习备考的重要依据,在2019年《考试大纲》中,历史学科在继续考查“基本历史知识”“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新增了对“人文精神与素养,引导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要求,凸显了“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规定了五大学科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是学生在学完历史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可见,五大学科素养具有核心指导作用。

高考真题具有教学指挥棒的作用,笔者以明清时期一轮复习为例,浅谈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对高考真题进行变式训练的方法。

一、时空观念下的中西方对视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规定了命题的特点,即“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体现了高考考查时空观念(历史素养中的核心思维)和历史纵横比较的能力。明清时期的一轮复习,可以时空观念为经,以中西方对比为纬,采用表格的形式,从宏观上对教材进行梳理、归纳、总结,以便学生对明清时期中西方历史有准确的理解。

表1

明清时期(1368—1840年)是中西方社会的转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时期,也是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的重要时期;而西方正处于由封建中世纪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并取得成功的时期,此时期对中西方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通过对近三年全国卷历史试题的分析可以发现,明清时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选择题部分的27题,非选择题部分的41题和42题,选考题部分的45题和47题均有涉及。因此,教师应加强对明清时期的重视。

在时空观念下梳理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可以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中国的内阁制为什幺没有发展成西方的资产阶级责任内阁制度?为何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产生直到鸦片战争前一直未发生质的飞跃?中国传统科技为什幺会在明清时期落伍(即李约瑟难题)?中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为什幺没有使社会转型?这四个问题的答案都可以根据表格内容从政治、经济、思想、政策四个方面进行解答。

二、核心素养下不同题型的变式训练

2017年全国卷Ⅱ第41题是一道非常经典的比较型试题。此题考查了从18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之间中国矿业政策的变化,选取的节点集中在社会转型时期,强化对学科素养的考查力度,笔者将以此题为例展示变式训练的方法。

(一)变式1——基于家国情怀的选择题考查

原题是一道25分的主观性试题,侧重于“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着重考查历史解释(历史素养中的核心能力),要求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揭示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教师可以在充分理解原材料的基础上(这是进行变式训练的前提),把此题改编为一道选择题,着重考查家国情怀(历史素养中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并关注现实问题,服务于国家强盛和民族自强。

例1.雍正时期,清廷限制各地开矿,垄断了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1872年,李鸿章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设法劝导官督商办。清政府采纳其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废除了固守的重农抑商政策

B.工业文明冲击农业文明

C.适应了创办民族工业的需要

D.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选项分析】基于高考对主干知识和学科素养的考查要求,本题以清朝矿业为主题,考查学生对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理解程度,考查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材料设问的指向是反映的本质,一般是从经济上进行思考,要放在14—19世纪世界大时空段分析,通过题干时间“1872年”可以确定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传统矿业受到冲击,反映的本质就是工业文明冲击了农业文明,故B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不能说“废除”,故A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不是民间创办的民族工业,故C选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故D选项错误。

(二)变式2——基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的开放性试题考查

1.唯物史观

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指导思想,要求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主要理论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阶级分析法等。

2.史料实证

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核心方法,指对搜集、整理的史料进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原题是一道25分的主观性试题,既可以对其进行选择题的变式训练,又可以对其进行开放性试题的变式训练。全国卷中第42题对历史学科素养进行综合考查,需要学生在充分理解原材料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这是进行变式训练的关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在做此题时一般不需要采用序号化的答题模式,但必须突出“逻辑清晰、史实准确、论从史出和史论结合”的历史小论文的独有特点。

例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表2

解读材料,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论题:国家经济政策影响矿业的发展状况。(2分)

阐述:雍正时期,清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政府垄断、限制开矿,矿业发展受到抑制。洋务运动时期,为了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晚清政府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允许开矿,矿业得到初步发展。“一五”计划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奠定了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9分)总之,国家经济政策在矿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1分)

【解题分析】本题把原来纵向比较题改编成了开放性试题,考查了中国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等知识,考查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学生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选择最简单的答题角度,比如从国家经济政策上拟定论题。然后结合雍正时期、洋务运动时期、“一五”计划时期进行简要阐述,最后按要求组织答案。

三、总结

笔者曾经要求学生做过一道关于“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和政策”的开放性试题,该题的设问是“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释和说明”。2018年全国卷Ⅱ第45题和此题非常相似,其考查了“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但学生的答题结果并不完美,笔者由此意识到变式训练的重要性。

教师要充分利用高考真题。正如刘芃所言:“往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琢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当你真正把格式搞透了,这些试题便有如己出,临考时对试卷就绝无陌生之感,并会触类旁通了。”在高考一轮复习中,不妨尝试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对高考真题进行变式训练,做到透彻理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考真题变式训练需要做到以下“四要”:一要深入研读、领会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对其权威解读体现在2018年6月出版的由徐蓝和朱汉国主编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中;二要心中有《考试大纲》 和《考试说明》,加强时空观念下的中西历史阶段特征比较训练;三要对近三年高考真题进行研究分析,深刻理解每道高考真题的真谛;四要对不同题型的命题特点熟记于胸,对选择题、比较型试题、开放性试题和选考题四种题型互相进行变式训练,以期更好地指导学生应对高考。